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心理治疗实战录》
谈话真的有用吗?
在这本《心理治疗实战录》里,巴史克藉由澄清心理治疗如何产生效果,以及为何有效,肯定地回答这个问题。
你若是正好有此疑问,可以读读此书,看看是否可以解你疑惑。你若是初入咨询行业,此书对于治疗取向、专业背景无有要求,不涉及普通教科书的诊断及重症病人,着眼于被情绪困扰的群体的治疗。这群人有人际关系问题,或创造力无法展示,或不能享受生命的快乐,或焦虑忧郁。
书中描绘的是咨询师可能遇到的典型情境,用案例生动的描绘治疗过程中如实发生的情形,作者希望用真实的方式来帮助咨询师在学习合适的技巧以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能够对自己、对接受治疗的个案建立起合理的期待。
巴史克在序言中说:请你像读侦探小说那样——相信前文会有伏笔般地,从头看到尾吧。
注:心理学家巴史克(1930-1996)是美国精神医学家,Rush医学院精神医学教授,芝加哥精神分析中心精神分析家、精神分析督导。与科胡特等人一起创立精神分析新进展的自体心理学,是自体心理学最重要的核心成员之一。
巴史克和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是一派的。巴史克的精神分析观点有他独特性和独立性,他并不将自己局限在自体心理学的圈子中,他是曾经尝试将精神分析与认知心理学等当代心理科学研究成果结合起来的几位重要作者之一。在他的作品中,不但可以看到他传统精神分析的临床观点,也可以看到自体心理学临床观点,甚至可以看出一些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徐钧
心理治疗,是一门有关相遇的艺术。——寿彤军
在普通的一天,巴史克又准备和一位在前一天面谈中进展顺利的来访者开始心理治疗会面。因为手头有件要紧事要处理,所以他稍稍晚到诊疗室几分钟。
来访者:“要说什么呢?昨天以来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咨询师:“可是你的情绪看起来好像不一样,昨天会谈结束时,你对自己的感觉很好,可是现在却嘴角往下撇。”
来访者“也许是天气原因吧!,今天外面的天气的确不是阳光明媚。”
咨询师,“也许!是从今天早上往窗外看时,就开始觉得不一样了吗?”
来访者“不是。事实上,我来这里以前,都还觉得很好,一路上我吹着口哨过来的呢。”
咨询师“可是你的情绪变化了,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走进诊疗室的时候吗?”咨询师关心地探询着。
来访者“我猜是在候诊室的时候。”
咨询师,“是你把外套挂起来的时候,还是坐下来的时候呢?”
来访者“是你迟到的时候,可是你只晚来了几分钟,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觉得困扰。不管怎么说,昨天应该是你和我谈得太久了,停车场向我收了超时费,我必须多缴一小时的停车费。”
咨询师,“你说今天一路上是吹着口哨过来的。”
来访者“怎么?”
咨询师“你吹的是什么曲子?”
来访者“噢,我不知道,我记不起这首歌的曲名了。”
咨询师“吹给我听听!”
来访者“我可以用哼吗?”
咨询师“当然可以。”
来访者哼起一个曲调
咨询师:“这是南太平洋乐团唱的歌。”
来访者,“啊,对了,好像叫作《永远别让我离开》?”
