我和豆友结婚了
查看话题 >我和我在豆瓣认识的男友结婚了
(“我与豆瓣”官方约稿,首发于“我与豆瓣”账号)
说来也巧,最近偶然发现“我和豆瓣”这个账号,看了几篇大家写的同豆瓣的渊源的故事。有的人因为豆瓣出书,有的人因为豆瓣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的人因豆瓣能够得以继续写喜欢的文字、从而从日常乏味的上班族生活中解放出来,有的人则因为一群欣赏她的粉丝而熬过人生低谷。
在一个在豆瓣十年的用户来说,看到这些故事,觉得格外的励志与温暖。
虽然我在豆瓣没有收获到他们的这些机会和成果,但是我由此认识了我的男友(partner)。

我们于2009年10月在豆瓣相识,2015年4月于新西兰基督城注册结婚,目前定居于悉尼。(关于这个婚姻注册要提一下,就是双方如若都没有新西兰身份的话,这个婚姻的有效期只有三个月,且在所居住的国家,婚姻是否被认可要看该国的规定。所以在澳洲同性婚姻合法化之前,这个注册更多的是一个符号吧。)
彼时我是二十出头的小文青北漂,注册豆瓣之后这些年来一直有到豆瓣标记书影音的习惯,也会偶尔写写评论和日记。
相识那阵子,日剧《Last Friends》正在热播。当时很迷这个日剧(虽然看完觉得好狗血我特么都看了些啥),也很迷当年清秀有型的瑛太(对,仅仅是当年的他,微笑)。
有一天就遇到一个瑛太头像的豆瓣er,开始还不清楚性别,也不知道是谁先开始,就开始一来一往地互相留言。当时的豆瓣还很不社交化,没有豆瓣主页的时间线信息流,大家的交流方式仅限于小组、留言板和评论区。
年轻时候,对陌生人的好奇心比较重,也渴望找到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的挚友或伴侣;因此,也特别会关注他人同自己“共同喜好”的数量,很单纯的认为这个数字的大小,代表着成为朋友或情侣的可能性数值(事实也证明这个功能是豆瓣最牛逼最有用的功能之一)。
印象中刚认识的时候,他跟我的共同喜好的数量大概是两百个左右,在我所有的友邻里算是翘楚了(对,那时候“豆瓣朋友”还叫“友邻”,而且我记得是双向的关系,类似于人人网和微信,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改成了单向关注),不由得多了一分好感。
大约密集的聊了几周,彼此都觉得很聊得来,有很多共同喜好和话题,互相也有了好感,就决定要见个面。这个时候我才问他要了照片,毕竟到了见面的程度,还是有点好奇长什么样。
现在看来,在如今的社交交友生态下,大概很多人都无法想象在网络中同不知其形貌的人聊这么长的时间却能忍住好奇吧(包括我自己)。放在今天,大概早就先冲着下三路去了,什么内涵,什么共同话题,上了床以后再说吧。
见面到交往,其实都比较顺其自然。若干年之后,他总是说,“你真是个爱抱怨的人,第一次见面就滔滔不绝地给我倾倒负能量,我还只能应和顺着你说。工作烦躁,家长里短,人际关系,他就成了这个负能量回收站。

同大多数情侣一样,八年过来,我们也经历了无数的风浪和考验,从热情走到平淡,完成了情侣关系的转变,当然以结婚为界,对外界我会称他为我的partner而不是bf或是男友(当时注册结婚的时候,注册文件上需要选择互相称呼的头衔,可以选择husband或者partner,我们一致选择了partner;在我来看,这个partner对我来说也比较贴近我们对于彼此的认同,life partner,更加写实和有深意)。
其实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不会太回忆过去,而比较习惯性地将眼光放在当下同未来。然而回想一下这八年之间,一起刷长安街、聊不完的话题一直聊到嗓子都哑了,一起搬进新装修的小家、慢慢购置家具和电器,一起在各地各国游历,他陪我做手术探病,决定一起出国留学、一起刷雅思,一起被中介忽悠申请完新西兰一圈又转到澳洲重新申请,一起做苦不堪言的大龄学生(还是有机会上一门课的同学),一起以伴侣的名义提交永居申请、一波三折后终获批。生活中当然不只是美好,只是回过头来想想,两人一路扶持一路成长,就像在RPG游戏中一同打怪升级一样,换做和其他人,可能遇到第一个小怪的时候就拆伙了吧。(笑)

