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鲁迅《故乡》,明白一个本就十分重要的道理,语境很重要。
重读鲁迅的《故乡》。
最后一句“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最后两段,“我想到希望 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来了,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吗?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重读《故乡》,对最后一句话有了新的理解,把它放在更具体的语境中,而非一句名人名言。
简单说一下我之前对这句的既定理解,“希望”无非是人们想要的内心深处存在的一种祈求——事物的出现,发生,发展,变化符合自己内心的要求。作者“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在人们心中还没有产生希望之前,这些东西出不出现都是无所谓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以前还是个中学生的时候,写作文总会用上这么一句,表明自己的作文立意,而如果用这样的开头,我一般在文中都会继续加一些坚持不懈的,水滴石穿的,有心人天不负的例子来论述,走的人多了的路便成了路,可见开拓与坚持的重要性。
今天再回头看整篇,作者先介绍出闰土的希望,闰土们会踏出的路,接着生发感想,自己和自己的同伴们又追求着怎样的一条路,小小的对比。
闰土希望走一条在那种内忧外患的社会大环境下,有人或者有神仙,被庇护的一条路,活了大半辈子了,累了,天人之际究竟怎么区别至今也搞不清楚,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劳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只好直接烧香拜佛寄希望于上苍。“我”嘲笑这样寄希望于虚无的闰土,可是同时,“我”也有属于自己的希望,“我”所希望的是拯救国民灵魂,在“我”面临一个陈旧而又繁杂的社会时,“我”以个人对抗世界的呐喊,更显得力量微小,更觉得希望渺茫。
力不从心的时候人们都会产生一些负能量和对自己,对希望本身或多或少的怀疑,当然,这只是暂时性的否定,可能是“我”觉得天下这么多人,为什么先觉醒的是“我”,大概战斗太过孤独,但是事物是在发展的,当“我”领悟到既然“我”已经醒悟,而这个社会环境确实需要“我”这样的人去改变,那么此刻,也必须是“我”,义不容辞,又义无反顾。
从“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式的从容又肯定的感慨,到最后看似顺其自然的语句,“我”的内心其实已经彻底燃起来了,在不经意中恳诚又隐瞒地低调地表达出,希望千千万人能够与“我”一同觉醒,一同对抗世间的如我的辛苦展转,一同反对世间如闰土的辛苦麻木,一同改变世间如别人的辛苦恣睢,清歌不歇,吹彻高台。
看似平淡的语气简直要让我忘了,这个人是鲁迅,是那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啊。突然一切又顺理成章,再一次被鲁迅折服。
——皆入海
-
糖不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9-27 16: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