咨询师“事实上,我认为曲名是《迷人的傍晚》,可是重要的可能是最后一句歌词:永远别让我离开。”咨询师澄清道。
来访者“你是指你和我吗?”似乎想到了什么。
咨询师“没错。昨天会谈完你觉得被人了解,也觉得我们的频道相同,这些很好的感觉使我们愉快地期待今天的会谈。可是我迟到了,这伤害了你。”
来访者了解了刚才无意识的情绪的过程,并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领会,“你说的可能是对的,我现在没有那么不舒服了。为什么我自己没有想到呢?这很像我下班回家时,老婆在煮晚饭,或是打电话,没有放下手边的事向我打招呼时的感觉。”
巴史克这个看似寻常的治疗段落,或许可以展示他作为一个真正成熟的心理治疗家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所呈现的细腻、敏感、最重要的是共情他人内心的能力。
关于精神分析的误解
第一章部分摘录:
……治疗师们早在做学生时,就深信那些或直白或隐晦的教导:治疗师要像空白的荧幕一样面朝来访者,“我”不会被来访者那些言辞或非言辞的行为所扰,“我”须冷静而中立,“我”能包容自己听到和察觉到的一切。
这种观念或源于一个未获证实的弗洛伊德的评论:一旦精神性神经症患者被分析者的个人冲突或困扰所影响,那么治疗即告失败。治疗中发生的某些事会激发治疗师的自我分析,但分析过程一点儿都不能让来访者接触到;治疗师就诊象一面镜子似的,只是将来访者所说的内容及内涵“反射”回给来访者。
这种观点常被误解为,治疗师总是要保持冷静,沉默寡言的,且无论来访者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治疗师都能不动如山。于是,原本礼貌友善,乐于助人,且对生活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一走进了咨询室,常常就变成了一个僵硬刻板的机器人:连初次会见来访者该不该握手、能不能微笑,都要逐一斟酌,有时还拿捏不定,他在担心这些举动会不会“污染”了双方的关系;好像在两个活生生的人之间,关系变成了物理、化学实验一样,可以用一次控制一个变量的方式去调控。
——新手咨询师逃不开上面所述的这些的问题,进入咨询室,更多的把精力放在了“我该如何做,如何说,如何冷静,如何感受”。其实,要了解、理解一个人,最简单的就是我们自己生活中与人交往的方式,用的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真心地去关注一个人,用心去倾听一个人的时候,对方是能够感觉到被关注,被尊重的。除非你在生活中就不会关注别人,不会尊重别人。
就象本书中说的:治疗师在咨询中也有自己的希望,自己的恐惧,自己的愿望和自己的抱负,如果硬是假装自己能够不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能够不受其影响,那反而会阻碍自己成为良好的治疗工具。毕竟,治疗师也是人。
但是,咨访关系与普通人际关系不同的是:咨询师在与来访者相处的时候,还要有一个觉察性自我,象是一个无形的第三者,能够看到自己在咨询过程中的情绪情感是什么,自己的言行在此时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对方因治疗师的反馈而产生的反应或移情是什么。
当然第一个作为自然人的关系,咨询师自己是人格健全的人;第二个觉察性自我,需要咨询师经过专业细致的训练。
跟这本书在一起的这几年,恰恰涵盖了我接触心理治疗的实际摸索过程。做为一个心理治疗的新手,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差距常常是很可观的,理论曾经只是“那个让治疗师较心安的东西”。那时候对心理治疗怀疑,对自己做做心理治疗也很怀疑。那时候心理治疗是遥远而抽象的名词。谈话?我们总是在谈论关于心理治疗。
然而,在实际接触自己、接触个案、接触督导或进行团体中,心理治疗是真枪实弹的,它硬是侵入你的真实生活;它一直都是个动词。
书里常常令人醉心神往的是他们的对话过程,发生在两者间的张力,以及品质的转变。我们得以一窥经验老到的心理治疗师是怎样在做治疗工作,怎样在督导。对于作者而言,他呈现的正是动词的心理治疗——而且是现在进行式。
真正的心理治疗比较贴近真实人生的过程。从一出生,我们就努力地学着怎么生存,之后又开始学怎么和人交往、建立关系。童年时,期待着长大;长大后又期待着有所成就;最后,不管得到的是什么样的成就,都要面临死亡、结束,而每个人的结束都不相同。 心理治疗的过程也是这样。也许你在人生的过程中遇到了某种关卡,仿佛再也过不去了,你来到会谈室里,第一件事便是设法让自己“活下来”,至少觉得有路可走!慢慢地,你开始学着和你的心理治疗师“交往”,仿佛自出生后开始认识你的父母,和他们互动一样。渐渐地,你有了熟悉和信任。幸运的话,你可以开始成长,对你的问题有更宽广的看法,甚至对人生有了另一些期待,你觉得柳暗花明又一村,路又可以走下去了!接着就是说再见结束的时候了。这样的过程,几乎就是所有心理治疗过程的基本原型。过程的原型可能相同,但是每个人在其中所填入的内容却是独一无二的。——刘慧卿
20170908
治疗师应该在什么时候发问呢?他应该问些什么呢?
