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ju的琴棋书画乐
【琴】
刚上小学的时候,可以自由报名学校的某个兴趣班。班里很多同学选了民乐,因为民乐班当时在校内颇具影响,还去北京演出过。但懂事的我因为需要购买昂贵的乐器怕家里负担不起就没有去报名。后来等到五年级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学校组了一个小小的评弹合唱团,我可能因为得过几次学校的独唱一等奖也被入选并且成了领唱。终于有机会和民乐班的同学合作。当时给我们伴奏的主要是琵琶和阮。虽然没机会演奏,但这是离琴最近的一次接触。并且还学了几句苏州话哈哈。
后来表哥家搬家找到了他小时候的一架电子琴,被我薅到家里,只会弹简单的谱子。现在也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
研究生时期,和舍友大微姐一起去母校学古筝,遇到一位贵州的胖胖的女老师。可能她教的学生太多,总是记不住我们的进度。我没有大微姐勤快,练琴经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加上临时抱佛脚,弹的并不算好。一个学期后由于有个工作狂导师催命,就没再继续。
今年又想起这事儿,主要是过年时在某个饭店吃饭时随意拨弄了一下店里的古筝,被我妈称赞了一番,于是又去学了一段时间。这回的老师感觉专业很多,20次课以后,加上之前的基础,已经能够弹三级的曲子了。等今年双十一要入一台古筝。
【棋】
并不会下棋,也没什么兴趣。
小时候和姐姐下五子棋,老是输。上学的时候,偷偷在课上和同桌下,没有棋子,而是在纸上画上方格网,在格子上画个点就算是下了一颗棋子了。
这么多年过去,依旧不会下象棋、国际象棋、围棋这类。五子棋的水平依然堪忧。
【书】
这里的书不指书法(书法将在【画】章中叙述),而是指书。小学的时候学校帮我们订故事大王,晚上偷偷躲在被窝里看,借着闹钟微弱的灯光。所以近视就是这么来的。三年级的时候,当时了班里的图书管理员,负责班里同学借还书登记。每周三中午还需要去学校图书馆帮忙整理。借着这个光,看了很多民间故事、儿童文学、寓言童话等。
初中是一所比较差的学校,图书馆都不对外开放。语文老师帮我借了很多名著,每次读完都会写读书笔记。记得看完《安娜卡列尼娜》后特别激动,写了很长的读书笔记,语文老师看了以后越发乐意帮我借书给我看了。我的阅读量基本都是在初中三年积累的。
高中看的书少了,主要是杂志和报纸,为了积累写作素材。
后来看的书越来越少。现在要重新捡回来,每个月至少读完一本书。
【画】
之前说到选兴趣班的事。我选了美术班,唯一一个需要先测试的兴趣班。题目是写生,画古镇上的那座古塔或者沿河的老房子。后来学的是山水画,但不会画花鸟鱼虫。其实在班里我画的不是最好的,神奇的是竟然得过一次奖,奖品是一个电子词典。三年级贪玩,一个学期没有去上过课,本来算是自动退出了。没想到四年级之后美术老师带我们班的美术课,特地让我重新去上兴趣班,还对我说觉得我这样荒废有些可惜。于是我又去了,直到小学毕业。
之后就不怎么画,只在高中和大学画过两三次。还有一幅被裱起来挂在家里,现在看看,其实很粗糙,明显退步了。
书法的话,按理说国画也需要写一手好字,可惜我的毛笔字没有练好,至今还是小学生不如的样子。小时候上语文课最怕毛笔字练习课,写得又慢又丑。
【乐】
指流行音乐。五年级接触了周杰伦和F4,他们当时好红啊,大街小巷都是他们的歌。家里还藏着海报。当时没零花钱,买不起磁带,但有个电视频道可以点播歌曲,放假的时候天天看,所以也学会了《星晴》《龙卷风》《安静》《双截棍》这些杰伦的代表作。至今这些老歌歌词还记着,都是那个时候背下来的。
初中买过两盘磁带,一个是金海心的,一个是《我为歌狂》的电视原声,后者还是盗版的。拿复读机反复听。
高中时期成了学校广播站的站长,每天中午负责在全校放音乐。最多的是班得瑞系列的轻音乐、周杰伦、孙燕姿、梁静茹、蔡依林。人手一个mp3。我的mp3是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考了年级前十妈妈的奖励,三星绿的128M。很小的容量,很贵,但是颜值高。晚自习和周末自习课总是偷偷听。晚上睡觉也听。男有周杰伦,女有孙燕姿。
遗憾的是,始终没有看过演唱会。
越长大,这些小小的情趣爱好都越来越淡。兴趣和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上面。很遗憾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