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声书店,大连,家与回国的胡思乱想
想要
我有喜欢的村想去支教,有喜欢的地想要去种,有喜欢的木匠活想学,有喜欢的中文书想捧着读。关于「家」,这样的「喜欢」我还可以说出很多,如果把「家」的界定范围进一步缩小到「大连」,那么我喜欢的事情里一定有一样,那就是去回声书店。
大连
我说不清我是哪里人。我在大连出生,但家里没有一个是大连本地人。从小,爸爸妈妈就不许我说大连话,因为觉得大连话又脏又土且不好听。喜欢看《大宅门》的那几年,我甚至是一口通州京腔儿——很多情感,普通话实在是没办法表达。大连曾一度被日本殖民,海蛎子味的方言中至今还有一些日语词汇的残留。衬衫叫晚霞呃,下水道盖叫马葫芦盖,厕所叫便所, 拖鞋叫旮旯板儿,味精叫味素,煤气叫瓦斯,麻糬,年糕叫moji,糖葫芦叫篱高(日文苹果),乌贼叫八蛸 。我,一个大连出生的人,现在要通过学习维基百科词条来了解大连话发音方法与特点,这件事儿本身也有些趣味在。
中国
「中国」是一个概念,而定义一个概念需要有一个边界。这就要求我们去尝试探索这些边界,去讨论哪些是中国式的,而哪些不是。这也是为什么往往海外华人会对国家的概念有一些更多的认知。来都柏林生活也有些日子了,机缘巧合,我也偶然认识了几个小学初中时候就跟父母来到这边的朋友。不多的聊天中,我甚至发现他比我还要「爱国」,这与我对他们会更多拥抱西方世界价值观的假设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如果不是听他亲口讲述,我可能很难去理解一个十几岁的中国孩子,其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怎么会受到他对西藏问题看法的影响。
漂
我们为什么需要身份认同?谁能代表中国人?谁又能代表大连人?毕福剑?陈寒柏?孙楠?我?如果我不能,还有谁?谁又需要被我来代表呢?——会问这样的问题,就是「漂」的一个典型特征了。
漂着不舒服,没有安全感,我知道,可你看地球不也是漂着呢么,太阳不也是漂着呢么,你我哪里又有可能找得到、抓得住一个宇宙中万古恒定不变的点呢?「漂」本来就是我们的生活状态。万里无云了,要学会正反两面认真晒太阳,海上起风了,就做一个冲浪板。索性是漂,何不「漂」个漂亮,「漂」个洒落しゃれ。
回声
从本科时候开始,每次回大连的时候,我一定都会去回声书店,每次不捧上一摞便感觉没有回家一样。我甚至会在网上看好了想要买的书,然后跑到回声书店里去找,每发现一本,都异常兴奋,这种感觉就好像是听到了回声——回声最响的,无疑是在买到《芥川龙之介全集》的时候了。当然更让人开心的是不期而遇的「弦外之音」。试读了几段就买走的阿乙,路内,曹寇,包括第一本马尔克斯,博尔赫斯,这些都是只有在回声书店,那个下午,那个海浪的声音中和那个灯光昏黄的书架下我才有可能读下去的作者。隐约记得,我还有几个没来得及仔细的专栏:绘画摄影,共和国史,还有繁体和外文书籍。我想给自己留下更多发现的可能,这也是至今没有买王小波全集的原因。
十五库的海景,精心的书籍挑选,得当的布置,白天是书店、晚上是酒吧的经营策略,与「罔闻」乐队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出版的内刊,黑胶CD与笔记本,观影与访谈。我原本以为这些足以让回声获得商业上的成功,成为大连文化的中心,我甚至在看到回声招聘店员的时候,仔细想过自己回去坐在那儿,忙来收银结账,闲来看人看书看海傻笑的画面。这种幻想在回声图书馆出现的时候达到了峰值,又在两个月前回声宣布关门的时候,瞬间破灭。
我所有的不理解,在逛了两圈知乎以后似乎有了一个模糊的回答:大连,还不配有回声。
当有人会以「藏书不全」,「卖酒水目的不纯」,「真正爱书的人都在新华书店」这样的回答获得他人赞同的时候,大连就还不配有回声;当有人觉得书不该卖原价,选书品类不该不接地气,不能没有畅销书的时候,大连就还不配有回声;当有图书漂流架日益凋敝,所剩也无非各类教辅书籍的时候,大连就还不配有回声。
家
回声当然不是完美的,甚至在我眼里看来,回声书店已经向着商业化做了极大妥协,可它最终还是死在了所谓的「高冷」与「不妥协」上。
看不懂的书与字,静下来再读就好了,名词不认识就去查,概念不理解就去问。音乐,绘画,电影,戏剧,都是一个道理。「文艺不能当饭吃」,没错,但这正是我们的耻辱——连如何欣赏都不懂得,吃饭又是为了什么呢?
