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80后看不上90后,90后看不上00后”是现在才有的事?
说起维也纳
那么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
施特劳斯、勃拉姆斯
李斯特、维瓦尔第……
不不不,停!
古典音乐不是维也纳的全部
维也纳总给人一种感觉:
像个老绅士一样
被称呼着“音乐之都”邀请世人落座
平心静气地拥抱古典
潺潺多瑙河流经此处也要沾染些贵族气
变得缓和、保守
还有些过分正直的忧郁气质
然而
真的是这样吗?
维也纳不仅有莫扎特和施特劳斯
还走出了弗洛伊德和维特根斯坦
这里不仅充斥着
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的古典艺术
还存在着放荡不羁的克里姆特和埃贡·席勒
冲动在强大的道德压抑下
总会迎来爆发
这座讲求韵律与克制的城市
宿命般地迎来了思想的反叛
这种反叛
就从克里姆特
和他的维也纳分离派说起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种曲折线条为特色的装饰艺术
风靡儿这个欧洲
在绘画、建筑、工艺设计
招贴画、插图等艺术领域大放异彩
1897年,维也纳分离派诞生
那个总爱穿着一袭长袍的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成了第一届主席
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
形成了“维也纳分离派”的精神内核
尼采将艺术家的目光从自然拉向内心
让艺术家的主观感受
从后台走出粉墨登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令艺术家更加直率地
面对内心的本能和欲望
而他的“泛性论”
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新的灵感
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
美感肯定是从性感这一领域延伸出来的
这一点在克里姆特的画中
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在他的作品中
表现着对生命、死亡的无奈
以及对繁衍、情爱的冲动与感伤
揭示着人类隐秘而强大的内心
对性与死亡
人类与生俱来地为其吸引
又因为道德禁忌而产生困惑
克里姆特勇于探索这样的禁忌花园
在当时保守当道的维也纳
难免被舆论唾弃、中伤
人们害怕他们自己
害怕难以启齿的内心恼羞成怒
这是个多么迷人的话题
维也纳分离派另一位杰出代表
——埃贡·席勒给了这种矛盾
最好的艺术诠释
他在维也纳时
曾是克里姆特的爱徒
他们的年龄相差近30岁成了忘年交
席勒从十多岁起
就视克里姆特为自己的偶像
从他的老师那里
席勒体会到了“线条”
存在于绘画中的重要性
线,成了席勒作品中的灵魂
在他的绘画中
看不到文艺复兴之后准确的素描关系
也见不到什么和谐的色彩与匀称的造型
取而代之的是夸张、变形的轮廓线
他笔下的人物神情乖张
表现着画家甚至我们每个人
内心中抹不去的不安与矛盾
席勒要人们直面内心的痛苦与不满
进而享受突破禁忌的快感
却毫无悬念的被主流社会排挤
甚至曾因“淫荡”、“诱惑”等罪名
锒铛入狱
分离派在当时的维也纳
就像印象派在巴黎的处境
他们的作品不被当时的权威机构
——艺术协会画廊所接纳
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
当然你也可以说
分离派的艺术家们
不屑与那些保守的学院派为伍
只是不可否认的是“分离”必然付出的代价
个中滋味唯有亲历者自知
艺术上的改革
其激荡与悲情
绝不亚于任何宏大的历史浪潮
而位于维也纳的分离派艺术馆
成了最好的见证者
这是一座奇特的建筑
墙体上铭刻着当年的座右铭:
对于时代,它是艺术
对于艺术,它是自由
1898年
分离派领袖奥托·瓦格纳的学生
约瑟夫·马丽亚·奥博里希
设计建造了这座
具有“新艺术”风格的画廊
枝蔓缠绕的圆形屋顶镀着金
让人难免想到克里姆特的“黄金时代”
在这里可以看到
克里姆特著名的《贝多芬饰带》
堪称是对贝多芬“第9交响曲”
最精辟绝妙的诠释
反叛就像弹簧
压力越大
反弹就会愈加凶猛
这座清丽的白色建筑
承载着维也纳分离派的反叛精神
那份不经意的举重若轻
成了艺术家对束缚
最柔情的反击
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看不惯
或许就是时代前进的脚步声吧
说是前进,终归仍是平移
难论高低
压迫者自有压迫者该有的恐慌
反叛者也有反叛者的强颜欢笑
一切都将大浪淘沙
该留下的
终归是要留下来的
那么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
施特劳斯、勃拉姆斯
李斯特、维瓦尔第……
不不不,停!
