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观展感想 | 从对当代艺术说no开始
本文第一部分写一写比较概括的我对当代艺术看法的转变,第二部分详细描述今天看的具体展览以及展品和感受。
一直以来我对当代艺术非常嗤之以鼻,我认为它过度的表现主义不加修饰、过于主观、太依赖创作者外在阐释,而非通过作品内在的、本身的价值和美感独立直观地向受众表达,简单来说,传统艺术中作品和作者是分离独立的,受众是主动积极的,可以通过观看感受去理解的;而现代艺术中作品和作者是绑定的,受众是被动消极的,需要予以外界阐释辅助才能理解的。进而我理解的观赏当代艺术的意义,就是理解作者赋予作品的意义,而非自己创造基于感受产生的意义。它与传统艺术的割裂,在我看来,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排斥受众的“二次创作”。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从分离到绑定的演化,也是因为艺术的历史跳出了过往的局限,“艺术”在语义上的外延不断向外推,膨胀式扩张。从传统到当代艺术的路径上,瓦解掉的就是客观上艺术边界,打破的就是主观上人们对艺术理解的范式——内容和形式的限制。
在内容上,首先从观念这个角度讲,现代艺术跳脱了以探索美、追求美、复刻美为主题的千篇一律,残破的、黑暗的、肮脏的主题一样可以囊括于艺术。同时,现代艺术也摒弃一味写实,照相机出现后艺术家开始拷问复刻现实的意义。艺术的最大进步,在我看来,就是否认眼睛看到的现实是绝对真实,用抽象的形状、色块去表达一样也是一种真实。推翻现实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反叛精神的放纵,更是一种从艺术依赖现实到艺术独立甚至高于现实的、ideological意义上的进步。回想最近听的BBC的一个关于Picasso的Podcast我也更理解Picasso的Cubism和Surrealism是如何使其成为艺术史20世纪的标杆人物。其次从体裁这个角度来说,艺术刻画描绘的事物越来越广了。艺术慢慢从对长达几个世纪追求光影追求景深追求立体敬畏歌颂自然讲述宗教故事刻画栩栩如生的人像解放出来,涉猎任何体裁,大到战争、政治、心理、社会、小到一个虚拟少女一个月的生活、某一种情绪、脆弱而卑微的人际关系和互动……多到只有想不到。这里引用师弟精辟的话来概括,就是“传统艺术家努力用‘美’的形式来传递想法,当代艺术家实现了美和艺术的割裂。”
在形式上,我惊叹于技术发展给艺术注入了多少活力。当代艺术如同一个极具表现力的少女,可以完美被安放于任何形式里。照片、短片、一个封闭的空间、VR。任何阻止艺术的边界都在慢慢消亡。这一点实在是太酷了。此外,我感受到当代艺术,特别是行为艺术强调互动,把作为受众的人的反应放到作品里变成作品的一部分,才是完整的。甚至把作品和观看作品的人的反应绑定起来,再放给第二波受众看,格有意思。
于是今天我尤其感受到,当代艺术作品仅仅是艺术家的一个表达工具,一个传声筒,作品背后的思考、表面传递的内容从来不乏深度,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视觉、嗅觉、听觉上的“小论文”。看当代艺术作品,类似读小说,只不过首先要先明白作者在讲什么,而不是一味自己发挥,自己感受到的永远是衍生的、第二位的。
另外一点小启迪是,今天和老总去798看了一圈展之后彻底瓦解掉了我这种偏见,让我感受到了当代艺术传递的强大的力量和无穷的表现力。同时也让我反省,成天把openness挂在嘴边,却对固有的刻板印象放任自流、不加修正也是极大的虚伪。
。
下面进入到有趣的看展环节!
看展No.1 木木美术馆「锡人的心脏 Heart of the Tin Man」
《锡人的心脏》,为观众呈现了十二位来自全球的艺术家对无处不在的新科技的独特理解,集合了VR虚拟现实、数字机械和交互装置等最新科技成果,全面多方位地触动我们的各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本次展览源于美术馆联合创始人黄勖夫对后网络艺术的关注,展品主要选自木木馆藏。 整个美术馆的展览空间中,观众可以自由地对艺术家和他们的创作展开联想:瑞恩·甘德、新感觉研究所、刘娃炀子的作品诙谐又动感,将冥想与讽刺幽默地结合,为观众呈现了丰富的可能;因威·霍伦和奥斯汀·李对雕塑和绘画等传统媒介进行在创造;劳伦斯·阿布·汉姆丹、徐文恺解构了高科技时代下潜伏的后果;肖恩·拉斯佩特、帕米拉·罗森克朗茨的作品强调合成材料对人类欲望的影响;吉莉安·威尔灵、阿玛利亚·乌尔曼则对网络文化的产物进行了细致的探索。

“表像之下”配合房间里若有若无、奇妙味道的香气以及噪音成功调动了我的全部感官,是一件了不起的作品。低沉的声音很具有穿透力,而画板的声波提供了视觉上的答案,给予了空间以及感官上的呼应。在画作中间穿梭行走,很美妙。(虽然这个香味让我很难受,但是我很欲罢不能?)