回声是一位海归大连人创办的,我不认识他/她,但从其选书、荐书风格中,他/她早已似是我的朋友。去回声买书,是我回家的一部分。我甚至有时觉得「从回声书店买书」是我爱家,爱大连,甚至是爱国的一种表达。「爱」有很多种表达方式,金钱支持可能是;有理有据,恨铁不成钢的「骂」也可能是。电视看多了,我们都习惯于一种宏大叙事,一种伟大光明正确的说话方法,习惯在那种叙事中寻找归属与安慰。可时至今日,大连的足球呢?万人空巷的服装节游行呢?星海广场上的华表呢?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你我作为一个个看客,又如何能有代入感,如何能当家做主呢?如果楼不是因我而起,也不是因我而塌,这座城市的兴衰又与我有什么关系?又如何能让我对其心生爱意呢?
身份认同与归属感,最终一定是靠一个地方,一小撮无畏、可爱又有趣的「人」来完成的。有了「人」,「家」才能被称之为家,看不到「人」的房子,便只能是个索然无味的空盒子。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都有相似的道理。当我听到我最尊重的人说着最土的大连话,我就愿意去努力把我的大连话说得更溜,更土。说到底,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对Woody Allen, Bill Hicks, Alan Watts, Don Mclean感兴趣,我就会愿意去学英文;对Cowboy Bepop感兴趣,我就会愿意去学日文;对「哲学有偈倾」感兴趣,我就会愿意去学粤语。而大连,会让我感兴趣的是什么呢?是谁呢?可惜「罔闻」只是一支少词的后摇乐队,《大连站》也只能是一段颇具刻奇色彩的记忆了。
Dun Laoghaire
Dun Laoghaire是都柏林南部不到四万人的小镇。我曾遇到一个爱尔兰小哥,他总会特别声明自己是那个镇的人,而不是都柏林人。这种认同感,并非来自于乔伊斯和贝克特的笔,而是源于这小镇居民对于不断重新定义Dun Laoghaire的渴望。步行十分钟可以横穿的小镇有自己的尤克里里节,读书节,动画电影节与帆船节,有自己当地的艺术家作品展。四万人的Dun Laogharie-Rathdown郡居然「胆敢」申请跟成都结成姐妹城市——这种文化自信,让我不得不感到汗颜。
水位
回声在某种程度上测试了大连人认知的水位。人们愿意为怎样的标签买账,间接决定了人们可以拥有怎样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也不妨荡开一笔问问今天的我们,会不会为「民主」与「自由」买账,会不会搏上时间金钱,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对不起,你口口声声说羡慕的那种文化,那种环境,你还不配拥有。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博尔赫斯笔下的纳粹军官就是用一张「念念不忘」的匈牙利地图杀害了一个诗人囚犯,因为他知道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地狱的萌芽。
我与回声结缘也是巧合——妈妈刚好在十五库帮忙打理一家店铺,所以回声书店也刚好成为了我心中大连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还没去过就没有了的回声图书馆没有了,还好据说回声放映厅还在。
世界在变化,每分每秒,我们也都经历着生死。回声的种子已经播下,他日观念的水位上涨,沙漠自会化为绿洲。
只是莫忘了,水位从来不会自己上涨。
水能载舟。
Be Water, My Friend.
