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收藏家
本期节目:中国式骗局—传统文化骗局
(点击下方链接收听本期音频节目)
http://www.lrts.me/sound/945394
《爆裂鼓手》
一个人的狂热能到什么程度?
《爆裂鼓手》里的安德鲁给出了一份血腥的答案。
安德鲁是谢尔佛学院大一的毛小子,渴望成为下一个爵士大师:查理.帕克。
机缘巧合,进了全校最好的乐队,也碰上了全校最严厉的魔鬼老师弗莱彻。
成为鼓手替补的第一天,安德鲁被弗莱彻羞辱“你只是一个被你老娘抛弃,长大以后跑到老子鼓架上哭哭啼啼的娘炮基佬。”
于是,安德鲁彻夜不睡、拼命练习,用一整盒创可贴也遮盖不住的伤口换来了主力鼓手的位置。
然而,这样的狂热对于安德鲁来说,还不够。
遇到车祸,爬出车位的安德鲁,第一刻想到的是:我的鼓槌呢?然后满身是血冲向乐队比赛场所,双手颤抖,指缝间滴着血,安德鲁也只是咬着牙,嘴里念叨着fuckfuck的敲鼓。
因为对于他来说,人生是:“我宁愿酗酒吸毒,34岁就家破人亡,成为别人餐桌上的话题,也不要腰缠万贯满面红光的活到90岁,但没人记得我!”
如果说安德鲁对于爵士的狂热是一种对音乐的疯狂致敬,那么乾隆对于收藏的狂热,应该只是流于表面的消遣。
乾隆收藏的赝品
乾隆热爱收藏,更甚可以说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痴狂。
1816年的一份清单显示,当时有1万5千幅字画装饰着从北京紫禁城到察哈尔的皇宫,其中有2/3是1644年以后的作品。
尽管乾隆帝收藏的艺术品数量惊人,却难以服众。许多收藏业内人士大都认为他只是个门外汉:瞎JB买。
因为他往往是用题款和印章来判断一幅画的真伪,假的《富春山居图》也爱不释手,盖章、题诗到山缝也丧心病狂地不放过,结果第二年来了一副真画,乾隆拒绝承认自己的鉴别失误,却还是花重金买了这幅他口中的“假货”。
然后一瞎成名,成了史上赝品收藏大家。
真真假假,乾隆万岁爷知道才有鬼。
就这样,乾隆还把手伸到国外去了。
乾隆对西洋绘画更是十分热衷,他重用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等西方传教士画家,是为了让他们用西洋绘画的方式记载自己一生的“丰功伟绩”。明明就是吃豆浆油条的命却还要将圆明园打造成了一座有着浓郁西洋风格的皇家园林,就为了闲着没事儿干,尝口面包、牛奶。
毕竟他一张名画要盖八次自己的印章,你对他能有什么期待呢?
不过需要知道的是,收藏家的名号说白了就是一个幌子,所谓的狂热也不过是乾隆老爷子为了显摆自己疆土辽阔、妻妾成群,金山银山任我挥霍。
英国流行病学专家理查德·威尔金森和凯特·皮克特在《不平等的痛苦》中对这种炫富心理提到见解:“伴随着焦虑水平的上升,自恋也随之上升,二者拥有共同的根源。它们都是由所谓的社会评价威胁的增加引起的。”梁文道据此作了简单的解释:“社会评价威胁”是一种身份焦虑,把自己的尊严完全建立在其他人的评价之上,会用消费来增加自信。
将收藏作为体现自身地位和财富的手段,就是一种高级炫富方式。而乾隆显然是这种方式的最佳代言人。
贵为天子,到处提笔“到此一游”已经无法满足乾隆,于是自恋过剩的转移到收藏上来,试图将对收藏的疯狂消费来展现自己的财富和威望。这才是乾隆对于收藏狂热的正确打开方式。
所以对于收藏品的热忱仅仅是来源于炫富的心理吗?其实不然。
也有人和这种显摆心理不一样——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收藏品
1922年4月,弗洛伊德做了人生中第一次下颚癌手术。这次手术前,弗洛伊德分别有过两次昏厥经历。随后,弗洛伊德便提出了与自己前期思想“性本能”相对立的“死亡本能”理论。
死亡本能指的是人内心拥有一种将生命推向死亡的潜意识冲动。然而这种本能却并没有影响到弗洛伊德自己。第一次的下颚癌手术后,弗洛伊德此后一共做了三十三次手术,直到83岁病逝。
不免让人联想,倔强的弗洛伊德在试图用死亡本能说服害怕死亡的自己。
而同样是在1922年,第一次手术后的弗洛伊德没有忙着康复,却给自己建立了一个考古图书室。弗洛伊德收藏的艺术品大约有二千余件,大量来自于埃及、希腊、罗马、近东和亚洲。甚至到了晚年,弗洛伊德还迷上了收集中国艺术品。他将这些收藏品放在他日常工作的视野内,离得很近,伸手可得。
为什么会有如此举动?