本书再次强调:治疗师此刻的内在反应是最好的,事实上也是唯一的线索,而这些内在反应源自来访者叙述的内容,以及他刻意回避没说的内容。
具体是什么时候呢?当治疗师倾听来访者叙述时,他觉察到自己一直在怀疑来访者叙述的真实性;他意识到某个事态发展可能至为重要,但却一直在被忽略时;他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像是少了什么时;来访者描述某一情态中的真人真事时含糊其辞,治疗师听得云山雾罩时;或许来访者谈到某个事件,一直在用技术术语,治疗师完全不明就里时……
以上这些情况出现时,需要治疗师出面干预了,建议来访者详细描述事件,或与来访者就某事做澄清,或请来访者再说一次,或用其他方式。
……新手咨询师在该提问的时候,担心影响了来访者,而不敢有所作为。事实上这种情形下的无所作为,才是对治疗有害的。
事实上,没有治疗师对来访者的影响,治疗就不成其为治疗。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治疗师需要具有影响力,他不能回避这一职业责任。而心理治疗的艺术,恰恰就在于巧妙地提升并运用一个人的影响力。
初访接触
在面询开始和结束时,治疗师一边在礼貌地回应着来访者,一边也在从社交层面上留意观察来访者。
来访者在咨询室里以不加遮掩的方式暴露自己,在离开咨询室后,还要回到成人角色里去。
巴史克初访接触技巧之一:治疗师与来访者的椅子摆得比一般社交距离稍稍远一点。用这个方式我在一个讯息:你我之间有一道“沟”,我们必须用交谈来搭一座桥越过它;这座桥不会从天而降,我们只有靠彼此协作,才能接近关系,变得亲密;不过,假如你没兴趣,或者不打算和我一起工作的话,我也无意强迫你接受我。
巴史克初访接触技巧之二:治疗师发现的来访者的诸如“坐在哪里”的反应,其原因有多种可能,而治疗师此刻匆忙诠释则很可能有误。巴史克的做法是“留心注意发生了什么,等待,在咨询发展进程中再去判断这件事是否需要拿出来加以讨论、澄清。
巴史克初访接触技巧之三:见面落座之后,假如来访者先开口,治疗师当然就专注于倾听他在说什么;而通常情况是治疗师需要先开口。巴史克一般喜欢先花几分钟时间核对来访者姓名、通讯地址、电话号码,以备需要联系时用。这样做让来访者有机会适应治疗师,适应周遭环境,慢慢安定下来,准备进入工作。
初始访谈
如何寻问来访者的基本情况?
询问病史的误区——问卷式的询问
心理治疗师被教导,象医生寻问病人一样寻问来访者病史,以期获得完整的资料。巴史克认为除非来访者患的是精神病或器质性病变,这样的寻问是有道理的;否则此种努力不仅全无意义,反而适得其反。这样的寻问是一个误区,会妨碍治疗师看清楚来访者的主观意愿,还会强化来访者过度关注自己的症状。
判断是否需要治疗,或判断用何种方法治疗,其决定依据都不在症状是什么,而在于随着咨询让症状自然呈现,细节在自然状况下得以浮现,了解症状潜在意义。而人为的问卷式的询问,被生拉硬扯出来的症状信息,则全然没有这个效果。
新手咨询师的误区——初始访谈必问童年、青少年、双亲及兄弟姐妹的情况。
关于来访者症状的解释,需要相当多次的精心的咨询治疗,来访者在咨询中不断地增进对自身的认识,获得相当程度的心理成长,才可以理解和接纳。不是简单的初始访谈问询就可以“对号入座”的游戏,凭借理论说教和投机式的推测,便误以为已经可以得出来访者是什么人格结构的结论。
巴史克在初始访谈中注重:
1、让治疗师初步熟悉来访者,也给来访者机会回应治疗师。
2、来访者通常不具备有条理、有意义地表述自己的自发能力,治疗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
第三章 一个较单纯的案例:展开治疗并维持动力
一次初始访谈的精彩对话
Z:(看着来访者的病历)我知道你去过内科门诊了,他们认为,你肠胃不舒服可能是情绪困扰所引发的。
L:我猜是因为紧张吧。
Z:你觉察到了自己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么?
L:我老婆和我吵架时,我的胃就揪成一团。
Z:是怎么回事?跟我说说看。
L:有什么好说的呢?结了婚的人,可不都成天吵嘛,我猜我只是受不了吧。
Z:你最近一次和妻子吵架是什么时候/
L:嗯,是昨天。什么时候吵架,有差别吗?
Z:如果你们之间的争吵足以让你得病,那么对我来说,详细了解细节就很重要了,保有这样我才能确认自己是真的听懂了你的意思。比如,你们之间是瞪眼了,还是吼叫了,或者是已经大打出手了,这些终归还是差别很大的,不是么?
