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佛教的五蕴
《心经》是很短的一段经文,提纲挈领,十分精练,然则要把其中的名相弄通,并不容易。第一句经文是这样:“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是什东西呢?为何说五蕴皆空呢?
佛教常把人称为“五蕴之身”,蕴是“集聚”、“包藏”之义,五蕴就是我们人身上集合了五样东西,分别叫色、受、想、行、识,人不是单一的肉体,而是物质与精神的集合体。在五蕴中,只有色蕴是物质性,其余四蕴都是精神性的,因此大家可以看到,佛教对精神世界的重视程度,要远远超过物质世界。佛教有一套独特的研究方法,就是先极其详尽地剖析每个名相的概念、实质、范畴,再一一揭示其空性。《心经》说五蕴皆空,只是个结论,并没有展示其论证过程。
色蕴略相当于物质,有变碍之义。碍是质碍,即实体性,就是物质占有一定的空间,好比一块大石头立在那里,你走那儿,阻碍了,穿不过去。但佛教并不认为这种实体性是永恒的,而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你把一个皮包放在抽屉里一动不动,它没变化吗?不是的,几年后,它的皮就脱落了,弹一下碎屑满地。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生住异灭,成住坏空,是物质不可更改的属性。
古代印度人认为物质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构成的,这有点类似中国说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地、水、火、风实际上是代表物质的四大属性:地是坚强性;水是流湿性;火是温燥性;风是轻动性。色蕴于人身体,是眼、耳、舌、鼻、身五种感觉器官,称为五根,这五种感觉器官所能感受到的外部世界有色(颜色)、声、香、味、触(如轻重、滑涩、坚软、冷暖等),称为五尘。除此之外,色蕴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状况,叫无表色,就是你在脑海中浮现的情境,佛教认为这也是一种色。
除了色蕴之外,其余四蕴,即受想行识,全是人的心理现象。
受蕴是感觉,感觉有三:苦、乐、不苦不乐。好比说对温度的感受,夏天吹空调,感觉很舒服,舒服感就是一种乐;太冷或太热,就浑身难受,这便是一种苦;介于乐与苦之间的,便是不苦不乐。
想蕴比受蕴更进一步,受蕴主要感觉舒不舒服,比较吃东西好不好吃,想蕴则对所吃的东西做出分别,这是酸的还是甜的,是苦的还是辣的,是牛肉还是鸡肉。再比如所见之物,受蕴感觉的是好不好看,刺不刺眼,想蕴则分辨这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物品。想蕴略相当于知觉,区别不同之事物,是认识事物之整体形态之能力。所以说,佛教心理学是十分发达的,对心理现象的观察细微入致,且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理论。
行蕴是除了受、想之外的各种心理活动,之所以把受、想独立出来,是这两样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扮演特别重要的作用。行蕴总结了人的四十九种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加上受、想两种,总计五十一种,又称为五十一心所。在不同佛教派别中,心所数量有所不同,分类也有所不同,这里依世亲的《百法明门论》与《大乘五蕴论》来讲。
五十一心所可以分为六大类,分别是:遍行心所、别境心所、善心所、烦恼心所、随烦恼心所、不定心所。分类是很复杂很繁琐的,从中可以窥视佛教心理学之博大精深。
第一类叫遍行心所,共有五种。什么叫遍行心所呢?就是说,你只要有心理活动,这五种一定在起用,这五种是作意、触、受、想、思。
作意就是首先要有念头,去注意某个东西。我们有句话叫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你注意没在这里嘛,东西在你眼前晃,你也看不到,音乐在你耳边响,你也听不到。所以任何心理活动,你都要先起个念头去注意,你才能感受之、分别之、思考之。
