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生存报告
查看话题 >一线城市生活报告|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不付出一定没有回报
这是我北漂的第4个年头。
每天通勤时间4小时,单程转3次地铁,偶尔加班。而就在刚刚过去的8月,我读完了5本书,写了4篇书评,打了4次球,做了3次瑜伽,旅了1次游,写了1篇游记……朋友圈里有人留言说我活得很拼命,而事实却是,与周围的其他北漂相比,我顶多是一个还算努力的人。
我有同事每天7点到单位,在健身区域锻炼1小时,8点去单位食堂吃饭,8点半开始工作,中午一边吃饭一边看书,下班后还会参加各种沙龙或窝在家里继续补课,周末学习第三门语言。而他毕业于最顶尖的学府,工作2年就已经冠以“资深”。
这就是让很多人爱的咬牙切齿的一线城市。
4年前研究生毕业,我与相识的11人先后选择北漂。3年后,依然留在北京的只有4人。对离开的人而言,这座城市是他们未圆的梦、他们曾经的战场、他们永远的仰望;而对留下的人来说,这里是拼了命的奔跑、实实在在的压力以及展望未来时的欲言又止。
看到“一线城市生存报告”的话题,我翻出了那时在豆瓣小站“如果声音不记得”中写下的几篇随笔。他们不长,但都原汁原味地记录着北京4年的成长。一篇篇重读,仿佛看到了当初那个雄赳赳气昂昂闯北京、被现实生活打翻在地,后来一步步挣扎着重新站起来的自己。
01
北漂的头半年很难,各种各样的第一次让人措手不及。
很多人选择一线城市,是因为年轻气盛。而后,便被现实狠狠地闷了一棒子。
第一次到北京,陌生的环境,极少的朋友,巨大的找工作压力,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
第一次在北京租房,跟两家陌生人合租,自己一个人住在朝北的一间小屋里,冬冷夏热,房东并不怎么善良;
第一次参加工作,发现学校里的知识几乎没有用武之地,跟领导不怎么合得来,经常加班到凌晨,在灯火通明的大马路上边走边哭……
那时我还在豆瓣小站写日志,题目叫《北京,北京》,现在看来,依然能读到当时的窘迫:
彪哥说他也正在思考回家乡发展的时候,我下意识地使劲儿掏了掏我的外套口袋。当初一门心思闯北京的勇气似乎又不争气地漏掉了一些。这是我回国的第1年,来北京的第4个月,参加工作的第130天。我住在一个租来的不足10平米的房间,离上班地点20分钟的步行距离,每天坚持看至少30页书,混迹在自己喜欢的杂志行当。 来北京那天是母亲来送的。5个大包,沉甸甸的全是倔强。被父母惯坏的孩子总是这样,因为知道不论做什么决定父母都会尽最大努力支持,所以总任性的理所当然。父亲将我们娘俩送上火车,拍拍我说,年轻人,就该有这样的志向。母亲一边往前走一边小声说了句,姑娘家家的,然后便没有了下文。我急忙低头去整理行李,不给自己时间去细想它们包含的实际意义。 渐次铺展开来的北京生活,少了几分想象中老北京的敦厚、详实,多了一份现代化都市必备的咄咄逼人的霸道架势。我在初来北京时的日记里写:我觉得我爱上了一棵漂亮的仙人掌,每次努力拥抱都只换来狠狠的疼。我还记得写下这篇日记的当天,我在午夜的朝阳公园门口放声大哭,哭我那被贬到不值一提的骄傲,哭我过往20几年偷过的所有懒。后来我给很多身边的朋友都讲过那场痛哭,以及当时碰到的那个给我递纸巾的好心人。她开漂亮的白色路虎,穿帅气的黑色风衣,以及霸气的高靴。她将一包纸巾扔到我怀里,说,10几年前我也这么哭过。语气里混杂着回忆的酸涩、看不起的轻蔑以及对现世的感叹。而事实上,那天的日记里我还写过这样一句话:即便如此,我也要在这座城市以最骄傲的姿态站立下去。 我至今都没有再想起过那个女子的模样,甚至偶尔会思考这究竟是不是一场美好的幻觉。后来我跟一个大朋友聊天,他狠狠闷掉面前的那盅白酒,说“我他妈就稀罕你这一点,属草的,牛倔。” 此刻,我刚刚结束了回国以来第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路上跟彪哥聊起北京的生活:无尽的希望、无数的可能、艰苦的生存环境。也聊起一直坚持不肯撒手的愿望:过上自主而悠闲的生活。以及更多。 我们都曾觉得自己已经强大到可以去更大的地方闯一闯,也曾年少轻狂误把希望混淆为现实。而不论如何,有点苦的现实才配得上那个被称为愿望的梦想,不是么?何况这里是北京。
