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四种爱:你真心爱过的每一个人,都是对的人
原创 enny 食影兽
有一天,当你躺在生命终点的床榻上回首这一生时,你会怀念什么?你曾遇到过怎样的人和怎样的爱?七夕之际,通过四部影片讲述四种爱。
全文共4608字,预计阅读7分钟。
有一种爱,叫依赖。
断背山下,百合花开。
知乎上有这样一道题:被同性好友表白是什么体验?
得分最高的答案里有句话,大概是这么写的:哪里分什么同性恋异性恋,谁不是在爱情里卑微地小心翼翼着。
我深以为意。那些敏感的,细碎的,小心的,在空气中发酵,欲盖弥彰。
爱让人卑微。低到尘埃里,默默浇灌着,或许能开出一朵纯洁的小花。
在《我私人的爱达荷》"My Own Private Idaho"(1991)里,Mike大概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意一直伴在Scott身边吧。

《我私人的爱达荷》讲述的是两个男孩的青春故事。Mike自小失去母亲,从来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瘦弱秀美的他是沦落街头的男妓,生活没有目标没有方向。Mike时不时会昏厥倒地,被雇主嫌弃。他的脑海中一直有关于童年记忆的碎片,希望能借此找到从小离开他的母亲。Mike视同为男妓的Scott为最好的朋友,深深地依恋对方。Scott则是社会上另一个阶层的代表。身为波特兰市长的儿子,他通过叛逆来摆脱父亲的控制。Scott同样靠和男人做爱赚钱。他嗑药,抢劫,和流浪汉们混迹在一起,肆意妄为地挥霍着青春的荷尔蒙。另一方面,Scott清醒地知道“自甘堕落”只是为体会放荡青春的快感,他同时冷静地规划自己的人生:知道自己爱的是女性,成年后要回归上流社会,继承父辈的遗产,过上体面的生活。现在所有的躁动不安与不羁日子,不过是在成年季到来前的倒计时。Scott说过,Mike是他最好的朋友。他可以陪着Mike一路从波特兰到西雅图,又从爱达荷到意大利,却成不了他最终的温暖归宿。最后当成年到来时,各自上路。

影片呈现了后嬉皮时代的风格。迷茫,不羁,肆无忌惮的青春,无处安放的荷尔蒙与爱。故事在现实与童年记忆的交叉剪辑中娓娓道来。

Mike是典型的缺爱人格。他是母亲与哥哥乱伦生下的儿子,从小被遗弃,被漠视。他贫穷,时不时会昏厥倒地,却纯得要命,会同路边的野兔对话,对命运连挣扎的念头也没有。说是寻找母亲,其实Mike的一生都是在寻找爱吧。
缺爱人群分为两种特质:一类人是依赖型,活得小心翼翼,生怕惹恼对方生气,得到了一点温暖就恨不得回报对方所有的好。极度敏感,粘人,缺乏安全感,害怕失去,害怕再次被抛弃。有讨好朋友,讨好恋人的倾向。另一类是回避型,情感很疏离,淡漠,害怕和逃避亲密关系。
缺爱的人都不会撒娇。
影片中的Mike属于依赖型人,他对Scott的爱的认定就是发现自己已经习惯事事依赖对方。这种爱,就像沉陷泥沼时突然抓住的一根稻草。虽然不足以照亮内心整个黑洞,却是那时候唯一存在陪伴在自己身旁的光,那么温暖,那么安定。其实,依赖型人要的真的不多。
他们拥有的往往比他们需要赖以为生的少,所以格外珍惜,特别特别害怕失去。这也导致了另一种情况常常发生:尽管他们常常遇人不淑,但却仍旧长时间陷入在“不合适”的亲密关系里,无法放手离开。
这种人会经历同病相怜的同类,会格外迷恋那种明媚亮眼,冷静聪敏的人,久久无法自拔。有些人会最终嫁给忠厚善良,包容自己所有张牙舞爪的刺的人。有人会遇到乐观坚定,领你走出黑洞,宠爱有加的人。最终,他们会知道他们值得被爱,值得这世间所有的温柔以待。

就像影片的最后,Mike再次昏厥在爱达荷一望无际的荒凉公路上。停下的第一辆车,偷走了他的背包和旅鞋。停下的第二辆车,带他走。感谢导演给了我们一个温柔的结尾。
多说一句,Mike的扮演者River Phoenix在21岁时出演本片,并凭借此获得了该年威尼斯奖影帝。2年后River由于吸毒过度,倒在了Johnny Depp开的酒吧里,再也没有醒来。