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人的感觉器官(根)、感知能力(识)与被感知认识之物(境)三者有机触合在一起。作意与触,其实是受、想两种心理活动的基础,你要先起念,以感觉器官及感知能力去接触外境,才能感觉(受)与认知(想)。
思是比受、想更高级的心理活动。受是纯感觉,不分别的;想是分别,辨认,但没有达到思考、决断的程度。受与想,什么动物都可以做到,人最重要的,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特点便是思考能力。思心所引导人的行为,引导你去想,去说,去做,故而佛教里说的身业、口业、意业,其驱动力全来自思心所
以上五种心所,是遍一切时、遍一切地存在的,也可以说是最基本的心理现象。除此之外,人还有一些比较基本的心理现象,比如欲望,是广泛存在的,但不具备遍一切心、遍一切时,而是由特定因素引发,佛教称此为“别境心所”。
别境心所也有五种:欲、胜解、念、定、慧。
欲是对所爱之事物想拥有,人的欲望是很多的,有善、恶、不善不恶(无记)之分别。善,比如说立志勤奋学习、造福社会;恶,比如老想着坑蒙拐骗、伤天害理;不善不恶,比如肚子饿了想吃饭。
胜解是从字面意义上,是殊胜的见解,白一点说,就是我们对某个事物形成固定、不动摇的观点。胜解有“审决印持”的作用,审决就是有一个判断、结论,印持就是内心坚持。
念就是回想、记忆,《五蕴论》对其定义是:“于串习事、令心不忘、明记为性。”就像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要牢记在心,要时不时回想一下,复习一下的。
定就是三摩地,大家在寺庙里有时会看到写着“入三摩地”的字样,觉得好高深的样子,其实就是入定的意思。佛教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是不同的,有自己的特色,佛教的修行,实际上就是心灵的修行,故而在心路历程上的探索,是非常深刻的。在现代心理学,决不会把禅定状态拿出来当一种心理活动分析。入定可以使心神专注不离散,智慧便从这里生出,故而说“由定生慧”,这与儒学说的定然而能安、能静、能虑、能得是一回事。
接下来就是慧心所,智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拣择,两条路在那儿,你要走哪条,是通向善,还是通向恶,这是要有智慧的;其二是断疑,面对困惑之事,要用智慧去解决、摆平。
遍行心所与别境心所都是基础级的心理活动,都属于基本概念。接下来的,是比较具体的心理分析,其计有十一种善心所,六种烦恼心所,二十种随烦恼心所以及四种不定心所。
善心所就是正能量的积极心态。
第一是信,现代心理学认为,信仰是最大的力量来源;第二是精进,精进就是勤奋;第三是惭,第四是愧,合称惭愧,儒家说人要反省,自己不够精进,自己做了错事,要有惭愧心,知耻近乎勇。惭愧、知耻都是属于善的。第五是无贪,第六是无嗔,第七是无痴,这叫三善根,对应的贪嗔痴就是三恶根。
第八是轻安,心情舒畅安详;第九不放逸,不放纵自己,不能太安逸;第十行舍,行舍就是心灵平静,不浮不沉,不亢奋不消沉,时常保持平等正直;第十一不害,不去伤害别人。
烦恼心所是严重负能量的消极心态。
第一是贪,第二是嗔,第三是痴,贪婪、嗔怒、脑残都不可救药;第四是慢,傲慢,喜欢跟人比高低胜负;第五是疑,充满怀疑的人生,负能量超重;第六是不正见,学问不到家,观念不对。
佛教认为,以上六种烦恼,是根本烦恼,由此衍生出二十种次一级烦恼,称为随烦恼。
第一种随烦恼是忿,不顺己愿产生忿怒之心;第二是恨,怀恨在心;第三种是恼,恼也是怒,但与忿有点不同,忿是遇到事产生的怒,恼是想到事又怒了;第四种是覆,就是自己干了坏事,掩藏起来;第五是诳,心怀异谋,欺诈他人;第六是谄,谄媚、奉承他人;第七是憍,就是自恋,自以为了不起;第八是害,害就是不害的反面,害人之心;第九是嫉,嫉妒别人;第十是悭,吝啬小气。