02
北漂最难熬的是半年到一整年的那段时间。
这个阶段,根还没有扎稳,心还没有放平。可以想到的可能性太多,家乡安稳生活的诱惑力太大。而很多最终在北京安顿下来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天赋过人,只不过是因为比别人多坚持了一下。
这个阶段,正好赶上25岁生日,那时写的《给二十五岁的自己》,现在看来,真切的吓人:
25岁生日的前一天,加班。一边担心着领导会不会对刚刚上交的那份合同指出各种各样的错误,一边思考着自己这么坚定地赖在北京到底是不是一个很好的决定。毕竟一年前那些跟我一样热血的北漂伙伴们,绝大部分已经漂离了这座拥挤的城市。 岗位一再轮换,很少时间用来真正跟文字打交道,很多时间用来对接各种各样的人——同事、其他媒体以及更多。于是明白沟通是一件堪比杂耍的事情,美好的一面用来示人,个中滋味用来背过身去默默扛起。最敬重的大朋友告诉我,年轻时多轮些岗位是件好事,能发掘出更多的潜能。我把自己深深埋进枕头里,不确定现在的自己还能不能成为一直想要的样子。 习惯了将未来的几年做好计划然后去执行,却在25岁用来迷茫,听起来都是一件很吓人的事情。很多引以为傲的东西被全然地否定,很多坚称不喜欢的部分被拎出来反复表扬,夜深人静的时候偶尔拿出来细品觉得生活果然很值得捧在手心里细细把玩。 我25岁了,我迈入社会近1年了,我交到了一些逼着我优秀的大朋友,他们把几十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一点点解析给我听,拉着我前进;我也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偶像级朋友,得以旁观他们美好如电影般的生活,激励自己去努力变得再优秀一点。这听起来是一件让人羡慕且美好的事情,毕竟这个世界很忙,有人肯停下来逼你进步不易,何况很多人素昧平生。 25岁生日前后几天北京一直阴雨,于是大段大段的下班时间用来窝在租来的房子里发呆和走神。我曾相当不耻这样的放空,觉得有个奔头且为了这个奔头而忙碌才是生活的本质,哪怕这样的忙碌只是去见各种各样的朋友,也有种得到了不同信息的满足感。也正因如此,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思考引发了头脑的一场大规模暴动,那些曾经觉得可有可无的需要被决定的东西,都趁此机会全部张牙舞爪地跳了出来,以争取他们那被压制了20几年的权益。它们一遍遍地提问,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你现在过得究竟如何,这个城市到底能给你什么……以及关于飘渺未来的种种。10平米的出租房好像就这样轻易地热闹了起来,就连房租、成活成本等问题都被拎出来质问,如同一场气氛严肃到极致的对簿公堂。 或许刚出校门的第一年就是用来从梦想的云层跌落至现实的地面的吧。跌的疼不疼取决于做的梦够不够疯,够疯就一定够疼。于是很多人摔疼了,摔哭了,放弃了,离开了。而有些不死心的仍然在坚信,上帝爷爷是善良的,冰凉的水泥地下面一定藏有一个超级弹簧,只要自己摔对位置,就可以被反弹到比梦想更高的地方。而这如有钱、有涵养、有闲、喜欢做饭、喜欢洗衣服同时还喜欢你的帅哥一样稀少的“弹簧”,即便真的存在,又有几个人能够碰到。 北京的生活其实并没有负能量至此,尤其在很多人眼中我已是足够的幸运。一生中有这么一年用来看低自己、用来迷茫、用来不服其实也是种不错的体验,乔老爷说过的,The journey is the reward.
