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陵水南湾猴岛

二十五日在下雨。酒店敞开式的过道内弥漫着海风咸湿的气息,陵水是滨海的五线小城,窗子底下是鱼码头,每天傍晚便能听到渔船离港的马达声。

南湾猴岛实为半岛一角,与新村镇一侧相连,一侧隔海峡相望,封闭围绕成海湾,海湾内停驳着百余只渔船,组成一片海上渔村,村里有海上餐厅,海上办证处,每间船坞都有特定的门牌。

中午出门在街上闲逛,陵水靠近东南亚,街道两侧林立的商铺里出售着江浙不常见的具有亚热带风情的水果。

从陵水到新村有往返的中巴,六分钟一班,六块钱一人,随叫随停,方便快捷。车上售票的海南女孩约六七岁,黑皮肤,厚嘴唇,身型瘦削,眼神倔强而冷漠,像小说里的角色。
两点在大堂约见伍乘风学长。下楼时想起忘带照,随手撕下学生证上带钢印的证件照去办出入证。学长一袭工装,头戴斗笠,却与预想中博士生一本正经的形象并不相符,结合假期内认识的人类学教授,心里暗暗猜测是否人类学专业的学生外表年龄小于实际年龄。

二十五日十二级台风预警,黑云压城,渔舟撤帆。乘缆车上岛时车厢在狂风中摇摇欲坠,不由吓得瑟瑟发抖。
下午在入口处跟拍豁嘴群。学长计划通过五至七年的实地考察,跟随一批婴猴至成年,建立一个南湾猴岛的猕猴数据库,并回收利用这些数据做各种研究。同时岛上的猕猴保护所希望通过收集大量猕猴脸部特写的方式建立猕猴的数据库,让机器来识别个体。
出发前需要做的准备是:1. 了解猴子的习性,特定的行为在特定的时期和地点更容易被观察,如冬季是猕猴的交配期,相较坚果猕猴更喜欢水果;2. 适合当地天气和环境的装备,长袖皮肤衣防雨防晒,防蚊胺浓度在百分之二十五及以上,雨靴抵抗泥泞地带,速干衣重复换洗,收腿裤防水蛭,斗笠防晒防雨防不明空降物🙃,止痒药物推荐曼秀雷敦薄荷膏及过敏药物;3.熟悉设备,如手持摄像机的适用。

数据收集过程中主要面临三个困难。1. 数据具有时效性,由于同时需要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研究人员需要在长时期内同时跟踪大量猴子,导致工作量巨大;2. 非人类动物都无法进行沟通和准确的行为预测,如猴子不下山就不可时时进行观测,导致日程紊乱; 3.实验室内计划的实验方法未必具有可行性,如岛上猴群由于熟悉度高,相互适应性强,群间关系的研究结论无法具有普适性,且田野调查不确定性强,如学长跟的三个群中尖嘴群发生了分裂(罕见现象,可进行个案研究),此类事件会导致课题失败。
跟猴是个体力活,同时在跟随对象的选择上也颇有讲究。跟猴首先要做到人认猴,通过对个体面部特征,运动方式,社会关系,体态毛色等方面的熟悉,来快速识别个体,跟丢了也能快速衔接。跟猴同时要做到预判,当猴子爬上柱子时,可根据运动方向简单判断,如他将会爬上房梁还是将跃上屋顶;猴子倾向于与有亲缘关系或地位接近的个体待在一起,这也可作为运动方向判断的根据;天气也是因素之一,晴时猴子喜欢在地面有遮蔽处避暑,雨时喜欢藏在山脚下树冠中避雨。跟猴时有大量时间猴子单独处于某一位置,并未与群体产生互动。这些内容在研究猕猴社群互动行为也是有效资料,因为可说明猕猴社交行为占活动时间的百分比(5%)。猴的活动强度会随天气季节日照强度有所不同,所以跟猴需要随机安排时段用大量数据淹没特殊情况。

学长讲解到,猕猴是有着森严等级制度的物种。等级可直接体现在:1.高等级在低等级靠近并感觉私人空间受到侵犯时,可能对低等级产生攻击行为; 2.低等级会在高等级靠近时刻意回避,甚至出现身体僵硬的情况;3.在游客投食后,低等级在判断高等级在场以致自己无法得到食物的情况下,不会靠近食物。基于这个特性,跟猴时若想喂猴,把食物抛掷给高等级个体可基本使锁定目标位置不变。

猕猴家族间的等级远比家族内的等级更分明,它们对亲属的容忍度较高,且家族内个体等级可能由健康状况等因素发生改变。等级由母婴继承,但遗传不一定能直接指明等级,具体得观察投食后进食的先后顺序和回避行为。

猴群的等级制度是围绕母猴建立的,公猴只是猴群可有可无的一个因子。群中的阿尔法雄性,即猴王,只有优先权,没有领导权。在大部分人的常识中,猴王就是每个族群的最高领袖。这种观念的出现可能由于人类社会仍是父权社会,并习惯用父权社会的价值体系去解读动物的社会结构。但猕猴的社会结构也同时带了疑问:猕猴是母系社会的形式,而父系社会的权力内核吗?生物人类学是一个需要不断推出各种假说,通过观察去证实或证伪,并分析原因的学科。