密密麻麻写着email地址的这件作品,给予我最大的启发是有些作品的意义“不在本身”,而在于“生成的过程”。艺术家构思作品的趣味性在我看来超越了一个写满地址的pvc板本身,我关注的是这些邮件地址的产生方式、生成回复内容时和无数人互动的过程,这些想法令我感到兴奋。似乎理念本身超越了作品,艺术更自由地成为了表述理念的一种形式,比写论文更直观、更感性、更具有震撼力。我说这是“非理性论述非科学研究”。


同样给我类似启发的,是带有女性独特烙印的作品。黑色背景之上的大块色块,是女艺术家在服用了给男性的性兴奋剂后,用沾满颜料的身体涂抹的。这种大胆的尝试让人兴奋的点,仍在于创作的理念本身——试图打破性别边境或者去探索性别不同带来的化学反应——以及理念的视觉化,即从思考到物化后生成的产品。作品是结果本身,但是当看到作品时,我们看到的远非一个终点,而是它的一生。


互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图中这件安装了传感器的眼睛,和Velasquez的《宮娥》类似。在《宮娥》的观看者看来,他/她会思考画中的小女孩在看哪里,是不是看自己呢?而这个会随空间变化而眨眼、转眼珠的眼睛更是强化了逆转了观众和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这双眼睛在看着观众,仿佛在表达它的情绪一样,观众变成了作品——这仍然是令人兴奋的一种理念。


同样,另外一个把互动这个概念更加延伸、深化的是刘娃的一个体验式作品。

进入一个黑暗的房间,里面有一张桌子、上面放着一盏台灯、一个装满清水的砚台、一盆植物。头带一个测量脑电波的仪器,测量注意力的数值,注意力大小会直接体现在灯的明暗、水波的震动以及植物的摇晃上(越集中注意力,灯越亮;越不集中注意力,水和叶子颤动得越厉害)。
整个过程非常美,屋外投来束状光源,面对着我的墙面有水和枝叶晃动的影子。互动表现在,我为这个封闭体系加入了一个“注意力”的变量,甚至是导致这个作品变化的唯一自变量。同时这个变化不是机械的,同样是一个变量,影响了我情绪的变化——比如当我预期的注意力和外在呈现是相同时,我会很高兴;而两者不一致时我会觉得非常失落——甚至这个情绪的变化会进一步作为一个变量,影响我的注意力。周而复始。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变化的因果头尾相接,形成了一个无限的循环。当然,“有限中的无限”的想法都是我的主观感受,是独立于作者之外的。
从作者的角度来说,这个作品包含了客观测量的、脑电波体现的注意力数值,并把它予以视觉化,在光线敏感和震动的触感上与体验者进行互动,使其产生情绪的变化并开始预期自己接下来的注意力,试图改变但有时似乎无能为力(笑)。
跳回主观来说,我似乎跳出了自我,有一个“镜中自我”在望着我,望着我的注意力,似乎我的注意力是独立于精神上的“我”和躯体的“我”一样,是非常美妙的体验。每个人只有十分钟的体验时间,然而对我来说真的是飞快地过去了。
看展no.2 林冠艺术基金会 「虚拟现实艺术」
进入克里斯丁·莱默茨的《幽灵》世界,出现在观者眼前的是通体金色,受着酷刑的“钉在十字架上的人”,从十字架上释放出来,浮游在无尽黑暗中。他的伤口暴露出血肉,在金属般的肌表下泛着幽微闪光。融合了受难的救世主和健美身躯,临近庸俗的边界,在这个时空内,悲情与讽刺、虚假与真实、“银影侠”与耶稣基督之间,死亡的肢体事件在此经受——人所活的死。

这件作品可以说是从形式上革新的代表啦。VR赋予这个纵穿艺术史的crucified one的形象新的血肉。没法拍图片,只好用官方照片。
毫不夸大地说,人第一次在空间上走近了耶稣、近到仿佛伸出手就能触摸到他的躯体一样。这一刻比起在米兰的教堂经历的弥撒比,我感受到了一种崇高的神圣——耶稣隐忍的痛苦呻吟,超越世俗发光的躯体、抬头时坠落的星星、脚下一片片代表蜡烛的细小火光,是史诗般的巨制场景。我离这样的崇高这样近,我又是如此的渺小——这让我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理解耶稣为人类承受苦难、牺牲自己肉体的伟大。
看展no.3 「化学之爱」
除了视觉化、互动、新形式外,我还在姚清妹的作品里看到了一种悖论的趣味。“越揉搓、这张纸币在材质上越不是纸币、但其作为艺术的价值或者转换成经济的价值却越超越这张纸币数值代表的数值”,非常戏谑。
没图。
有什么好的方法论,也请大家多和我交流。一个看展小白,经常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