03
北京第二年,生活开始落地。逐渐熟悉的环境、逐渐熟悉了的工作,一切都开始变得亲切、美好、踏实起来。
我特别喜欢一句歌词,“当我们学会忍耐和付出,这爱情一定会有张证书”。其实不光爱情,也包括其他的所有。当你历经了足够的困难,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下文来自豆瓣小站日志《致这个进击的2014》)
晓飞说,你看,这个字的这一笔要有所留白,然后整个字就会变的更加生动。 2014年的尾巴,我开始不停地思考“留白”这个概念,以及被晓飞反复强调过的“关系”,只不过他指的是书法中的字与字,而我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昨晚路过朝阳公园,周末的公交车格外吵闹,不太干净的玻璃自作主张地将车内外景色按照明暗叠加。邻座姑娘举着电话不住地说着“不好意思,我正在赶回公司的路上,马上处理……”,然后转头对上窗户,两行泪就流了下来。公交车一路开到灯火辉煌的蓝色港湾,她在窗户上画只八爪鱼,握紧拳头,说了句“刚八代”,咬紧牙关的侧脸让人看得有些心疼。 而此时,我刚刚熬过了一场以为会全面败北的论坛、搬进了一所可以被称之为家的新房子、重新捡起了充斥着太多复杂感情的书法、即将迎战一场被寄予了众多厚望的比赛。北京生活在渐渐稳定下来之后,开始向着自己喜欢的方向缓缓汇聚。交了许多新朋友,他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接触了很多事情,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示着生活。当一切渐渐从空中向地面降落,整个人都感觉好了起来,只是偶尔还能想起刚来北京时坐在朝阳公园门口嚎啕大哭的自己,曾天真地以为有足够厚实的翅膀。 这一年我拿下了踏上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合同,签合同的前三天,曾想过就这么离开算了,还好最终坚持了下来; 这一年我经历了最多的忽略和打击,曾以为自己会在地上趴很久,还好被很多人硬拉着站了起来; 这一年我被逼着做了很多尝试,曾以为会扛不住压力全线溃退,好在每次到最后都能险险过关。 而不论如何,这都是成长足够迅速的一年。 那个曾经凡事儿都依赖别人的小孩儿,开始学会了面对困难、分析困难然后去解决困难; 那个一遇到众多事情凑到一起就急躁上火的姑娘,开始学会了将事情整理、排序然后一一应对; 那个刚出校门、不爱与人打交道、对生活没啥概念的学生,开始渐渐学会了刺猬的处世哲学、小心地行走。 2014年的尾尖是用来留白的,感谢这一年来拼命拉着我成长的所有人。我用了一整个2014年的拼搏与忙碌来让生活落地,唯愿2015年可以简单点再简单点、厚实点再厚实点,让所有的日子都能够被真正地用于生活。
04
北漂第二年,所有的付出开始有所回报,生活开始变得美好且温暖起来。
(下文来自豆瓣小站日志《给26岁的自己》)
来京已近两年,忽然想起,居然惊到了自己。每次都昂起头来跟身边人说,我一定会在这座城市扎下根来,其实不过是怕自己过早地打起退堂鼓。骨子里的虚荣心大抵是能够说明我是狮子座的唯一证据了。 “匆忙”,是过去一年最核心的词汇。因为能力不足,也因为不想让自己太瞧不起自己。忙着加班,忙着赶路,忙着让自己赶得上这座城市的脚步。忙到没空去体会和感受,忙到没空去问候和陪伴,忙到几乎再也记不起当初执着于这座城市的理由,忙到自己终于生了一场大病。于是那些自己拼命争取的机遇、荣誉、成就,在大病面前变得如同跳梁小丑。在那段不得不放慢脚步生活的日子里,我开始认真地为自己做饭、早睡早起、坚持晨跑,我开始明白,生活的每一天都应该被充分感受,有些事情必须做,但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多的机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收获”,是对两年北京生活的总结。跟自己较劲的努力换来入职以来的第一份荣誉,失意后的奋力弥补换来又一次新的机遇,这一年收获太多。而最大的收获不过是一句话:不要与自己的平凡为敌,也不要让自己变得不像自己。既然选择了闲散生活、做个普通人,就不要去嫉妒那些通过奋力拼搏而比你强大的人。既然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就安住这份自己选择的幸福,因为即便这世上有无数条大路,你也只能选择一条来走。 “坚持”,是曾经骄傲的资本和近来在重新捡回的生活方式。小时候最明白的道理:1天背3个英文单词,10天就是30个,1年就是1000多个。而当我们越长越大,知道的道理越来越多,最简单的这个道理却慢慢被遗忘了。某天看到一个8、9岁的孩子在球场训练多球,同样的动作被百遍千遍地重复,每天跟一个球拍和一个球较劲,一较就是好几年。当8、9岁的孩子终于长到了20几岁的模样,很多人开始称赞他有极其规范、漂亮的动作,再没有人记起当初那个每天都在枯燥重复同样动作、挥汗如雨的小男孩儿。所以有时候不要想太多,重复1000遍叫经历,重复10000遍叫经验。有时候我们之所以眼高手低,就是因为在不该动脑的时候用脑过度。 “安定”是26岁最大的愿望。希望在这个刚好的年纪牵手一个刚好的人,自此之后有人可以斗嘴和陪伴。
05
来京第三年,生活逐渐丰满。
我实现了第二年的愿望,在刚好的年纪牵手了一个刚好的人。
我获得了更多的肯定与鼓励,我也依然尽最大的努力在生活。因为这个城市太快,一不留神就会被甩开好远。
这一年更加忙碌,甚至没来得及为自己一整年的生活做一个总结。
但事实上,不论你身在何方,有一个道理永远不变:你想要多大的成功,就得付出多大的努力。虽然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不付出一定没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