白点是豁嘴群等级最低的母猴,是外来的个体,学长趁高等级的猴子不留意间偷偷给她开小灶。学长解释道,一般低等级的猴子为了生存猴商更高,她们会通过发起理毛邀请等方式与高等级建立关系,来获得1. 与其他个体发生冲突时高等级的支援;2. 进食时在高等级对低等级在附近区域的容忍度。她们也会通过示意性地威吓靠近高等级的外来个体来博取高等级的信任。

好景不长,随着游人陆陆续续的聚集,大量的投食吸引了神经病群的注意力。豁嘴群为三十余只的小群,无法与七十余只的大群抗衡,只能夹尾逃窜。猴子是群起而攻之的动物,这也解释了为何仅仅几只幼猴便能吓退一个小群,几只母猴便能将入侵的强壮公猴按在地上捶到怀疑猴生。

下午离开前,学长敏锐的察觉了草丛中传来的幼猴的叫声,便前去探望孤儿。当我想要伸手触摸的守候,学长及时制止了我。三百五十猴儿中不到十只是可以触摸的,猴子性格各异,尤其像孤儿,性格孤僻多疑,攻击行为难以预测。触摸猴子时要光明正大地从正面接近,不可偷偷摸摸惊吓猴子。接近猴子时要保持站立,避免处于水平视线,否则猴子对发起攻击信心百倍。

猴子取食时会用带指甲的爪子将食物攥在手中或藏在颊囊里,再慢慢享用。也会有猴子用柔软的爪子攀住喂食者的手,用嘴唇包住牙齿直接从掌上取食。
这只孤儿来自于尖嘴群,尖嘴群在其母亲(低等级)的死亡后因不明原因分群,他的哥哥加入了流浪公猴帮。无任何族群亲属依靠并健康状况不佳的他存活不易,通过藏在灌木丛中来小心避开其他个体。

【如何在高等级面前喂低等级】在场的猴子有孤儿,哥哥,和另一只两岁小公猴JM。学长先远抛花生米引开哥哥和JM,同时将花生塞入孤儿的爪子中。学长解释道,冲突在猴群中并不频繁,因为权衡之下食物的福利不敌受伤的风险,高等级往往以威吓收尾;通过对个体的了解,学长以自己在猴群中建立的等级压制住了JM,暂时制止了其对孤儿的攻击;而孤儿的哥哥不会抢瘸腿的弟弟手中的事物。学长能做出高难度动作基于对个体性格行为的了解。

由于食品安全检查组的来访,海上渔排餐厅都暂时关门大吉。十日前是当地的开渔节,此时鱼码头的市集上贩卖的都是新鲜的海的馈赠。

在鱼码头结束采购后,将食材带到附近的大排档进行简单的加工,便能感受到食材原汁原味的魅力。




下午沿着长滩漫步,在沙滩上拾到了规整的白色珊瑚,并体验了黎族人挖沙蟹的过程。遗憾的是没有尝到椰子果冻,只能喝了冰冻椰子过瘾。

另一项较为有趣的工作是秤猴。猴的体重可反映营养摄入,其中有大量可供发掘的研究题材。例如,等级高的猴子普遍重于等级低的猴子。答案出乎意料是不确定的。如果低等级猴子受到高等级压榨显著,营养摄入差距大,可以预测猴群中将发生冲突及等级的更迭或是低等级分裂。猴子数量的减少意味着群间竞争力降低,高等级猴子可获得的食物资源也将减少,所以他们对低等级的剥夺被制衡了。事实上,专制的建立仅基于食物资源有限的基础上,自然环境中,资源分布分散,高等级猴子无法对所有资源宣布所有权,低等级有充足的营养摄入。在此情形下,等级并不作为资源分配的途径,而作为解决冲突的途径,因为冲突的机遇成本很高,时间对动物而言是宝贵的资源。
体重也可用于比较大猴群中猴子的体重和小猴群中猴子的体重。大猴群面临严峻的群内竞争,小猴群面临严峻的群间竞争。然而这和食物资源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密切相关。

秤猴不仅是个体力活,也是挑战心理素质的活。因为需要用食物将猴子吸引上秤,高等级在场的情况下无法测量低等级猴子的体重,所以需要扛着三公斤的秤和猴子们打游击战,此时对等级的了解会大有帮助。猴子们第一次上秤会对陌生的平台有恐惧,之后却认为在秤上可以取得食物故赖着不走。此时测量者需要进行威慑,但要掌握尺度,以免猴子反目成仇。普遍来说,秤量高等级猴子更为容易,因为他们无需担心受到攻击;秤量年龄较小的猴和母猴更容易,因为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晚上和学长简单交流了动物保护的信息。园内饲养了若干表演用的猴子。虽然驯猴师对他们责罚严厉,但从毛发来看却也呵护有加,把他们当家人一样对待。已被驯服的猴子被放归山林只能死路一条。且动物福利其实完全来源于人的意志,动物本身无法表达什么是他们的基本权利。他们是否需要自由活动权?有研究表明犬科动物需要大量自由活动,而猫科动物的活动仅仅为了捕食来满足营养需求。多数情况下,人类只能结合想象和经验进行猜测。这个问题同时出现在解读动物行为中。人类无法准确分析动物行为背后的动机,只能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来概括得出结论。例如,无法分析当理毛邀请被拒绝时猕猴是否会产生尴尬的情绪,但可以研究猕猴是否会产生焦虑的情绪。