L:哦,可能听上去蛮严重的,但是我还是得说,我没动手,也没有其他类似的事。你想想看,当你每天晚上回到家,本想着就能放松放松了,结果呢,却看见老婆在厨房里一个劲儿地闲扯。没有晚饭,什么都没有!
Z:闲扯?和谁?
L:她姐姐吊,她离婚了,不得不去工作,我老婆只好整天帮她带小孩,给绑得死死的。她姐姐下班以后来接小孩,然后她们就开始闲扯,扯个没完没了,从她姐姐的老板好不好,扯到会计室的老姑娘被复印机绊倒了受没受伤……天啊,这些人我老婆根本都不认识啊!我天天累死累活地上班,她都从来没问过我怎么样,她唯一关心的就是发工资时,钱有没有交给她,对,跟我有关的,她只关心这个!你知道么,医生?
Z:怎么?
L:光是说说这些,就让我非常痛苦了,我感到这里像是火烧火燎的痛。(来访者指着自己)
Z:你看来真的气坏了。
L:是啊,我从小就受他妈的这种气!哎哟,对不起,我说脏话了。别人放学了都能去玩,或者偷个懒什么的,而我呢,必须回家去照顾弟妹,给那些小家伙当保姆,周末都不得闲。
Z:那里你妈妈不在家么?
L:她必须上班。我爸在我14岁时去世了。她必须养活我和其他六个弟妹。
Z:你爸爸在你14岁时就去世了?
L:车祸,他喝醉了,跟他平时一样。
Z:听起来照顾一堆小孩,让你很吃不消?
L:真的是这样,attg.dgrhue结婚时,我就跟老婆说,我告诉过她的,我当时说:“shirley,接下来就是你我的美好时光了,我们不要小孩,我要改变一下,好好地享受生活。如果我们打算看电影,好,就直接去看,不用担心谁来带小孩;如果打算去旅游,好,就直接去旅游,我可不想听到“钱要留着买鞋子买大衣”之类的。”shirley她答应我的。她也是从大家庭里出来的,知道那是种什么感觉。所以,有好身披呢,我们的生活都好端端的,可是现在呢,咣当一下,我的家变成什么样啦!什么烂房子,辖闻上去都像是过去的家——到处是尿布和婴儿食品,你要是能走到大门口就算你本事,你不被绊倒才怪呢,满地都是自行车啊,溜冰鞋啊,滑板啊,玩具车啊,现在的小孩怎么有那么多鬼玩意儿!
Z:嗯,A先生,今天的结束时间快到了,我同意你的看法,你的胃痛是由情绪问题引起的,我想我们应该进一步做些探索,来深入了解这个问题,你觉得从现在开始每周做一次面谈,怎么样?
L:我没问题,你是医生嘛;不过,只是谈话,你真的会有用么?
Z:很多人也遇到过和你类似的困扰,就是用这种谈话治疗的方式获得帮助的,我确信这值得试一试。
L:谈话是怎么起作用的呢地?我是说,你总不能替我去改变家里的现状吧,对不?
Z:情况是这样的。你身体感觉不舒服,原因显然是情绪上的紧张,所以你到我这里来了;你已经开始和我谈论这些事了,而我发现其实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弄清楚;你看,原本你觉得只需要告诉我那些和老婆争吵的事情就行了,而后来呢,你所说的事情远超出了这个范围,对吗?
L:这倒是的。
Z:好的,这就是我们一起努力的方式,我们一边谈一边看,看看我们都会谈到些什么——基本上这和你平时工作或做别的事情一样,有时情况有点不对劲了,就停下来研究一下,看看问题出在哪儿。有问题就会有答案,但是首先你需要从各个角度去研究,真正把开发部都搞清楚。这么做,至少你能有机会 去想办法解决;不然的话,就象是在一团漆黑中瞎撞,东试一下西试一下,想解决只能靠运气,生活里那些和你有关的,以及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我们都需要去弄清它,而我的工作就是帮助你完成这些;你呢,要做的就象今天这样:把想到的跟我说出来就行,无需有所保留,这样我们会尽可能早的发现,我们是否走对了路。
L:我愿意试试看,毕竟,我得做点什么。
Z:那么,我们下周还在这个时间见面,怎么样?
L:好的。
Z:(起身)好的,我们到时见。
L:(起身)医生,真高兴遇上你。(伸出手来)
Z:(与来访者握住手)我也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