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个槽 | 这位仙女,请你下凡
如果没有朋友圈和各种社交媒体,你都不知道原来自己真的这么穷。

这真是一个神奇的时代。
微博拉近了普通人与名人的距离,朋友圈拉近了认识却不怎么熟的人的距离,各种摇一摇拉近了根本不认识的人的距离……搁在以前,您得是多大的王公贵族才能有机会跟角儿搭话聊个天;而现在,只要段子讲得好,被当红小花小鲜肉翻个牌子送上热评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没有社交平台的时候,人跟人那可是说擦肩而过就真擦肩而过。碰到个看对眼的,别说没好意思留电话,就是留了电话,十有八九也再没有借口打过去。至于跨越圈子和阶层的信息互动就更难了,说直白点儿,如果没有朋友圈和各种社交媒体,你都不知道原来自己真的这么穷。
哪像现在,可以以各种名义把好胎备胎都养在朋友圈分好组,没事撩一撩有事约一约,即使三年不见面,只要还维持着相互点赞的关系,都还是有可能死灰复个燃的。穷人对有钱人生活的想象,也终于突破了“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剥大葱”的局限,变得如此生动具体。

(↑生怕你不知道有钱人多有钱的某社交软件po图示范)
社交媒体会给人一种错觉:你follow了一个人,就与之建立了某种关系;你见识过某种生活,就有了踏入这种生活的些微可能。不同人群之间的次元壁虽然没有打破,但似乎开始变得柔软透明。以前只能在新闻联播上仰止的大人物,现在居然可以翻墙去骂他,你说这世界有多神奇?

在格子间里当隐形人的你,也有机会在社会热点新闻下发表义愤填膺的见解;连母蚊子都吸引不到的你,也可以整晚在直播间里跟漂亮主播亲密互动。每天早上在地铁口买个不加肠不加蛋的煎饼果子,并不妨碍你对城中最适合摆拍的brunch店如数家珍。没有INS同款生活,却可以用上INS同款滤镜;再努努力盗盗图买点A货,在别人的时间线上呈现出某种让人艳羡的生活状态,说起来也并非没有门路。
我曾经听到一个姑娘和友人娇嗔的抱怨,每次逛街都要花300块买支口红,这一季已经买了三支。算起来是没多少钱,可我看着那姑娘起球起到天怒人怨的外套和鞋底磨到歪斜的松糕鞋,实在是很想把我那篇《如何治疗唇膏上瘾症》打印好塞到她那脏到看不出颜色的布口袋里。
这并不是要劝身在第三空间的你莫要去惦记第一空间的事,梦想还是要有的么,不然喝多了以后你跟别人聊啥。想想那些实现了中国梦美国梦的楷模们,远有文迪马云,近有微商女神,都是顺利走上阶级上升通道的成功范例。特别是邓文迪,一文不名的时候就知道把自己强塞在头等舱里,这可是激励了多少贫民窟女孩不甘于命运的心。
但正常人都能明白其中的代价。大部分人既没有创业的劲头和能力,也并看不起邓文迪的手腕与野心。就连像微商女神那样仅仅是在朋友圈构建虚拟的上流生活,也要花不少眼神和心思,简直太麻烦了。隔着透明的阶级隔膜看了又看,除了知道了无数种花钱的方式,认清了千百支口红的色号以外,只要工资还是那个死样子,生活又能翻出什么新花样。
物质生活有收入水平牵制着,精神生活在破壁之后可就真的放飞自我了。这诚然是一件好事,要知道民国以前,穷人基本都是不识字的;而我们现在随便就可以看到的书,几十年可是得处级以上领导才能凭票购买。明星名人跟你转发的是同一条热点新闻,信的是同一篇养生谣言,搞不好玩得还在同一个服务器上打游戏。只要不聊钱不钱的事儿,四海八荒皆homie啊。
精神生活的界限向来不以收入划分,串起台来也更不着边际。看多了创业故事,拍桌辞职以后才发现自己要卖啥都还没想好;老公出轨,上八卦版吐槽一番之后毅然离婚自己净身出户;想象自己是偶像剧女主角,只要又穷又脾气差就会有不开眼的帅哥猪油蒙心般黏着你……
殊不知有的人敢拍桌敢撒泼敢净身出户是有爹有钱有颜撑着,姿态好看是因为底气十足;而资源有限的其他人,并没有太多任性而为的机会。我尤其不明白男方出轨,女方净身出户的是信了谁的邪。可能是教人要姿态好看的励志鸡汤喝太多,以至于都忘记应该先读一下《婚姻法》再迎风而去边走边唱。诚然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但真的不是谁头上都有主角光环永恒照耀。想学亦舒女郎过上自尊自爱的体面生活是没错,但在学会把一件白衬衫穿的登样之前,请先学会算清现实中的责任义务和水电房租。
窥探过花花世界的种种繁华,眼界是打开了,但其中又有多少可以用于指导凡间生活,还是要仔细掂量。还是古人概括的好,丫鬟的命,小姐的病。现世给了我们太多观摩上层生活的机会,你尽可以有样学样;但在实现财务自由之前,在被品味、姿态、生活方式等字眼淹没之前,是不是要先照个镜子、查个余额,再回溯一下祖上三代的势力范围再做决定。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