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
这两天读了这么一本书《千古风流》,个人感觉和《文化苦旅》类似,从走访历史古迹开始,借史抒情,书中写山水颇多,写佛学参禅也颇多,不是我特别喜欢的部分,但另有几节颇有感触,在此略记一笔。
【当野蛮战胜文明】
书中第一篇讲阿城市——大金国诞生处,就是灭了北宋的那个金国。
中国抗击外来民族的战争,古来有之,且从未停止,西周那个著名的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之后就是被犬戎人所灭,之后王子东迁,周朝由此衰败;秦始皇修建的长城,也是为了抵御匈奴;再之后,出了个雄才伟略又好武的汉武帝,几乎将匈奴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但到汉朝后期,政治的混乱,到之后的三国,内部的连年混战,对匈奴已无压制之力,以至于,西晋建国没几代,就被胡人所灭,并导致五胡乱华的局面长达一百多年之久;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大唐盛世重现了大国气象,但也不过百年就战乱纷起,而唐朝之后的朝代,则再也没有压制外来民族入侵的气势了,只留下一代代的悲歌。
以前看过这么一句话“将环绕禁苑的墙垣吹倒,并将树木连根拔起的风暴,却将鲜花的种子从一个花园传播到另一个花园”,深以为然,当马背上成长起来的民族用武力征服了另一个民族后,总会被文明所感染影响,苦难背后孕育出的是新生。
我们现在说起这些历史,也总是用胡汉这样的字眼,就像现在的中国,也总说汉族和少数民族,然而,正如很多论述,例如“永嘉之后无中华”“崖山之后无中华”,各个民族事实上早已交融在一起,这就是历史的车轮,总是要前进,无可阻挡,从所处的时代看,会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但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却是必然。
【江山不幸诗人幸】
事实上最近有点迷上了宋词,相对诗而言,我一向更喜欢词,总觉得诗太过工整,多了几分严肃刻板,少了几分随性闲适。
宋朝是典型的重文轻武的朝代,“黄髫小儿,但习歌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在北宋初年,太平盛世,歌舞升平,但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潜伏的危机,先有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后有王安石新政,却都以失败告终,甚至于新政沦为党争的工具,虽然我研究不透新政的是非利弊,但也觉得十分惋惜。
政局的动荡起伏是国家的不幸,却也因此成就了文人和名作,苏轼,范仲淹,苏舜钦(苏州沧浪亭),……《岳阳楼记》《赤壁赋》……
等到了南宋,靖康之耻,亡国之恨,但社会风气却依旧纸醉金迷,“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发出这样的悲声的文人志士也不在少数,李清照的作品能十分清晰地反映朝代变迁的烙印,正如书中说的,当女子的诗也充满了沧桑和英雄气息,则一定是这个国家出现了问题,在她之后,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例如辛弃疾,陆游等也留下了传世名作。
“江山不幸诗人幸”,但终究还是不幸的,苦难孕育出的伟大实在过于苍凉。
【荒冢一堆草没了】
《千古风流》这本书的作者有部代表作《张居正》,应是对张居正研究很深,因此书中提到他三次谒张居正墓,在今天的湖北荆州的一个小村子,孤零零一块石碑在荒草从中,而且最初的张居正墓在文革时候已经被开棺批斗,现在墓中所葬,不过是幸存的几块枯骨。
对张居正的是非功过,争论一向很大,但不得不承认,他是对明朝政局影响极大的一位首辅,不管他个人性格道德如何,他是有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心怀天下,位极人臣。
然而,生前无限风光,身后唯剩凄凉,正应了红楼中所说“古来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历史上这样的人物不胜枚举,商鞅变法,秦国从此走上霸主之途,自身却落得个车裂的下场;李斯千古一相,腰斩于市,夷三族;霍光生前行废立之事,权倾朝野,死后仅两年,家族被诛,身败名裂……
每每念及此,总感叹自身渺小,中国有记载以来三千年历史,能留下名字的人能有多少,不管多么显赫的家族和个人,被历史的车轮碾压后,也什么都不剩下了,所以人活着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我一直不愿意想的两个话题,一是漫漫历史,二是皓皓宇宙,一是时间的无限,二是空间的无穷,一个人的生命,一个人的存在,何其渺小,所以追名逐利,争强好胜又为了什么,人活于世,一为快乐,二为心安,足矣!