多年来我弄懂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地狱的萌芽;一张脸、一句话、一个罗盘、一幅香烟广告,如果不能忘掉,就可能使人发狂。假如一个人念念不忘匈牙利地图的话,他岂不就成了疯子?我决定把那个原则应用于我们机构的纪律管理,终于……1942年年底,耶路撒冷失去了理智;1943年3月五日,他自杀身亡。——《德意志安魂曲》
我有喜欢的村想去支教,有喜欢的地想要去种,有喜欢的木匠活想学,有喜欢的中文书想捧着读。关于「家」,这样的「喜欢」我还可以说出很多,如果把「家」的界定范围进一步缩小到「大连」,那么我喜欢的事情里一定有一样,那就是去回声书店。
大连
我说不清我是哪里人。我在大连出生,但家里没有一个是大连本地人。从小,爸爸妈妈就不许我说大连话,因为觉得大连话又脏又土且不好听。喜欢看《大宅门》的那几年,我甚至是一口通州京腔儿——很多情感,普通话实在是没办法表达。大连曾一度被日本殖民,海蛎子味的方言中至今还有一些日语词汇的残留。衬衫叫晚霞呃,下水道盖叫马葫芦盖,厕所叫便所, 拖鞋叫旮旯板儿,味精叫味素,煤气叫瓦斯,麻糬,年糕叫moji,糖葫芦叫篱高(日文苹果),乌贼叫八蛸 。我,一个大连出生的人,现在要通过学习维基百科词条来了解大连话发音方法与特点,这件事儿本身也有些趣味在。
中国
「中国」是一个概念,而定义一个概念需要有一个边界。这就要求我们去尝试探索这些边界,去讨论哪些是中国式的,而哪些不是。这也是为什么往往海外华人会对国家的概念有一些更多的认知。来都柏林生活也有些日子了,机缘巧合,我也偶然认识了几个小学初中时候就跟父母来到这边的朋友。不多的聊天中,我甚至发现他比我还要「爱国」,这与我对他们会更多拥抱西方世界价值观的假设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如果不是听他亲口讲述,我可能很难去理解一个十几岁的中国孩子,其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怎么会受到他对西藏问题看法的影响。
漂
我们为什么需要身份认同?谁能代表中国人?谁又能代表大连人?毕福剑?陈寒柏?孙楠?我?如果我不能,还有谁?谁又需要被我来代表呢?——会问这样的问题,就是「漂」的一个典型特征了。
漂着不舒服,没有安全感,我知道,可你看地球不也是漂着呢么,太阳不也是漂着呢么,你我哪里又有可能找得到、抓得住一个宇宙中万古恒定不变的点呢?「漂」本来就是我们的生活状态。万里无云了,要学会正反两面认真晒太阳,海上起风了,就做一个冲浪板。索性是漂,何不「漂」个漂亮,「漂」个洒落しゃれ。
回声
从本科时候开始,每次回大连的时候,我一定都会去回声书店,每次不捧上一摞便感觉没有回家一样。我甚至会在网上看好了想要买的书,然后跑到回声书店里去找,每发现一本,都异常兴奋,这种感觉就好像是听到了回声——回声最响的,无疑是在买到《芥川龙之介全集》的时候了。当然更让人开心的是不期而遇的「弦外之音」。试读了几段就买走的阿乙,路内,曹寇,包括第一本马尔克斯,博尔赫斯,这些都是只有在回声书店,那个下午,那个海浪的声音中和那个灯光昏黄的书架下我才有可能读下去的作者。隐约记得,我还有几个没来得及仔细的专栏:绘画摄影,共和国史,还有繁体和外文书籍。我想给自己留下更多发现的可能,这也是至今没有买王小波全集的原因。
十五库的海景,精心的书籍挑选,得当的布置,白天是书店、晚上是酒吧的经营策略,与「罔闻」乐队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出版的内刊,黑胶CD与笔记本,观影与访谈。我原本以为这些足以让回声获得商业上的成功,成为大连文化的中心,我甚至在看到回声招聘店员的时候,仔细想过自己回去坐在那儿,忙来收银结账,闲来看人看书看海傻笑的画面。这种幻想在回声图书馆出现的时候达到了峰值,又在两个月前回声宣布关门的时候,瞬间破灭。
我所有的不理解,在逛了两圈知乎以后似乎有了一个模糊的回答:大连,还不配有回声。
当有人会以「藏书不全」,「卖酒水目的不纯」,「真正爱书的人都在新华书店」这样的回答获得他人赞同的时候,大连就还不配有回声;当有人觉得书不该卖原价,选书品类不该不接地气,不能没有畅销书的时候,大连就还不配有回声;当有图书漂流架日益凋敝,所剩也无非各类教辅书籍的时候,大连就还不配有回声。
家
回声当然不是完美的,甚至在我眼里看来,回声书店已经向着商业化做了极大妥协,可它最终还是死在了所谓的「高冷」与「不妥协」上。
看不懂的书与字,静下来再读就好了,名词不认识就去查,概念不理解就去问。音乐,绘画,电影,戏剧,都是一个道理。「文艺不能当饭吃」,没错,但这正是我们的耻辱——连如何欣赏都不懂得,吃饭又是为了什么呢?
