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物典藏 | 非遗馆里流淌的《光阴的故事》
两千五百年前,中国古代贤哲根据太阳移动的脚步,命名了“二十四节气”。

丙申年谷雨,“非遗生活”艺术馆有一份来自贵州丹寨的藏品——总长30米的蜡画长卷:《光阴的故事》。

《光阴的故事》历时3个月方才得以完稿,本卷蜡画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集合了24位蜡染画艺术传承大师,在1米见方的画片上分别从生产工具、生活器具、气象景致、民俗文化等多角度延展,对节气进行演绎与表现。

《光阴的故事》由丹寨蜡染画国家级传承人王优里勒及五位传承人,带领十多位画工,历时三个月共同完成 。
蜡染,是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古称“蜡缬”,与绞缬、夹结一起被称为我国古代染缬工艺的三种基本类型。丹寨苗族蜡染,是少数民族的生活艺术,更是少数民族妇女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她们以花鸟鱼虫为天然素材,根据古老的符号和内心的憧憬,随心所欲地创作出别致的图案,造就了丹寨苗族蜡染造型活泼、栩栩如生的特点。


蜡花的绘制不用笔墨,而是一种自制的钢刀。蜡染画娘们拿着各种不同规格的钢刀,蘸着滚烫的蜡液,在白布上或点或描,点蜡作画。娴熟的画娘“画圆不用规、画线不用尺”,挥手便是锦绣天地。你惊叹几句,她们却谦和地一笑,低头,寥寥几笔,一个生动的世界跃然眼前。


二十四幅蜡画,春夏秋冬、雪雨风霜;二十四种节气,播种谷粮,丰收希望。一幅画就是一个天道酬勤的信仰,一幅画就是一份团圆幸福的梦想。
带着对于“非遗”传承的信念以及“让非遗回归当代生活”的梦想,这一、二十年来翻山越岭,各地游走,不断地践行。寻访非遗技艺,探访传承人早已是我的生活方式抑或生命的一部分。

每到一处必动初心,必发生一些我与他们之间的故事。收藏传承大师及匠人们的作品便成了我对他们卓绝技艺的一种敬重与纪念,更有对我大中国如此博大精深的传统手工技艺的敬畏与信仰。


在我的非遗馆珍藏的件件作品背后都有一个说不完的故事和惦念的人,随着岁月任凭光阴安静地记录着“非遗”的极致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