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记居然是我隐藏着的关于人生儿孤独的探讨
当我偶尔孤独的时候也会高手寂寞 曲高和寡。思考的悦多 读书越多 越会孤独 孤芳自赏 。。。然而这种心态真的是错误的 我也知道这是错误的 但还是觉得 以下他说的好多地方打动了我 有些醍醐灌顶的感觉 哈哈 人生而孤独 没有理所应当的一个人会懂你的一切 没有一件事 别人必须要和你观点百分白的一致
知乎关于读书越多越容易孤独
偷来的答案 嘘 ~低调
孤独 读书越多越孤独 很满意的回答 醍醐灌顶 孤独本是开心与众不同的窃喜 匿名用户 也许今天你读了一本米兰昆德拉的《不朽》,发现身边的人只读过落落的《不朽》; 也许你今天读完了《史记(全四册)》,发现身边的人只读过《成功原来如此XX(全四册)》; 但是若不是这样,你捧卷的时候,又怎会有如获至宝的感觉。 啊,没人明白诗词歌赋韵律的美,没人明白辛波斯卡,没人明白顾城,没人明白康德啊。 但是, 书读得越多越明白, 孤独可以不是寂靜的,可以是喧囂之中、无知音。 孤独可以不是潦倒的,可以是名利之中、无真挚。 孤独可以不是严肃的,可以是娱乐之中、无深思。 孤独可以不是沉默的,可以是鼎沸之中、无良知。 你会明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孤独,和你的孤独的內容不同,不一定比你不孤独。 你会明白,为事业拼搏孤独、为学术执着孤独、为家庭付出孤独、为不平心痛孤独,孤独形形色色,挂在每个人脸上的是偶然,心里装着的却是孤独。 很多书,都是从笔者的孤独中来的。 读书,去细味別人笔下的孤独,像泡在笔者放好的温水中一般宁静舒服。 孤独不是用来排解的,不是用来逃避的,孤独的时刻,是用来珍惜的。 书读得越多越明白,人不孤独,难以深刻,难以蜕变,难以无畏。 时间长河,人皆孤独,深浅不同,姿态不同,闭气潜入苦水的时长不一,有的人忍不住上岸了,继续做饮饱吃醉的人,有的人潜而不逃,他们,终究成龙。 孤独,真好。 - 对题的几句: 一、我不赞成题主因为问题中的原因放弃读书。 二、读书和与人交流的能力沒有直接的关系。 任何领域,你深潜进去,都会造成与他人的一定隔阂、差距。 听古典乐的对着只听流行乐的,孤不孤独? 满屋子看综艺的,你看《沧浪诗话》,孤不孤独? 如果仅仅因为与他人的差别、差距,就不深造,也许你对现在所学习的东西还不够热爱。 如何看待这种差别,是你必须思考的问题。 我解決的方法是与人分享,当我看到好的东西,我都会和我喜欢的人分享, 无论他处在什么水平,我都会用适应他的水平的方式来和他分享, 分享本身是一种反刍,更有助于你的理解, 二来,也让你更深刻地从別人的角度了解到你正在学习的東西。 我和学电力的讲音乐,他说那首电子乐就像交流电那样闪烁。 我和学建筑的讲植物,他说那叶子上的脈絡和结构,他说这片叶子的这种树木头用于哪里。 在他们看来,你也不懂他们的领域,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难道不孤独吗? 三、读书从来就没有一个别人理解你的前提。 不要说读书,做人也没有,任何生活中的所有事,没有哪一件是别人必定会理解的。 如果害怕他人不理解,就将某件事束之高阁,你的世界将会越来越小。 懂得「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理应懂得你,一个人最应该争取的懂得来自于自己」是人成长的一部分。 四、如果说为了避免这种孤独,就放弃读书,那只可以说你在见到另一个自己与保持现状中选了后者。 五、读书不是投资,不是说你读了多少本,就有多少「用处」,多少回报。 在此可见我的一篇随心专栏:阅读,再轻松一点 - 另一面 - 知乎专栏 六、保持与人交流,是一种态度,不是一项可以被读书削弱的技能。 一定要张开自己、保持开放, 知识不是用来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分隔开的, 恰恰相反的是,我相信知识的终点是更好地理解、接纳这个世界的所有。 