《狂热分子》
埃里克·霍弗在《狂热分子》说:赴死精神是当我们个人的利益与前途看来不值得我们为之活下去时,我们就会迫切需要为别的事物而活。所有形式的献身、虔诚、效忠和自我抹杀,本质上都是对一种事物牢牢攀附——攀附着一件可以带给我们渺小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因此,任何对替代品的拥抱,都必然是激烈和极端的。
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所谓的收藏狂热,其实是弗洛伊德试图用古老艺术品来寻求延续寿命的安慰?
收藏品对于他来说,不再只是身外之物。他试图用收藏品的不朽,来收藏不朽,进而来延续自己终将衰亡的肉体,却无法掩饰掉他对死亡的恐惧。
有趣的是,弗洛伊德自己就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收藏这一行为做出了一番解析。他将收藏视为控制欲的呈现,并将这种欲望的源头追溯至幼儿如厕行为的养成。他认为收藏是藏家试图通过对物品的占有重新寻回对自我的掌控。
乾隆试图用狂热的收藏控制外界对他财力和威望的印象,弗洛伊德试图用狂热的收藏控制自己对于死亡的害怕,获得不朽。
他们不约而同地用收藏的狂热来表达一种自我投射:狂热者永远会觉得自己是不完整和不安全的。他们无法从自我排斥中获得自信,只能从他们热情依附的事物中得到。而这些热情依附是他盲目献身与笃信的根本,被他视为一切德性与力量的源泉。莱尔的《狂热分子》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
因为对他们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他们热情依附的事物,而是他们渴望有所依赖的情感需要。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点击下方链接收听本期音频节目)
http://www.lrts.me/sound/945394
![]() |
《爆裂鼓手》
一个人的狂热能到什么程度?
《爆裂鼓手》里的安德鲁给出了一份血腥的答案。
安德鲁是谢尔佛学院大一的毛小子,渴望成为下一个爵士大师:查理.帕克。
机缘巧合,进了全校最好的乐队,也碰上了全校最严厉的魔鬼老师弗莱彻。
成为鼓手替补的第一天,安德鲁被弗莱彻羞辱“你只是一个被你老娘抛弃,长大以后跑到老子鼓架上哭哭啼啼的娘炮基佬。”
于是,安德鲁彻夜不睡、拼命练习,用一整盒创可贴也遮盖不住的伤口换来了主力鼓手的位置。
然而,这样的狂热对于安德鲁来说,还不够。
遇到车祸,爬出车位的安德鲁,第一刻想到的是:我的鼓槌呢?然后满身是血冲向乐队比赛场所,双手颤抖,指缝间滴着血,安德鲁也只是咬着牙,嘴里念叨着fuckfuck的敲鼓。
因为对于他来说,人生是:“我宁愿酗酒吸毒,34岁就家破人亡,成为别人餐桌上的话题,也不要腰缠万贯满面红光的活到90岁,但没人记得我!”
如果说安德鲁对于爵士的狂热是一种对音乐的疯狂致敬,那么乾隆对于收藏的狂热,应该只是流于表面的消遣。
![]() |
乾隆收藏的赝品
乾隆热爱收藏,更甚可以说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痴狂。
1816年的一份清单显示,当时有1万5千幅字画装饰着从北京紫禁城到察哈尔的皇宫,其中有2/3是1644年以后的作品。
尽管乾隆帝收藏的艺术品数量惊人,却难以服众。许多收藏业内人士大都认为他只是个门外汉:瞎JB买。
因为他往往是用题款和印章来判断一幅画的真伪,假的《富春山居图》也爱不释手,盖章、题诗到山缝也丧心病狂地不放过,结果第二年来了一副真画,乾隆拒绝承认自己的鉴别失误,却还是花重金买了这幅他口中的“假货”。
然后一瞎成名,成了史上赝品收藏大家。
真真假假,乾隆万岁爷知道才有鬼。
就这样,乾隆还把手伸到国外去了。
乾隆对西洋绘画更是十分热衷,他重用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等西方传教士画家,是为了让他们用西洋绘画的方式记载自己一生的“丰功伟绩”。明明就是吃豆浆油条的命却还要将圆明园打造成了一座有着浓郁西洋风格的皇家园林,就为了闲着没事儿干,尝口面包、牛奶。
毕竟他一张名画要盖八次自己的印章,你对他能有什么期待呢?