第十一无惭,第二十无愧,是与善心所的惭愧相对应,没有知耻之心;第十三不信,是与善心所的信相对应,没信仰;第十四懈怠,与精进相对应;第十五放逸,与不放逸相对应;第十六昏沉,昏昏沉沉,萎靡不振;第十七掉举,掉就是掉下去,举就是抬上来,指内潮起潮落,波动很大;第十八失念,与念相对应,念的作用是不忘,失念则记忆出问题了;第十九不正知,蒙蔽智慧;第二十散乱,精神不能集中在一点,散乱掉了。
随了善心所与烦恼心所之外,还有四种不好归类的心所,叫不定心所。
第一个是恶作,就是追悔。做了错事,后悔了,这本是善的。但是过分内疚,挂着这事,就不是太好了。第二个是睡眠,人睡着还是有心理活动的,现代心理学认为,睡眠时,人的潜意识能力最强,倘若善加引导,则在睡眠时能有好的作用,相反若是经坏的暗示,则可能产生坏的结果。第三个是寻,第四个是伺,合称为寻伺,寻是寻求,伺是伺察,寻是对事物比较粗略的思考,伺是比较精细的观察。
以上略述五十一心所,也就是受、想、行三蕴。五蕴中的最后一蕴是识蕴,乃是心之功能,共有八种,又称为八心王。
眼识能见;耳识能闻;舌识能品味;鼻识能嗅;身识能感;意识能想。这六种又称为前六识,是比较好理解的。第七识叫末那识,有点类似西方心理学所说的潜意识,而且是潜意识里潜伏最深的一块,即人的自我意识。潜意识学识的奠基人弗洛伊德提出“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到,人的精神世界里,始终离不开一个“我”字,“我”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
第八识是阿赖耶识,这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佛教有一句话,叫“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与识是一样的,八识又称为八心王,所有识里面,以阿赖耶识为根本。世界所有的一切、宇宙万象,包括物质与精神,都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阿赖耶识无所不在,我的阿赖耶识与别人的阿赖耶识,实质上是相全一样的。佛教里常用大海与众沤来说明,阿赖耶识是一片大海,而每个人只是大海的一朵浪花。还有一个更形象的类比,阿赖耶识好比一个网络云平台,我们每个人有一个独立的云空间,表现上看,我这个云空间是与别人区隔开的,实际上边际在哪呢?根本没有边际,只是一些算法让你看不到别人罢了。
计算机、网络的出现,让我们能更好理解宇宙的本质,其中很多原理,我认为与宇宙真相暗合。阿赖耶的含义是“藏”,又称为藏识,因为它有三个作用:能藏、所藏、执藏。能藏就是它有这个功能,把什么东西都收藏在里面,就像你在网络上发一大堆东西,发完你都忘了,但网络可没忘掉,所有的东西,都储存在云端呢。所藏就是它所藏的东西,这些东西我们管它叫“种子”,为什么叫种子呢,因为种子是要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在佛教看来,世界是一大堆因果关系的集合,这些藏着的种子,就是各种各样的因。这就像你在网上说了很多话,骂了人,这些话就被保存下来,这就是种子,你骂过了不等于结束,可能催生别人报复,别人也骂你,这就是因果。
阿赖耶识的第三个作用叫执藏,就是阿赖耶会产生一个效果,经常让第七识(末那识)当作自我,也就是说,让人产生自我妄想的根源在阿赖耶识。我还是以网络云为例 ,比如在云空间里,拨出1G的空间给你,你就会产生这么一种执念:这1G的空间是我的,我把它跟其他空间分别开来。但事实上,并没有存在这么一个分割的空间,只是你想象它是分割的。同样,我们个体也是阿赖耶识分配的一个云空间,允许你储存个人资料,但没有存在一个单独隔离的系统,而是动态分配的。就如同构成我们躯体的物质,不断在新陈代谢之中,人或者“我”怎么是个单独隔绝的系统呢?
佛教讲无我,讲五蕴皆空,不是没道理的。
我们人的自我意识(末那识)一直强调“我”的存在,然而“我”是如何存在呢?我们来说物质存在,构成人体细胞的物质,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据说每隔七年,细胞要全部更新一次。七年后的我,与七年前的我,身上所有细胞都不同了,我还是原来那个我吗?或者是一个全新的我?人死的时刻,眼、耳、舌、鼻、身都还在,他怎么就不再是个人呢?