不要因为读了几本书就太看得起自己,把自己太看一回事,瞧不起別人了,觉得別人庸俗了, 大家在读你不知道的书,多得是在某些领域的造诣比你深的人,要懂得向別人学习。 就算是身边只知道看动漫、你也许私下觉得幼稚得很的人,做起人来也比你妥当多了,这样的人不值得你去沟通、学习吗。 人的优秀的是多方面的,不止学识这一方面。 而且,不是每个睿智的人都喜欢秀內涵。 七、所谓的「不孤独」,没你想的那么好。 就算是少了可以和自己讲喜欢的书的人,甚至是没有这样的人, 但是终究还是有那么一两个,当你遇到了,你发现人家喜欢那本书的理由和你根本不一样,你还是感到不被理解、孤独; 也许他喜欢的点也和你一样,但是你却又觉得他喜欢的程度比你浅薄得多,不是常常这样吗? 本來你喜欢一支小众的乐队,但是发现大家喜欢了,你反而不爽。觉得大家都喜欢了,便削弱了那种独特的感觉。 这样的种种你经历过,最后就会发现,喜欢一样东西,根本是件私事,有些可以分享,有些完全不必分享。 八、所谓的「孤独」,没你想的那么糟。 请看原文。 另: @简单 說的, 我很想打击你'以及你们这群人'''我想大声喊出来'你'以及支持你这篇文章的人全是书呆子'''尽写些没用的'书本上语言的华丽'或者境界的深远'这些东西有啥用吗?除了短暂的阅读快感一晃而过'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与人无法融入的长期的孤独'好了'我转过来回答题主的问题'是的'读书要看你读什么书'越冷门的书'你会越孤独'因为别人不懂'要想不孤独'随大众'关心别人所关心的主题'我知道文艺青年的品性'做不到就拉倒吧'你要么选择孤独的自我'要么选择庸俗的快乐'你知道的'你也能改变的'看你要哪个了' 哦'我忘了我骂你们的本意了'特此加上'不是因为你们是书呆子'而是因为你误导人'说啥孤独'真好'' 你'孤独不自知好坏'还一直以孤芳自赏而自我陶醉'会误导更多人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我实在不觉得庸俗的快乐和孤独的自我不可共存。 读书是件私事,我在房间里看书,我不渴望、不非得要谁来理解我。 但我走出门去,照样可以和朋友谈笑风生,为一个低俗的笑话哈哈大笑。 13K 赞同661 条评论收藏
采铜 心理学话题优秀回答者 “孤独”这个词太文艺,我一般是不敢用的。怕用不对,用不准,说不清,被人误解。正如本题的说明展现的,当我们要表达一种自我感觉时,经常不是我们左右了词语,而是词语左右了我们。 所以,谈不上孤独,只是沟通上的一点障碍罢了。 这里的沟通,既关乎你与世界,也关乎你与他人。 当世界为我们打开门和窗时,我们才可看见世界。否则,我们只能看到自己。一本好书,就是一扇窗,让我们看到更大的世界。然而,这只是观看世界的一种方式。世界的很多部分隐秘而不可见,却又在悄悄地召唤着我们;世界有很多隐形的活动门,时而关闭、时而敞开;世界里驻扎着很多细小的精灵,控制着它的秩序和能量……一个在窗下虔诚读书的少年,在为自己看到的那一小块世界而惊喜不已的时候,是否意识到,他已经错过了更多破门而入、直接与世界对话的机会? 所以,你要学会与这个世界沟通,而不只是驻足观望。 你所遇见的任何一个人,也是一扇窗。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他饱满充沛的一面。在你与他对话时,不应该老是揣着自己的所知去测试别人的无知,而是应以一颗饥渴的心去碰撞他最熟知或热忱的一面:如果他爱看综艺节目,就听他谈谈《非诚勿扰》,这档长盛不衰的电视节目蕴含了很多智慧,而如果你是一位研究当代中国各种偏见与歧视现象的社会学爱好者,它也是极好的素材;如果他是一位游戏资深玩家,那就听他谈谈他喜爱的游戏的技巧、策略和掌故,游戏作为当代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艺术,凝聚了无数天才的灵感和创见,一位资深玩家或许能帮你开启这个绚烂的世界;如果他是一位体育迷,让他谈谈NBA或者绿茵场上的技战术,甚至请他当一回临时教头,指挥一场虚拟的比赛,对团队整体协作的洞察能帮助你理解人类社会中更多的集体现象…… 所以,你要学会与他人沟通,不是相互轻视,而是相互成全。 