有一种爱,叫遇见soulmate。
活久见。我见过很多爱,也见过很多性,但还没遇见传说的灵魂伴侣。曾经宣称是我soulmate的人,现在与我早已是相忘于太平洋的两端。
我猜想,灵魂伴侣如同人生的意义一样,每当你以为找到了,但时光流转,很快你又开始质疑起来。
灵魂伴侣的定义有很多,但首先你要有个灵魂。无论是从神学的角度还是哲学,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我倾向认为每个人都是有灵魂的。但大部分人在大多数情况下,灵魂落土蒙灰。灵魂伴侣之爱发生在两个高层次的人格身上。首先,你们要各自擦掉尘土,然后才能发现并吸引灵魂的另一半。你不用做到完美,但一定是做真实的你自己。

《地球百子》"The 100" (2014)里的Clexa是粉丝们公认的Soulmates。《地球百子》是一部讲述末后求生的科幻美剧。地球发生核爆炸,最后一批人类逃到之前建立的太空站上生存。100年后,太空议会下放100名具有犯罪记录的青少年重返地球,以探测地球环境是否再次适合人类居住。故事由此展开。100名少年们渐渐发现他们不是唯一存活在这个地球上的种族和物种,而因为各种原因,他们逐渐死亡人数减少。

语言是一种受限制的表达方式。我在这里尽我所能来阐述下Clark和Lexa之间的情感和联结。Soulmate之爱是超越在“三观相同,性格互补”之上的。它发生在势均力敌的两个人身上,不可抗拒,不以个人意识为转移。它是最无私的爱,最通透的理解和最有力的支持。是在黑暗中陪伴你的那双手,在你彷徨迷茫时一直注视你的那双眼睛。它让你了解到自己的弱点,并带你成长。Love of soulmates is not to make you happy but make you holy.

Clark和Lexa都是年少时便位高权重的领袖,她们的决策决定着部落的生死和未来。初见时,两人各自为营,剑拔弩张。Lexa成长于更险恶的政治环境中,身肩统一12部的重任。地表人崇尚力量,她若一个不小心,便会身首异处。学会压抑情感,用头脑而不是心意做决定是生存壮大的必修课。Clark是民主制成长起来的天空人,无意为首,但天生的领导力、号召力、正义感让她无可推卸地肩负着天空人的未来。她们有着相似的痛苦过去:两人之前的挚爱都因自己而死;也拥有共同的理想:追求部落和平,立志建立一个更好的世界,哪怕是牺牲掉自己。高处不胜寒,太多的相似处让两人渐渐靠近,惺惺相惜。
Lexa是先爱上的那个人,她对Clark的指导很多。可以说,Clark是Lexa意志的继承者,但最终一定会成为更伟大的领袖。
火焰守护者Tutus曾经质问Lexa为什么要如此维护Clark。Lexa回答:Clark elevates herself (Clark自己赢得了尊重)。她是真正懂得,欣赏并认同她的人。在她眼里,她能被看到。一个灵魂遇到了自己的同类。

兵荒马乱,草木皆兵的年代,无论是母亲Abby还是战友Bellamy都不断在质疑Clark作为领导者做出的种种决定,但只有Lexa能看穿她的难以及每个决策后的深远的用意,并且力排众议给与有力支持。Clark,身为地表最强嘴炮,其实最好的组合和Lexa搭档。由Lexa作为首领统一13部落,Clark作为外交官辅之。
总结Lexa对Clark的情感举动:尊重她,保护她,信任她,任何事以她为优点,爱屋及乌;分享共同的理想,并引导她成为更好的自己;宠爱有加,伴有爱的教育和爱的责任 --- 这是我能想象到的最美好的爱情。
Clark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Lexa。她让她知道展现情感并不是弱点,展现慈悲比杀戮更有力量。在生与死之外永远都有第三条路。Clark不会坐以待毙,看着Lexa送死。

她们也会犯错误,会因各自的族群而有不同的利益纷争。她们有过误解,争执,甚至因此伤害对方。但是她们会反思,会成长。"两个人真正的情感的质量不是说在山盟海誓的时候如何相爱,而是当他们有矛盾冲突的时候,幻想破灭的时候,还能如何地相互理解,这是我认为的真实的、真正的成熟的情感。"
这里要提一下扮演Lexa的澳大利亚演员Alycia Debnamcarey。在全剧中Lexa一共有三次落泪,都是发生在Lexa离开Clark的时候。剧本上原本没有这个要求,但是人戏合一,情到深处,Lexa有了如此表现。强者的眼泪更令人动容吧。
回到灵魂伴侣上。其实我们大部分人至死都没见过灵魂伴侣的模样。你觉得你是某个谁的soulmate吗?如果是,当ta遇见你的那日子,你希望你是呈现什么状态的自己?(欢迎给小编留意。)

有一种爱,叫一直在你身边。
我们都渴望被理解。如果理解不了,包容和陪伴也是好的。
费孝通先生写过,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充分地尝到另一个人的甘苦。但如果在我们感情的深处,那些独到的领悟能得到另外一个人的同情和欣赏,这个人是否完全懂得我们的意思且不说,已经是十分难得,这就是知己。
《奇葩说》第二季有期节目讲同志的。只见蔡康永悲哀叹气说,“我们就是大海里的一片孤岛。”那边,金星淡漠地面不改色,“那我就是大海里的一块石头”。
相较于同志而言,跨性别者更是被歧视、被攻击的少数群体。《丹麦女孩》"The Danish Girl"(2015)讲述的就是爱与包容的故事。如果那个与你许下白头之约的人突然变成了另外一副模样,你还会爱ta么?