其实,科技的发展一直让我们逼近事实的真相。好比电脑里的游戏,如王者农药里的小乔,你操纵她完成各种任务,对别人说“这个就是我”。在游戏的世界里,这个人就是“我”,可是这个“我”有什么实相呢?没有,只不过是数字虚拟出来的。
大家想想,为什么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难道我用眼睛看,还不能确定自己存在吗?不错,笛卡儿说:“一切迄今我以为最接近于真实的东西都来自感觉和对感觉的传达。但我发现,这些东西常常欺骗我们。因此,唯一明智的是:再也不完全相信眼睛所看到的东西。”我们在梦里也能看到东西,梦里我们分辨不了真实世界与梦境,可能眼睛未必靠得住。那怎么确定我是存在的呢?笛卡儿以为,我思考,我才存在。
笛卡儿有点接近佛教了,佛教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思考就是心识在作用。与笛卡儿不同的是,佛教认为心识也是空的,五蕴都是空的,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的。什么叫空呢?不真实叫空。什么不真实呢?本性不真实。大家注意《心经》的表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句话很重要,万物既真实,又不真实,这个看起来十分奇怪,十分矛盾,但想明白后,就很清楚了。五蕴皆空,讲的是五蕴的本质是虚无的、不真实的。但是如果只讲空,就叫顽空,因为你无视这个世间万物的存在,所以又说“空不异色”,本质虚无,不影响存在的真实。脱离了这点,佛教便是死气沉沉的学说,学来干嘛呢?这就好比说,游戏中的角色,本质上是一堆数字构成的幻像,是虚无,是“空”;但你在玩游戏的时候,角色的存在是真实的。
要理解空,要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叫缘起空。任何东西都是一个从生成到毁灭的过程,佛教有一句话叫“万法因缘生”,比如说一把手机,它的出现,有很多因缘,需要科学家在理论上印证,需要从自然界获得各种材料,需要设计人员、制作人员,你把这张因缘网铺开的话,发现会铺得非常大,几乎可以涵盖半个世界。因缘聚会,一把手机出来了,因缘散尽,拆解了就什么也不是了。因此,任何事物都在各种因缘作用下经历成住坏空的过程,因缘始终在不断变化,决定其没有真实不变的本质存在。
第二叫自性空。任何事物的存在状态,“有”都是暂时的,“无”是长久的,“生”是暂时的,“灭”是长久的;因此,事物的自性是空的,无的。
第三叫当体空。这个更进一步,不用等到事物灭,当下就是空的。为什么当下就是空的呢?因为每个刹那间,事物都在变化。我说当下,当下就变成过往。这时的你,与一秒钟前的你,时间维度就不同了,一秒钟前的你,找不到的。你刚想到当下的自己,倏的一下就找不着了。
佛教讲空,其实是有意图的,不是让你对人生失去信心,而是让人了解世界的真相。《庄子》里有一句话,我非常欣赏,叫“空虚不毁万物”,若是只说空,毁了万物,那么佛教何必大费周章去剖析那么多心理现象呢,岂非一个“空”字就都解决了么?《心经》其实把意图抖露出来了:“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这个话题,以后再说吧。
2017、8、28
佛教常把人称为“五蕴之身”,蕴是“集聚”、“包藏”之义,五蕴就是我们人身上集合了五样东西,分别叫色、受、想、行、识,人不是单一的肉体,而是物质与精神的集合体。在五蕴中,只有色蕴是物质性,其余四蕴都是精神性的,因此大家可以看到,佛教对精神世界的重视程度,要远远超过物质世界。佛教有一套独特的研究方法,就是先极其详尽地剖析每个名相的概念、实质、范畴,再一一揭示其空性。《心经》说五蕴皆空,只是个结论,并没有展示其论证过程。
色蕴略相当于物质,有变碍之义。碍是质碍,即实体性,就是物质占有一定的空间,好比一块大石头立在那里,你走那儿,阻碍了,穿不过去。但佛教并不认为这种实体性是永恒的,而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你把一个皮包放在抽屉里一动不动,它没变化吗?不是的,几年后,它的皮就脱落了,弹一下碎屑满地。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生住异灭,成住坏空,是物质不可更改的属性。
古代印度人认为物质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构成的,这有点类似中国说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地、水、火、风实际上是代表物质的四大属性:地是坚强性;水是流湿性;火是温燥性;风是轻动性。色蕴于人身体,是眼、耳、舌、鼻、身五种感觉器官,称为五根,这五种感觉器官所能感受到的外部世界有色(颜色)、声、香、味、触(如轻重、滑涩、坚软、冷暖等),称为五尘。除此之外,色蕴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状况,叫无表色,就是你在脑海中浮现的情境,佛教认为这也是一种色。
