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生活
一直秉承着“less is more”和“大道至简”的人生哲学,也在实物收纳的过程中践行了很多次的“断舍离”。然而,自己却突然在有一天偶然意识到自己在阅读方面尽力追求多而全的“囤积”倾向。具体表现在:看书的速度永远赶不上买书;一本书看了一半又因为兴趣转移而去看下一本;实体和虚拟书架上都堆积了很多只看了一半的书,既不能完全放弃,却又不想捡起来继续看完。进而想到自己的工作方式也具有很明显的囤积倾向。在做文献综述的时候,总是追求多而全。下载几十篇相关文献,却又往往看了前几篇就半途而废,因为实在是任务量大、力不从心。 恍然间意识到,原来囤积的心态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购物,还有读书、做事、信息饥渴等等。单单在物品管理上实践less is more并不全面,需要在非实体的事物管理上也践行断舍离才好。
断舍离的物品管理原则对我生活品质的提升是非常明显的。目前来讲,购物时只买最合适和最喜欢的。因为购买的数量变少了,单件物品的价格上限反而提高了,可以买一些从前舍不得的物品。比如说买了很心水的森海塞尔耳机以及bose的音响,周末在家听音乐真是爽到爆炸。对于已经拥有的东西,自己也根据断舍离原则进行了几轮的清理,把许久不用的东西丢弃或者送人。在整理过程中也会反思当初买这件无用物品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发现了自己因为贪图便宜和折扣购买了很多其实并不需要的物品。
断舍离的另外一个好处是极大的减少了待收纳物品的数量,从而使房间整理的过程变得非常简单。从前因为东西实在太多,觉得整理物品是个极大的工程。又因为自己完美主义作祟,每次整理收纳都要达到及其规整的程度,导致每次收纳耗时耗力,十分疲惫。但是在践行断舍离之后,物品一下子变少了,而空间却相对变多了。每次收纳只需要把较少的物品放到合适的地方就好。另外,因为空间变多,连设计物品摆放位置这一步都省略了,毕竟空闲空间那么多,随便摆哪里都显得干净整洁。
意识到自己的读书习惯是一种变相囤积之后,便开始采用“less is more”的模式进行筛选和分析。首先把kindle上买的没有看和没有看完的书列了一个表,发现总共有二三十本书,其中还有几本翻来覆去看了很久,而进度依旧都停留在30%左右的。这些书的特点是干货多,所以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思考才能看完。我每次翻开都只看一会儿,兴趣便转移走了。久而久之,因为很久都看不完,也就慢慢搁置了。自己设计了一个筛选模式,来挑选真正重要的书,并且要求自己按计划读完。
首先,把所有未读完的书按照类型和功能分类,例如,小说、工具书、人文社科、知识类、哲学类、娱乐类、英语学习等等。
然后,在这个分类基础之上,把其中5年之内不读也不会感到遗憾的书划掉,表示放弃阅读。我发现其中大概有10本书属于这个类别。
接下来,根据之前对书籍的分类,挑选出自己最想读和对自己最有帮助的几个分类。我挑选出的是:工具书、理财类、心理学、哲学。
然后,在挑选出的分类中,每个分类中再选出1-2本最想读或者最有阅读价值的书。其中阅读进度较高的书籍优先。这个过程中共挑出5本。
最后,定下一个目标:在未来2个月内,这五本书没有看完之前,不翻开新的书,不购买新的书。剩下的就是按照计划进行实践啦。
按照这个计划,在半个月中已经把5本书中的两本看完了,第三本也在有计划的阅读中。通过这个过程,发现自己并不需要读那么多数量的书。耐心细致的阅读经典,比快速浏览畅销书会获得更多的收获和阅读体验。
对电脑中的电子文件也进行了精简和整理。 《断舍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整理理念,即“先丢弃,再整理”。意思是是说,当一个人想要整理一些物品的时候,首要做的应该是挑选出重要的,丢弃无用和不重要的物品,从而减少物品数量;第二部才是整理,即把物品归类、放到合适的地方。如果用相反的顺序,只会让人厌倦整理,并且迷失在大量无用的物品之中。 我的电子文档多到让我不想点开自己的文件夹。当初为了存储各种文件,从dropbox买了1T的容量、icloud买了50G、电脑买了512G的固态硬盘、印象笔记也买了1TB、手机的存储空间也不小。而这些超大的存储空间造成的结果是不论垃圾还是精华,我统统都存储下来。然而因为文件实在太多,我也不想去区分什么有用什么没用,导致需要的文件总是找不到,需要的照片找不到,看着大量的无用的文件在那里,也觉得很心烦,不知道自己的重点是什么。 花费几天把自己的电子文件整理了一下,重点挑选原则是:内容是精华、当下的我需要、未来3年中我还会用到。具体步骤整理如下: ----- * 照片 * 保存重要事件中的重点照片 * 出去旅行时的风景和与朋友的人像照 * 朋友合影等 * 人生中的重要纪念 * 想要保留下来的快乐点滴 * 生活记录-健身身材变化 * 不保存 * 无用的ppt照片、截图 * 不想保留的记忆、负面情绪和思维的照片 * 同一事件的冗余照片、拍摄不好的照片 * 当时很珍贵但时过境迁不再需要的照片 * 无用的生活记录等 * 电子文档 * 笔记、随笔、思考收获等 * 重要的工作文件 * 实验报告、CV、论文原稿 * 重要的存档文件 * 申请表、通讯录、账目统计 * 最重要的生活文档 * 照片、音乐、视频等 * 不保存 * 大量的英文学习资料、电子书、音乐、视频文件 * 已经无用的、过时的工作资料:申请表、总结等等 * 有了新的替代的旧工作文档:工作入门时写的分析,现在看起来好小白,也不会再看了 * 混杂的Download和Desktop文件夹 * 清理不用的app等等 * 百度云盘:待整理 ----- ———————————————————————————————————————————— 对工作内容的整理才刚刚开始,目前还没有太多的心得体会。待实践过一段时间再来补充。 目前能想到的实践方法是倒推法。例如说目的是“PhD5年毕业”,然后就把这个目标分成主要组成部分,比如说是“完成TA+3篇论文+展示能力”,再往后逐渐细分,直到分到具体日常可操作的事情。在生活中,但凡与最终目标没有直接关系的工作就可以舍弃了,这样有助于找到真正重要的事情。 不过这目前只是最初步的想法,待我再刷一遍“精要主义”,总结一些实用的方法。加上实践,就可以回来总结了。 随后又进行了一次物品的整理。这次把很多虽然无用但是以前舍不得丢弃的东西丢弃或者转送他人了。事实证明,只是决定丢的那一刻很舍不得,之后不会再看到这件物品其实是会令人心情轻松许多。这次丢掉的主要有,(为什么有这么多贵重的东西.....) ----- * 有负面回忆但是很贵重的东西 * 有损坏但是很贵重的东西 * 不合适但是很贵重的东西 * 不会用但是很贵重的东西 * 全新甚至9成新但是没有用过、或者不合适的物品 ----- 事实证明以后花钱还是要更加慎重一点,很多很好也很贵的东西,如果不适合我,或者只是看着好看的话就不要买了。 ———————————————————————————————————————————— 其实人真的需要的很少。 不用看那么多书,不用买那么多东西、不用把自己的精力分散到所有的人、事、物身上。 好好陪朋友 好好做一餐饭 好好享受阳关、微风、美好的景色 专注的做喜欢的工作 细心呵护已经有的物品 享受当下吧
© 本文版权归 HHHPresenc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鹤_lmh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09 15:26:50
-
ohho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07 10:16:46
-
182****8451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30 03: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