不过需要知道的是,收藏家的名号说白了就是一个幌子,所谓的狂热也不过是乾隆老爷子为了显摆自己疆土辽阔、妻妾成群,金山银山任我挥霍。
英国流行病学专家理查德·威尔金森和凯特·皮克特在《不平等的痛苦》中对这种炫富心理提到见解:“伴随着焦虑水平的上升,自恋也随之上升,二者拥有共同的根源。它们都是由所谓的社会评价威胁的增加引起的。”梁文道据此作了简单的解释:“社会评价威胁”是一种身份焦虑,把自己的尊严完全建立在其他人的评价之上,会用消费来增加自信。
将收藏作为体现自身地位和财富的手段,就是一种高级炫富方式。而乾隆显然是这种方式的最佳代言人。
贵为天子,到处提笔“到此一游”已经无法满足乾隆,于是自恋过剩的转移到收藏上来,试图将对收藏的疯狂消费来展现自己的财富和威望。这才是乾隆对于收藏狂热的正确打开方式。
所以对于收藏品的热忱仅仅是来源于炫富的心理吗?其实不然。
也有人和这种显摆心理不一样——弗洛伊德。
![]() |
弗洛伊德的收藏品
1922年4月,弗洛伊德做了人生中第一次下颚癌手术。这次手术前,弗洛伊德分别有过两次昏厥经历。随后,弗洛伊德便提出了与自己前期思想“性本能”相对立的“死亡本能”理论。
死亡本能指的是人内心拥有一种将生命推向死亡的潜意识冲动。然而这种本能却并没有影响到弗洛伊德自己。第一次的下颚癌手术后,弗洛伊德此后一共做了三十三次手术,直到83岁病逝。
不免让人联想,倔强的弗洛伊德在试图用死亡本能说服害怕死亡的自己。
而同样是在1922年,第一次手术后的弗洛伊德没有忙着康复,却给自己建立了一个考古图书室。弗洛伊德收藏的艺术品大约有二千余件,大量来自于埃及、希腊、罗马、近东和亚洲。甚至到了晚年,弗洛伊德还迷上了收集中国艺术品。他将这些收藏品放在他日常工作的视野内,离得很近,伸手可得。
为什么会有如此举动?
![]() |
《狂热分子》
埃里克·霍弗在《狂热分子》说:赴死精神是当我们个人的利益与前途看来不值得我们为之活下去时,我们就会迫切需要为别的事物而活。所有形式的献身、虔诚、效忠和自我抹杀,本质上都是对一种事物牢牢攀附——攀附着一件可以带给我们渺小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因此,任何对替代品的拥抱,都必然是激烈和极端的。
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所谓的收藏狂热,其实是弗洛伊德试图用古老艺术品来寻求延续寿命的安慰?
收藏品对于他来说,不再只是身外之物。他试图用收藏品的不朽,来收藏不朽,进而来延续自己终将衰亡的肉体,却无法掩饰掉他对死亡的恐惧。
有趣的是,弗洛伊德自己就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收藏这一行为做出了一番解析。他将收藏视为控制欲的呈现,并将这种欲望的源头追溯至幼儿如厕行为的养成。他认为收藏是藏家试图通过对物品的占有重新寻回对自我的掌控。
乾隆试图用狂热的收藏控制外界对他财力和威望的印象,弗洛伊德试图用狂热的收藏控制自己对于死亡的害怕,获得不朽。
他们不约而同地用收藏的狂热来表达一种自我投射:狂热者永远会觉得自己是不完整和不安全的。他们无法从自我排斥中获得自信,只能从他们热情依附的事物中得到。而这些热情依附是他盲目献身与笃信的根本,被他视为一切德性与力量的源泉。莱尔的《狂热分子》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
因为对他们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他们热情依附的事物,而是他们渴望有所依赖的情感需要。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