回声是一位海归大连人创办的,我不认识他/她,但从其选书、荐书风格中,他/她早已似是我的朋友。去回声买书,是我回家的一部分。我甚至有时觉得「从回声书店买书」是我爱家,爱大连,甚至是爱国的一种表达。「爱」有很多种表达方式,金钱支持可能是;有理有据,恨铁不成钢的「骂」也可能是。电视看多了,我们都习惯于一种宏大叙事,一种伟大光明正确的说话方法,习惯在那种叙事中寻找归属与安慰。可时至今日,大连的足球呢?万人空巷的服装节游行呢?星海广场上的华表呢?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你我作为一个个看客,又如何能有代入感,如何能当家做主呢?如果楼不是因我而起,也不是因我而塌,这座城市的兴衰又与我有什么关系?又如何能让我对其心生爱意呢?
身份认同与归属感,最终一定是靠一个地方,一小撮无畏、可爱又有趣的「人」来完成的。有了「人」,「家」才能被称之为家,看不到「人」的房子,便只能是个索然无味的空盒子。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都有相似的道理。当我听到我最尊重的人说着最土的大连话,我就愿意去努力把我的大连话说得更溜,更土。说到底,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对Woody Allen, Bill Hicks, Alan Watts, Don Mclean感兴趣,我就会愿意去学英文;对Cowboy Bepop感兴趣,我就会愿意去学日文;对「哲学有偈倾」感兴趣,我就会愿意去学粤语。而大连,会让我感兴趣的是什么呢?是谁呢?可惜「罔闻」只是一支少词的后摇乐队,《大连站》也只能是一段颇具刻奇色彩的记忆了。
Dun Laoghaire
Dun Laoghaire是都柏林南部不到四万人的小镇。我曾遇到一个爱尔兰小哥,他总会特别声明自己是那个镇的人,而不是都柏林人。这种认同感,并非来自于乔伊斯和贝克特的笔,而是源于这小镇居民对于不断重新定义Dun Laoghaire的渴望。步行十分钟可以横穿的小镇有自己的尤克里里节,读书节,动画电影节与帆船节,有自己当地的艺术家作品展。四万人的Dun Laogharie-Rathdown郡居然「胆敢」申请跟成都结成姐妹城市——这种文化自信,让我不得不感到汗颜。
水位
回声在某种程度上测试了大连人认知的水位。人们愿意为怎样的标签买账,间接决定了人们可以拥有怎样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也不妨荡开一笔问问今天的我们,会不会为「民主」与「自由」买账,会不会搏上时间金钱,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对不起,你口口声声说羡慕的那种文化,那种环境,你还不配拥有。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博尔赫斯笔下的纳粹军官就是用一张「念念不忘」的匈牙利地图杀害了一个诗人囚犯,因为他知道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地狱的萌芽。
我与回声结缘也是巧合——妈妈刚好在十五库帮忙打理一家店铺,所以回声书店也刚好成为了我心中大连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还没去过就没有了的回声图书馆没有了,还好据说回声放映厅还在。
世界在变化,每分每秒,我们也都经历着生死。回声的种子已经播下,他日观念的水位上涨,沙漠自会化为绿洲。
只是莫忘了,水位从来不会自己上涨。
水能载舟。
Be Water, My Friend.
多年来我弄懂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地狱的萌芽;一张脸、一句话、一个罗盘、一幅香烟广告,如果不能忘掉,就可能使人发狂。假如一个人念念不忘匈牙利地图的话,他岂不就成了疯子?我决定把那个原则应用于我们机构的纪律管理,终于……1942年年底,耶路撒冷失去了理智;1943年3月五日,他自杀身亡。——《德意志安魂曲》
王二又在乱扫弦
(Dublin (Baile Átha Cliath), Ireland)
祝君终可死得其所 Death's stamp gives value to the coin of life; mak...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