【当野蛮战胜文明】
书中第一篇讲阿城市——大金国诞生处,就是灭了北宋的那个金国。
中国抗击外来民族的战争,古来有之,且从未停止,西周那个著名的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之后就是被犬戎人所灭,之后王子东迁,周朝由此衰败;秦始皇修建的长城,也是为了抵御匈奴;再之后,出了个雄才伟略又好武的汉武帝,几乎将匈奴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但到汉朝后期,政治的混乱,到之后的三国,内部的连年混战,对匈奴已无压制之力,以至于,西晋建国没几代,就被胡人所灭,并导致五胡乱华的局面长达一百多年之久;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大唐盛世重现了大国气象,但也不过百年就战乱纷起,而唐朝之后的朝代,则再也没有压制外来民族入侵的气势了,只留下一代代的悲歌。
以前看过这么一句话“将环绕禁苑的墙垣吹倒,并将树木连根拔起的风暴,却将鲜花的种子从一个花园传播到另一个花园”,深以为然,当马背上成长起来的民族用武力征服了另一个民族后,总会被文明所感染影响,苦难背后孕育出的是新生。
我们现在说起这些历史,也总是用胡汉这样的字眼,就像现在的中国,也总说汉族和少数民族,然而,正如很多论述,例如“永嘉之后无中华”“崖山之后无中华”,各个民族事实上早已交融在一起,这就是历史的车轮,总是要前进,无可阻挡,从所处的时代看,会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但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却是必然。
【江山不幸诗人幸】
事实上最近有点迷上了宋词,相对诗而言,我一向更喜欢词,总觉得诗太过工整,多了几分严肃刻板,少了几分随性闲适。
宋朝是典型的重文轻武的朝代,“黄髫小儿,但习歌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在北宋初年,太平盛世,歌舞升平,但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潜伏的危机,先有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后有王安石新政,却都以失败告终,甚至于新政沦为党争的工具,虽然我研究不透新政的是非利弊,但也觉得十分惋惜。
政局的动荡起伏是国家的不幸,却也因此成就了文人和名作,苏轼,范仲淹,苏舜钦(苏州沧浪亭),……《岳阳楼记》《赤壁赋》……
等到了南宋,靖康之耻,亡国之恨,但社会风气却依旧纸醉金迷,“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发出这样的悲声的文人志士也不在少数,李清照的作品能十分清晰地反映朝代变迁的烙印,正如书中说的,当女子的诗也充满了沧桑和英雄气息,则一定是这个国家出现了问题,在她之后,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例如辛弃疾,陆游等也留下了传世名作。
“江山不幸诗人幸”,但终究还是不幸的,苦难孕育出的伟大实在过于苍凉。
【荒冢一堆草没了】
《千古风流》这本书的作者有部代表作《张居正》,应是对张居正研究很深,因此书中提到他三次谒张居正墓,在今天的湖北荆州的一个小村子,孤零零一块石碑在荒草从中,而且最初的张居正墓在文革时候已经被开棺批斗,现在墓中所葬,不过是幸存的几块枯骨。
对张居正的是非功过,争论一向很大,但不得不承认,他是对明朝政局影响极大的一位首辅,不管他个人性格道德如何,他是有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心怀天下,位极人臣。
然而,生前无限风光,身后唯剩凄凉,正应了红楼中所说“古来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历史上这样的人物不胜枚举,商鞅变法,秦国从此走上霸主之途,自身却落得个车裂的下场;李斯千古一相,腰斩于市,夷三族;霍光生前行废立之事,权倾朝野,死后仅两年,家族被诛,身败名裂……
每每念及此,总感叹自身渺小,中国有记载以来三千年历史,能留下名字的人能有多少,不管多么显赫的家族和个人,被历史的车轮碾压后,也什么都不剩下了,所以人活着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我一直不愿意想的两个话题,一是漫漫历史,二是皓皓宇宙,一是时间的无限,二是空间的无穷,一个人的生命,一个人的存在,何其渺小,所以追名逐利,争强好胜又为了什么,人活于世,一为快乐,二为心安,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