除了色蕴之外,其余四蕴,即受想行识,全是人的心理现象。
受蕴是感觉,感觉有三:苦、乐、不苦不乐。好比说对温度的感受,夏天吹空调,感觉很舒服,舒服感就是一种乐;太冷或太热,就浑身难受,这便是一种苦;介于乐与苦之间的,便是不苦不乐。
想蕴比受蕴更进一步,受蕴主要感觉舒不舒服,比较吃东西好不好吃,想蕴则对所吃的东西做出分别,这是酸的还是甜的,是苦的还是辣的,是牛肉还是鸡肉。再比如所见之物,受蕴感觉的是好不好看,刺不刺眼,想蕴则分辨这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物品。想蕴略相当于知觉,区别不同之事物,是认识事物之整体形态之能力。所以说,佛教心理学是十分发达的,对心理现象的观察细微入致,且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理论。
行蕴是除了受、想之外的各种心理活动,之所以把受、想独立出来,是这两样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扮演特别重要的作用。行蕴总结了人的四十九种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加上受、想两种,总计五十一种,又称为五十一心所。在不同佛教派别中,心所数量有所不同,分类也有所不同,这里依世亲的《百法明门论》与《大乘五蕴论》来讲。
五十一心所可以分为六大类,分别是:遍行心所、别境心所、善心所、烦恼心所、随烦恼心所、不定心所。分类是很复杂很繁琐的,从中可以窥视佛教心理学之博大精深。
第一类叫遍行心所,共有五种。什么叫遍行心所呢?就是说,你只要有心理活动,这五种一定在起用,这五种是作意、触、受、想、思。
作意就是首先要有念头,去注意某个东西。我们有句话叫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你注意没在这里嘛,东西在你眼前晃,你也看不到,音乐在你耳边响,你也听不到。所以任何心理活动,你都要先起个念头去注意,你才能感受之、分别之、思考之。
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人的感觉器官(根)、感知能力(识)与被感知认识之物(境)三者有机触合在一起。作意与触,其实是受、想两种心理活动的基础,你要先起念,以感觉器官及感知能力去接触外境,才能感觉(受)与认知(想)。
思是比受、想更高级的心理活动。受是纯感觉,不分别的;想是分别,辨认,但没有达到思考、决断的程度。受与想,什么动物都可以做到,人最重要的,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特点便是思考能力。思心所引导人的行为,引导你去想,去说,去做,故而佛教里说的身业、口业、意业,其驱动力全来自思心所
以上五种心所,是遍一切时、遍一切地存在的,也可以说是最基本的心理现象。除此之外,人还有一些比较基本的心理现象,比如欲望,是广泛存在的,但不具备遍一切心、遍一切时,而是由特定因素引发,佛教称此为“别境心所”。
别境心所也有五种:欲、胜解、念、定、慧。
欲是对所爱之事物想拥有,人的欲望是很多的,有善、恶、不善不恶(无记)之分别。善,比如说立志勤奋学习、造福社会;恶,比如老想着坑蒙拐骗、伤天害理;不善不恶,比如肚子饿了想吃饭。
胜解是从字面意义上,是殊胜的见解,白一点说,就是我们对某个事物形成固定、不动摇的观点。胜解有“审决印持”的作用,审决就是有一个判断、结论,印持就是内心坚持。
念就是回想、记忆,《五蕴论》对其定义是:“于串习事、令心不忘、明记为性。”就像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要牢记在心,要时不时回想一下,复习一下的。
定就是三摩地,大家在寺庙里有时会看到写着“入三摩地”的字样,觉得好高深的样子,其实就是入定的意思。佛教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是不同的,有自己的特色,佛教的修行,实际上就是心灵的修行,故而在心路历程上的探索,是非常深刻的。在现代心理学,决不会把禅定状态拿出来当一种心理活动分析。入定可以使心神专注不离散,智慧便从这里生出,故而说“由定生慧”,这与儒学说的定然而能安、能静、能虑、能得是一回事。
接下来就是慧心所,智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拣择,两条路在那儿,你要走哪条,是通向善,还是通向恶,这是要有智慧的;其二是断疑,面对困惑之事,要用智慧去解决、摆平。
遍行心所与别境心所都是基础级的心理活动,都属于基本概念。接下来的,是比较具体的心理分析,其计有十一种善心所,六种烦恼心所,二十种随烦恼心所以及四种不定心所。
善心所就是正能量的积极心态。