当然还有一个和豆瓣相关的共同成长和生活积累的证据:如今我们在豆瓣上的共同喜好数已经近千——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没有丢掉到豆瓣来做标记的习惯;而相识后百分之九十五的影视作品大概都是在一起看的,观影前我们会到豆瓣看一下背景和口碑,观影后会翻看一下评论消化一下内涵,而后两人也会讨论交换一下想法。而读书也是互相推荐自己喜欢的作家和书籍,至于写作,虽然我一直平平淡淡在写(大概有几年的断档期),但他也会读完给我提出意见。(当然有一点guilty的是,我也将他洗脑成了Perfume和AKB系的饭,哈哈哈。)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夫妻情侣间会越来越像,大概就有这一层原因吧——一同学习、一同成长,三观也越来越一致。

书写至此,这个以前从未仔细考虑过的话题,这般仔细的细数一遍地话,还是要道一句:感谢豆瓣,让我如获至宝。
8月29日:
大家的留言都一一看了。很感动。 也祝福大家能够幸福,和现在的伴侣好好走下去,或是尽快遇见属于自己的缘分!
感情的维系,需要妥协和忍让,需要共同的目标促进作用,在一起很容易,能全盘接受对方、一起度过各种难关和挑战,才是最严苛的考验。
关于原文中新西兰注册结婚有一点误解,感谢网友“三”的指正:
“特意去看了一下之前做的攻略再研究了一下新西兰内部事务网站,确实没有看到有提到“非新西兰籍婚姻只有3个月有效期”的描述。唯一有提到三个月有效期的就是结婚许可证。所以po赶快去重新申请一个许可证然后快快完婚吧,在承认同性婚姻的国家基本上都是认可的。 ”
事实上Marriage Ceremony确实是在基督城的某内务部办过了的,当时请负责注册的officer当场主持的,在场有几位从国内和澳洲过去一起旅行的朋友做证婚人,第一张照片就是Ceremony当场拍的。流程很简单,基本就是宣誓和“I do”。
正式的结婚证书没有过期一说,只是要看身处的国家是否认可同性婚姻,如果认可那么就具有法律效力,如果不幸还不认可,那么作为一个符号和仪式的意义大过实际的约束力。
附一下我个人的公众微信(白川之涧),欢迎大家关注。
再次感谢大家!

9月19日更新:
贴一个新西兰结婚的攻略吧(来源于网络,费用或有涨幅,但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1)定下结婚日期
2)先预定好一位新西兰注册的主婚人(Celebrant)
3)去内务部结婚注册处领取结婚申请表或网上下载
填表时在注册的日期一栏填上你的结婚日期,也就是你们想要的结婚纪念日。
4)由男女任意一方带有效ID递交《拟结婚申请书》,申请Marriage Licence,并交纳申请费。
这个License批下来以后的三个月内你可以完婚。主婚人只有见到Marriage License,才可以为你们主持婚礼。
5) 等内政部人员确认你可以在选定日期结婚后的一周,他们会将批准结婚的文件寄到你家。
如内政部告知你们选定日期已排满时,你需要和工作人员沟通另选良辰。
6)结婚地点的选择:
1、你们选择在内务部结婚
主婚人会在你们结婚当天为你们证婚,并在男女双方各一位证婚人的见证下,新郎新娘签字并交给内政部工作人员,此婚姻即有法律效益。
2、你们选定在其他场所完婚
同样需要在主婚人和证婚人的见证下,新郎新娘签字并将法律文件寄回内务部,之后此婚姻才有法律效益。
想要浪漫婚礼的童鞋,在第六步就可以选一个唯美的教堂,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一起走过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步喔~
Tips:
1、男女双方的证婚人需要年满18岁以上,有自主能力,和最少程度的英语理解力(这个很重要)
2、定结婚日期,必须亲自去内务部,电话预约是不接受的喔。
3、如果要指定内政部任命的主婚人,请在送交表格的时候另外支付$173.70,这个包含了主婚人、结婚证书和仪式的费用。如果是自己指定的主婚人,费用则是$122.60。
4、新西兰注册结婚后如何使婚姻得到中国国内的认可呢?
你可以将新西兰的结婚证书经过新西兰外交事务和贸易部和中国大使馆/领事馆的认证,在中国就生效了。公证过程是这样:
1、去内务部申请并领取官方结婚证书,费用:$26.50
2、将此官方结婚证书和申请表寄给内务部认证处,他们会在认证后,会转给外交事务和贸易部,在2-3工作日完成认证,费用:$65.00
3、将经认证的结婚证书和申请表递给中国大使馆或领事馆,5-7个工作日,费用:$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