园中配备大量保安,来确保游客的安全。保安的职责原本是约束游客的行为,然而游客不服管教,致使他们不得不约束猕猴的行为。无法沟通带来暴力解决,有时暴力冲突导致了猴子受不可康复的伤。猴群中常常有猴子忽然消失,很大概率是偷猎者所为,学长认为这种情况难以得到控制,是因为动物的福利不应凌驾于人的福利之上,且有时偷猎为群体行为造成执法困难。

学长谈起中国自然主题纪录片所面临的困境。《我们诞生在中国》中描绘了一只未成年雄性金丝猴离家出走的故事,然而学长指出这是过分解读,因为未成年雄性金丝猴本身就会离开猴群成为游离的个体。这种不够科学的解释是由于纪录片拍摄团队缺乏动物行为学家的指导。此前央视计划拍摄一部海岛链生物的纪录片,接受采访时导演告诉学长,他是第一个能够顺利回答三个关于生物习性的问题的人,其余专家多精于养殖领域,对生物行为了解有限。

此次实地调查,除了感受观察自然环境下灵长类活动的魅力,我在试图抽丝剥茧,解决我的疑惑:人类学是什么?生物人类学是什么?我为何对此产生兴趣?他们与我其他的学术兴趣又是如何联系的?
人类学属于社会科学。然而,社会科学内的其他学科似乎瓜分了人类学的各个范畴,已有经济学,为何有经济人类学,已有政治学,为何有政治人类学?此次经历让我感受到,人类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跨学科性。其他学科可独立存在,但人类学需要建立在其他学科的研究基础上。人类学探究是哪些因素造就了我们今天的样子。当人类学家探讨环境对生理构造的影响时,也不能忽视社会文化带来的改变--人类平均体重的增加,是体力劳动的减少带来的体型变化,还是社会审美带来的性选择的结果?当人类学家思考环境对社群组织的影响时,也不能略过社会文化的贡献--城邦的出现,是为交换物品的生计所迫,还是强有力的政权出现的必然结果?答案往往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在人类的文化是伴随生理结构共同进化的。随着声带的下移,人类发展了更为复杂的语言表达;随着海马体的膨大,人类构造了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
此前我认为,学习非人类灵长类的行为可以帮助我理解人的行为。这个观点既对又不对。即使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共享了大量基因,人类有大量基于不同自然及社会文化环境而改变的行为,生理构造也不尽相同,因此研究非人类灵长类对直接了解人类并无帮助。然而,建立在进化论的基础上,小自一个个体,大自一个物种,基于环境变化而做出的选择背后的逻辑是相似的。某种程度上来说,由于人类复杂的社会文化影响,人类进行选择的目的反而较为复杂,个人层面的追求可能囊括金钱,名誉,信仰等,社会层面可能囊括了中性选择和性选择等,而非人类灵长类的目的则较为纯粹,即繁殖和生存。从这个层面来考虑,动物的行为比人类的行为更为理性,而动物在社群中的行为可视为人类行为的简化模型。尽管动机不同,不同生物行为的逻辑是相似甚至相同的,学习非灵长类的行为可以使我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不同个体行为的动机。

目前与我兴趣最为契合的领域是进化博弈论。进化博弈论和博弈论最多大的区别在于,博弈论基于参与者是完全理性的假设,并遵循信息完全公开的前提。而进化博弈论则接受个体的不理性,关注在信息不全面且环境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个体如何根据其他个体策略的改变来调整自己的策略。
猕猴的博弈中,最精彩的一项是,低等级的猴子为与他们等级紧密相连的猴子互动最为频繁,也称为Sayfarth模型。基于高等级拥有绝对优势,此时高等级的猴子就是一种资源,所有猴子都想与高等级的猴子互动,同时会试图阻止等级更低的个体与高等级拥有的接触。博弈的结果便是,猴子们与相邻等级的个体互动最为频繁。
我为什么想要研究狐猴?狐猴属于原猴,与人类的共同祖先需要追溯至很久远的过去。研究狐猴的裨益无法在短期内体现,然而,当我们研究时,我们将探索人类从未涉足的领域,来揭示人类知识的局限性,填补人认知的空白。在研究栉水母前,人类从未想象过神经系统会朝如此不可思议的方向发展。进化是一样非常神奇的事物,自然做出的未必是最优的选择,却一定是合乎自然法则选择。研究灵长类未必能带来经济效益或深远的社会影响,但它们在人类了解自我历史的道路上留下了无可复制的痕迹。

返程时由海口美兰国际机场经停杭州,海南是境内唯一免税的省份,免税店内品牌众多,还买到了在底特律被Iris抢走的502,小开心。
一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