第一是信,现代心理学认为,信仰是最大的力量来源;第二是精进,精进就是勤奋;第三是惭,第四是愧,合称惭愧,儒家说人要反省,自己不够精进,自己做了错事,要有惭愧心,知耻近乎勇。惭愧、知耻都是属于善的。第五是无贪,第六是无嗔,第七是无痴,这叫三善根,对应的贪嗔痴就是三恶根。
第八是轻安,心情舒畅安详;第九不放逸,不放纵自己,不能太安逸;第十行舍,行舍就是心灵平静,不浮不沉,不亢奋不消沉,时常保持平等正直;第十一不害,不去伤害别人。
烦恼心所是严重负能量的消极心态。
第一是贪,第二是嗔,第三是痴,贪婪、嗔怒、脑残都不可救药;第四是慢,傲慢,喜欢跟人比高低胜负;第五是疑,充满怀疑的人生,负能量超重;第六是不正见,学问不到家,观念不对。
佛教认为,以上六种烦恼,是根本烦恼,由此衍生出二十种次一级烦恼,称为随烦恼。
第一种随烦恼是忿,不顺己愿产生忿怒之心;第二是恨,怀恨在心;第三种是恼,恼也是怒,但与忿有点不同,忿是遇到事产生的怒,恼是想到事又怒了;第四种是覆,就是自己干了坏事,掩藏起来;第五是诳,心怀异谋,欺诈他人;第六是谄,谄媚、奉承他人;第七是憍,就是自恋,自以为了不起;第八是害,害就是不害的反面,害人之心;第九是嫉,嫉妒别人;第十是悭,吝啬小气。
第十一无惭,第二十无愧,是与善心所的惭愧相对应,没有知耻之心;第十三不信,是与善心所的信相对应,没信仰;第十四懈怠,与精进相对应;第十五放逸,与不放逸相对应;第十六昏沉,昏昏沉沉,萎靡不振;第十七掉举,掉就是掉下去,举就是抬上来,指内潮起潮落,波动很大;第十八失念,与念相对应,念的作用是不忘,失念则记忆出问题了;第十九不正知,蒙蔽智慧;第二十散乱,精神不能集中在一点,散乱掉了。
随了善心所与烦恼心所之外,还有四种不好归类的心所,叫不定心所。
第一个是恶作,就是追悔。做了错事,后悔了,这本是善的。但是过分内疚,挂着这事,就不是太好了。第二个是睡眠,人睡着还是有心理活动的,现代心理学认为,睡眠时,人的潜意识能力最强,倘若善加引导,则在睡眠时能有好的作用,相反若是经坏的暗示,则可能产生坏的结果。第三个是寻,第四个是伺,合称为寻伺,寻是寻求,伺是伺察,寻是对事物比较粗略的思考,伺是比较精细的观察。
以上略述五十一心所,也就是受、想、行三蕴。五蕴中的最后一蕴是识蕴,乃是心之功能,共有八种,又称为八心王。
眼识能见;耳识能闻;舌识能品味;鼻识能嗅;身识能感;意识能想。这六种又称为前六识,是比较好理解的。第七识叫末那识,有点类似西方心理学所说的潜意识,而且是潜意识里潜伏最深的一块,即人的自我意识。潜意识学识的奠基人弗洛伊德提出“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到,人的精神世界里,始终离不开一个“我”字,“我”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
第八识是阿赖耶识,这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佛教有一句话,叫“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与识是一样的,八识又称为八心王,所有识里面,以阿赖耶识为根本。世界所有的一切、宇宙万象,包括物质与精神,都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阿赖耶识无所不在,我的阿赖耶识与别人的阿赖耶识,实质上是相全一样的。佛教里常用大海与众沤来说明,阿赖耶识是一片大海,而每个人只是大海的一朵浪花。还有一个更形象的类比,阿赖耶识好比一个网络云平台,我们每个人有一个独立的云空间,表现上看,我这个云空间是与别人区隔开的,实际上边际在哪呢?根本没有边际,只是一些算法让你看不到别人罢了。
计算机、网络的出现,让我们能更好理解宇宙的本质,其中很多原理,我认为与宇宙真相暗合。阿赖耶的含义是“藏”,又称为藏识,因为它有三个作用:能藏、所藏、执藏。能藏就是它有这个功能,把什么东西都收藏在里面,就像你在网络上发一大堆东西,发完你都忘了,但网络可没忘掉,所有的东西,都储存在云端呢。所藏就是它所藏的东西,这些东西我们管它叫“种子”,为什么叫种子呢,因为种子是要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在佛教看来,世界是一大堆因果关系的集合,这些藏着的种子,就是各种各样的因。这就像你在网上说了很多话,骂了人,这些话就被保存下来,这就是种子,你骂过了不等于结束,可能催生别人报复,别人也骂你,这就是因果。
阿赖耶识的第三个作用叫执藏,就是阿赖耶会产生一个效果,经常让第七识(末那识)当作自我,也就是说,让人产生自我妄想的根源在阿赖耶识。我还是以网络云为例 ,比如在云空间里,拨出1G的空间给你,你就会产生这么一种执念:这1G的空间是我的,我把它跟其他空间分别开来。但事实上,并没有存在这么一个分割的空间,只是你想象它是分割的。同样,我们个体也是阿赖耶识分配的一个云空间,允许你储存个人资料,但没有存在一个单独隔离的系统,而是动态分配的。就如同构成我们躯体的物质,不断在新陈代谢之中,人或者“我”怎么是个单独隔绝的系统呢?