当我们感到“孤独”时,遗憾的不是“孤独”这种感受本身,而是我们认为这种“独单”是注定的,一如我们自己亲手把世界所有的窗都合上,只留下星空和彷徨的倒影。 537 赞同51 条评论收藏 徐湘楠 《喵物语》:http://t.cn/RCan0Ei 谢邀。 先举个反例破题,多读成功学的书,很快就会收获一批做安利的朋友…当然我并不是贬低安利,一定程度上我会觉得安利的系统还是蛮不错的,之所以这样举例,是想说读什么样的书,就能交到什么样的朋友。 读教科书,可以碰到学习好的朋友,读经营方面的书,可以碰到喜欢商业的朋友,读文化和历史方面的书,可以碰到喜欢文学的朋友,如果一个人读受众还算广泛的书,但却没办法碰到自己的朋友,而是感到曲高和寡,那多半不是读书的问题。要么是圈子不对,要么是本身交际能力过差,但归根到底,还是读书的人有问题。 我很喜欢负二老师的一个观点(越来越没有耐心读书和看长段落的文字,怎么样才能克服?),说他的朋友原本下班喜欢打游戏,玩,结果看了知乎以后开始读书,发现不适应,结论是本身就不适合读书,只是能不能接受自己。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书的,我认为知乎上很多推崇读书到某个高度的那些人,其实只是强加自己的读书欲望到别人的头上,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书,也不是对每个人来说,读书都是最好的提升方法,也不是说读书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我相信读书是非常重要的事,最很多人来说,也非常有意义,但是为了读书而读书的人,说到底还是在自己欺骗自己。 对我自己来说,我也有过一段相当长的读书经历,但坦白说并不是为了改变什么,纯粹只是为了慰藉一些创伤,我本身性格就很孤僻,因此也没必要把责任推到书上。而我当年读的那些书,有些偶尔还可以跟朋友聊一聊,而大部分,什么经济、文化、金融、艺术,老实说忘干净了,就算没忘干净,举例的时候也完全想不起来是在哪本书上看到的观点。而对我自己来说,朋友或者亲人提到政治、娱乐、美女、电影,这些有时候反而更吸引我,也更有讨论的必要,所以我渐渐很容易融入周围的圈子,如果我不懂他们的知识,我就会认真去听,有疑问的地方,我就吐槽,我也学会了自己看电影,自己去人多的地方,自己去旅游去爬山,有时候一个人就算孤独,也可以做好需要朋友才能做的事情,区别只是,你有没有自己把自己关在一个框框里,而不敢往外走一步。 关键是你有没有喜欢的东西,你是真的很喜欢心理学吗?有多喜欢?又有多少喜欢已经转化成必要的功能?你又愿意为了喜欢付出多少? 你是真的喜欢心理学,还是仅仅喜欢学会心理学?这两个选择其实是不一样的,前者代表愿意为自己的喜欢付出代价,后者却仅仅是空手套白狼的一个策略,说白了,如果你仅仅是喜欢学,而不是愿意付出代价,那么心理学对你而言,其实只是一个工具,只是一个你在一定天赋下映照的功能,得之,你会淡然,失去,你也未必会伤心。 如果真是这样,你当然也不会有强烈的欲望,去发现和挖掘你身边,具有强大心理甄别能力的人。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与你同样孤独,当他们置身于一条崎岖或者看不到终点的路上时,本身就已经决定了将与周围的人际关系割裂。通往自由和通往安全是两个方向,一个是付出巨大的代价,获得自我的成长,一个是付出巨大的精力,获得富足的资源。若你选择成长,那么从一开始,你就会远离其他人群,但是在这条看不到终点的路上,在你真正离开了人群之后,会开始发现新的同伴,他们和你一样一边摸索一边前进,同样对前方充满信心,成功率这种东西,说到底就是庸人概括出来自我安慰的工具,他们把慵懒者,不坚定者,自私者,半途而废者积累到一起,构成比值,将那些执着而坚决地人划为异类,而如果你是那个坚定的人,何必要管这些庸人的想法,去前往你自己心甘情愿走往的方向,新的朋友只会在前方而不是在后方等你。 至于那些堕落在安逸中的人,总有一天会带着谄媚的笑容,发出类似于讨好的哀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