《丹麦女孩》根据世界上首位变性人士生平改编,重现一位最早接受性别重置手术的丹麦画家与妻子的传奇故事。1926年哥本哈根,风景画家Einar和擅长人物画的Gerda结为夫妇。某次模特失约,Gerda为顺利完成画作说服了Einar穿上女装救场,从而唤醒了Einar体内的女性人格“Lili”。 Gerda根据Lili创作的画作迅速火爆整个艺术圈,而她本人也名声鹊起。然而同一时间,丈夫Einar的人格渐渐退却,Lili占据主体。她们在各种社会非议和误解中不离不弃,最后Gerda鼓励Einar彻底变成Lili 。

影片中Gerda是一位善良的妻子,一个贴心的朋友,一个求爱不得却甘于付出的女人,一个真善美的人。对于Lili的存在,Gerda起初是震惊的。她不认同也无法接受。Einar带着几乎乞求的泪眼对她说,“只有你能理解我。”所以,她试图理解。Gerda清楚地知道,当我全力支持你做自己的时候,我们已无法同行。然而她还是做出了善良尊重的决定,一直站在Einar/Lili身边,不离不弃。
人生路途漫漫。真实的婚姻恋情很多都是这种我无法全部理解你,但是我会尽最大努力去包容我们的差异处,求同存异。相比灵魂伴侣而言,这种爱具有更大的牺牲奉献精神。其中一方必定是付出更多,包容更多,爱更多的一方。就像影片最后,Lili去世前含泪啜泣对Gerda说,“我怎么能配得上你这样的爱呢?”。这种情感模式成就了一方,温暖了另一方,也是一种美好结局。

有一种爱,叫苦闷中的互相慰藉。
人生不如意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很多情况下,感情的发生来源于同病相怜,互相慰藉,抱团取暖。
漫漫人生路,有些苦不堪言的感受,憋在肚里发霉生毛,总是需要一个发泄的渠道,一个逃离的出口。

韩国电影《男与女》(2016)讲述的便是这样的故事,一对韩国男女在芬兰邂逅,忘掉各自已婚的身份,沉溺于片刻的爱恋与肉体的欢愉。女主尚敏是时尚公司的年轻社长,看似风光无限,但是有个身患自闭症的儿子,丈夫对自己缺乏关心。男主基宏是建筑所的所长,年轻有为,但家中有个长不大嫉妒心强的妻子总是时不时在人前闹别扭,甚至会吞服安眠药威胁,还有个小女儿身患抑郁症。苦闷藏于腹,无人可诉说。芬兰的雪,又安静又干净。两人的相遇让苦闷孤独的日子透入了一丝阳光,偷度短暂片刻的快乐时光。影片情感细腻,画风唯美,轻柔的协奏曲时不时拨动心弦。

人生而孤独,心有旁鹜。有拿不起的,也有放不下的。在尚敏面前,基宏可以做一个简单快乐的大男孩,他的感情真挚而热切。他在她的工作室门口制造偶遇,借口吃饭带她去自己的建筑工地,偷偷买了列车票陪她出差,载着她私奔到海边吹风。就像基宏在尚敏身旁撒娇时说的那样,“每一次的见面都像是旅行…… 好不想回去呀。”这种情感模式,就像是一次次旅行,逃避生活的琐碎与不堪。然而最后也是基宏却步了,克制住了情感,放手停止这段无果的婚外恋。所以人们常说,“易动情的是男人,而能破釜沉舟的往往都是女人”。

抛开影片本身,我想聊一下互相慰藉这种情感。它大抵都和孤独有关,发生在人生的低谷或者不堪生活,重复单调的岁月里,始于干枯久涸的激情。你因为孤独去恋爱,因为孤独去结婚,蓦然回首,已过半生。然后,又因为孤独寂寞去开始下一段恋情,相互慰藉。这些企图用爱把自己从孤独中解救的人,却是永远逃不出寂寞的泥沼。中年危机常常由此爆发。酒精、香烟、新欢、任何兴趣爱好与功成名就都摆脱不了人生的虚无感,甚至连信仰也不能。 《传道书》里早揭示了真相。那么人为什么要去爱呢?又为什么而活呢?我想我们可以用自己的一生慢慢细细品味。
PS:最后推一下《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Call Me by Your Name)这部影片,11月份全球上映,获得圣丹斯和柏林电影节提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