佛教讲无我,讲五蕴皆空,不是没道理的。
我们人的自我意识(末那识)一直强调“我”的存在,然而“我”是如何存在呢?我们来说物质存在,构成人体细胞的物质,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据说每隔七年,细胞要全部更新一次。七年后的我,与七年前的我,身上所有细胞都不同了,我还是原来那个我吗?或者是一个全新的我?人死的时刻,眼、耳、舌、鼻、身都还在,他怎么就不再是个人呢?
其实,科技的发展一直让我们逼近事实的真相。好比电脑里的游戏,如王者农药里的小乔,你操纵她完成各种任务,对别人说“这个就是我”。在游戏的世界里,这个人就是“我”,可是这个“我”有什么实相呢?没有,只不过是数字虚拟出来的。
大家想想,为什么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难道我用眼睛看,还不能确定自己存在吗?不错,笛卡儿说:“一切迄今我以为最接近于真实的东西都来自感觉和对感觉的传达。但我发现,这些东西常常欺骗我们。因此,唯一明智的是:再也不完全相信眼睛所看到的东西。”我们在梦里也能看到东西,梦里我们分辨不了真实世界与梦境,可能眼睛未必靠得住。那怎么确定我是存在的呢?笛卡儿以为,我思考,我才存在。
笛卡儿有点接近佛教了,佛教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思考就是心识在作用。与笛卡儿不同的是,佛教认为心识也是空的,五蕴都是空的,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的。什么叫空呢?不真实叫空。什么不真实呢?本性不真实。大家注意《心经》的表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句话很重要,万物既真实,又不真实,这个看起来十分奇怪,十分矛盾,但想明白后,就很清楚了。五蕴皆空,讲的是五蕴的本质是虚无的、不真实的。但是如果只讲空,就叫顽空,因为你无视这个世间万物的存在,所以又说“空不异色”,本质虚无,不影响存在的真实。脱离了这点,佛教便是死气沉沉的学说,学来干嘛呢?这就好比说,游戏中的角色,本质上是一堆数字构成的幻像,是虚无,是“空”;但你在玩游戏的时候,角色的存在是真实的。
要理解空,要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叫缘起空。任何东西都是一个从生成到毁灭的过程,佛教有一句话叫“万法因缘生”,比如说一把手机,它的出现,有很多因缘,需要科学家在理论上印证,需要从自然界获得各种材料,需要设计人员、制作人员,你把这张因缘网铺开的话,发现会铺得非常大,几乎可以涵盖半个世界。因缘聚会,一把手机出来了,因缘散尽,拆解了就什么也不是了。因此,任何事物都在各种因缘作用下经历成住坏空的过程,因缘始终在不断变化,决定其没有真实不变的本质存在。
第二叫自性空。任何事物的存在状态,“有”都是暂时的,“无”是长久的,“生”是暂时的,“灭”是长久的;因此,事物的自性是空的,无的。
第三叫当体空。这个更进一步,不用等到事物灭,当下就是空的。为什么当下就是空的呢?因为每个刹那间,事物都在变化。我说当下,当下就变成过往。这时的你,与一秒钟前的你,时间维度就不同了,一秒钟前的你,找不到的。你刚想到当下的自己,倏的一下就找不着了。
佛教讲空,其实是有意图的,不是让你对人生失去信心,而是让人了解世界的真相。《庄子》里有一句话,我非常欣赏,叫“空虚不毁万物”,若是只说空,毁了万物,那么佛教何必大费周章去剖析那么多心理现象呢,岂非一个“空”字就都解决了么?《心经》其实把意图抖露出来了:“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这个话题,以后再说吧。
2017、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