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兮若存,问道武当
[一] 求道
老子骑青牛,携紫气东来,至函谷关,授道、德二经予关令尹喜。
此后,尹喜弃绝官事,越秦岭、渡汉江,一路经山涉水,终见武当,潜心悟道。
武当山姿清奇,得造化之功,聚天地灵气于其中。
胸中郁积已久,终于孟夏间至武当山一行,企以激浊扬清、荡尽阴霾。

[二] 行道
清晨,沿乌鸦岭右方古神道拾级而上,石阶古旧,间有块垒翘起、断裂,刻满了数百年里风侵雨蚀的痕迹。
行至尽头,有黑檐红墙,柱面剥落,青砖出露,木匾上书有三个藤黄大字:“太常观”。
绕过已然模糊不清的九龙照壁,入了观内,便见老君正殿,供奉道祖。文昌、财神二君亦各有一殿,立于左右,黛瓦灰木,气象森严。
南天门前行数百米,为玄帝殿。途中远望,古桧苍松掩映,有殿夹悬于半崖,屋红、石玄、柏翠,交错成景,却也煞是险绝。
廊道随岩壁蜿蜒宛转,每走出一步,似乎都还能听到板木与崖石触碰的声响。
行不多时,便见一石砌檐头挑出廊外,檐雕为虬龙状,背生金鳞,脚踏祥云,仿佛欲往远峰碧潭飞去。龙顶置一青铜香炉,是谓:龙头香。

[三] 寻道
因是独自出行,早晨简单收拾之后便出了门,一路上步程不慢,纵然游山途中停停走走,登临天柱峰顶也才申时未尽。
行前订好了住处,就在太和宫脚下,价格昂贵,可想要住在山顶,没有更多选择。
宾馆建在崖边,前台入口已是顶楼,兼做餐厅及小铺。
领了钥匙,下去两层,楼梯拐角处便是今夜安居之所。屋内设施陈旧,墙壁泛黄,仿佛瞬间回到了九十年代。所幸床单被褥干燥洁净。
走到窗前,心中却是一喜:崖壑间多有林叶伸出,满眼青翠,混合着草木香气的湿意扑面而来。
在餐厅吃过晚饭,看时间还早,便朝峰顶走去,打算寻个好位置,以待第二日一早去看日出。

[四] 问道
太和宫位在天柱峰顶,紫金城金殿之下。居住在山顶的民、道已习惯了早食早宿,此时各处观殿均已扉门紧锁。右侧通往南天门的入口处有两个年轻道人值守,神情淡漠疏离,不许人进。
便从左侧石门而入,至皇经阁。木梁上雕有十数个姿态各异的仙君灵兽,柱匾墙身久历风雨,漆色斑驳,古意盎然。
相较之下,侧殿的匾牌不似旧物,黑底上三个楷体金字“墨宝斋”,颜筋柳骨之外,另有一番功力。仔细一看,原来是启功先生手书。
再往后走,是斋堂。五七个道长在堂前空地各自闲谈。
找了一个面相疏朗和善的道人相询,他说看日出需得至峰巅金殿处最佳,但沿斋堂往西再行数百步,名为吊钟台,此时却正宜观日落。
谢过道长,看看正是金乌西坠,天色由明转暗之际,便快步行去。
果然不多时,便见一青铜大钟置于路中,钟顶有神龙,脚踩八卦。顺着龙首望去,夕阳渐渐隐入暮云之中,只留得天幕与层云之间一带绯红霞光。
随着云色愈黯,倦鸟还巢,只留松间风声娑娑,天地间重归于安寂。

[五] 悟道
翌日卯初,天色将明未明,借着一熹微光,登临昨日傍晚寻到的观景之处。
山色如墨,远近浓淡虽各不同,却相宜无间,宛如一幅水墨画卷,自成于天地。
云如雪海,翻腾变幻,漫卷崖石烟树于其中,又如碧海潮生,白浪连山,风随海啸,惊得栖鸟飞、沉鱼跃。
人与天地意志相逢,纷扰倾除、心生愉悦的这一瞬,便是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