古典音乐不是维也纳的全部
![]() |
维也纳总给人一种感觉:
像个老绅士一样
被称呼着“音乐之都”邀请世人落座
平心静气地拥抱古典
潺潺多瑙河流经此处也要沾染些贵族气
变得缓和、保守
还有些过分正直的忧郁气质
![]() |
然而
真的是这样吗?
![]() |
维也纳不仅有莫扎特和施特劳斯
还走出了弗洛伊德和维特根斯坦
这里不仅充斥着
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的古典艺术
还存在着放荡不羁的克里姆特和埃贡·席勒
冲动在强大的道德压抑下
总会迎来爆发
这座讲求韵律与克制的城市
宿命般地迎来了思想的反叛
![]() |
这种反叛
就从克里姆特
和他的维也纳分离派说起
![]() |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种曲折线条为特色的装饰艺术
风靡儿这个欧洲
在绘画、建筑、工艺设计
招贴画、插图等艺术领域大放异彩
1897年,维也纳分离派诞生
那个总爱穿着一袭长袍的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成了第一届主席
![]() |
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
形成了“维也纳分离派”的精神内核
尼采将艺术家的目光从自然拉向内心
让艺术家的主观感受
从后台走出粉墨登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令艺术家更加直率地
面对内心的本能和欲望
而他的“泛性论”
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新的灵感
![]() |
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
美感肯定是从性感这一领域延伸出来的
这一点在克里姆特的画中
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 |
在他的作品中
表现着对生命、死亡的无奈
以及对繁衍、情爱的冲动与感伤
揭示着人类隐秘而强大的内心
对性与死亡
人类与生俱来地为其吸引
又因为道德禁忌而产生困惑
克里姆特勇于探索这样的禁忌花园
在当时保守当道的维也纳
难免被舆论唾弃、中伤
![]() |
人们害怕他们自己
害怕难以启齿的内心恼羞成怒
这是个多么迷人的话题
维也纳分离派另一位杰出代表
——埃贡·席勒给了这种矛盾
最好的艺术诠释
![]() |
他在维也纳时
曾是克里姆特的爱徒
他们的年龄相差近30岁成了忘年交
席勒从十多岁起
就视克里姆特为自己的偶像
从他的老师那里
席勒体会到了“线条”
存在于绘画中的重要性
线,成了席勒作品中的灵魂
![]() |
在他的绘画中
看不到文艺复兴之后准确的素描关系
也见不到什么和谐的色彩与匀称的造型
取而代之的是夸张、变形的轮廓线
![]() |
他笔下的人物神情乖张
表现着画家甚至我们每个人
内心中抹不去的不安与矛盾
席勒要人们直面内心的痛苦与不满
进而享受突破禁忌的快感
却毫无悬念的被主流社会排挤
甚至曾因“淫荡”、“诱惑”等罪名
锒铛入狱
![]() |
![]() |
分离派在当时的维也纳
就像印象派在巴黎的处境
他们的作品不被当时的权威机构
——艺术协会画廊所接纳
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
当然你也可以说
分离派的艺术家们
不屑与那些保守的学院派为伍
只是不可否认的是“分离”必然付出的代价
个中滋味唯有亲历者自知
![]() |
艺术上的改革
其激荡与悲情
绝不亚于任何宏大的历史浪潮
而位于维也纳的分离派艺术馆
成了最好的见证者
这是一座奇特的建筑
墙体上铭刻着当年的座右铭:
对于时代,它是艺术
对于艺术,它是自由
![]() |
![]() |
1898年
分离派领袖奥托·瓦格纳的学生
约瑟夫·马丽亚·奥博里希
设计建造了这座
具有“新艺术”风格的画廊
枝蔓缠绕的圆形屋顶镀着金
让人难免想到克里姆特的“黄金时代”
在这里可以看到
克里姆特著名的《贝多芬饰带》
堪称是对贝多芬“第9交响曲”
最精辟绝妙的诠释
![]() |
![]() |
反叛就像弹簧
压力越大
反弹就会愈加凶猛
这座清丽的白色建筑
承载着维也纳分离派的反叛精神
那份不经意的举重若轻
成了艺术家对束缚
最柔情的反击
![]() |
![]() |
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看不惯
或许就是时代前进的脚步声吧
说是前进,终归仍是平移
难论高低
压迫者自有压迫者该有的恐慌
反叛者也有反叛者的强颜欢笑
一切都将大浪淘沙
该留下的
终归是要留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