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摇,星星和月亮
2017.2.9
后摇往往有一种宏大的力量调动并控制着听者的情绪。
以瑞典后摇单人团Light&Motion的音乐,他们的音乐能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用中国古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可以概括。
之前推送了也提到过这首曲子,喜欢一句评论:
“I lost the summer;I gain the autumn”。
今天恰好在写关于后摇音乐的课程论文,便拿来做了一天的BGM。后摇与摇滚的关系,如同艺术中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如果摇滚是有观点,有态度,有情绪,那么后摇就是没有观点,没有态度,没有情绪。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清算。它将一种中心主义的自大迷恋还原为平等对话中新意义的产生,将一种过分精英主义的态度还原为普世性的大众文化。”比如日本著名后摇乐队MONO的这首《Ely’s Heartbeat》中,采样了他们挚友Jeremy的孩子Ely在子宫里时的心跳声作为乐曲的开篇,并将这首歌献给即将诞生的Ely。
后摇对于传统摇滚乐的解构,不是无规则的,相反却更加糅合了极简主义和序列主义。后摇滚以传统摇滚乐、爵士乐、室内乐为基础,辅以人生念白、自然声响,不断突破、不断创新,通过氛围的营造探寻理解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后摇音乐不仅具有怀疑、否定和质疑的内涵,也还具备循环的、构建性的宏大力量。
例如著名后摇音乐人前田勝彦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后免费发售的作品《Birthday Resistance Parade》,改编自其《Birthday Resistance》。如果说原版宛如林中仙境,震后发售的这一版则更为严肃很多。开头增加了电音,原曲中缭绕的女音和本为主乐器的萨克斯都取消了,电吉他变重,鼓点变轻,第二、第三段似乎将每一种乐器杂糅在一起,最后一段又合为一体。乐评人们认为这首改变后的曲子传达了在大地震后,人们对于逝者的悼念、对于灾难的无畏抵抗、对于未来的坚定期待。

后摇音乐发展的过程刚好是整个世界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的不信任感不断扩张。正如福柯所言,有权力的地方就有抵抗。但是即便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音乐始终是感性且主观的,我们与其把后摇音乐作为一种音乐类型,倒不如把它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
以意大利的后摇乐队French Teen Idol的作品《(un)told Prejudices》为例。优雅的钢琴,简单且稳定的鼓点,中间配以美国电影《第25小时》的主人公站在镜子前的那段关于Fuck的经典台词,整首音乐平静又愤怒。无论是否看过电影的人,通过这首后摇音乐,恐怕都会对这种现代人面对不断发生变化的生活时,变得茫然不知所措的场景感同身受吧。
如今是web2.0时代,这个时代的时代特征恰恰符合了后现代语境中的种种特点。主体消失,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覆,崇尚多元、差异和不确定性。后摇没有态度,没有观点,没有情绪,但不管如何,这么多年来,后摇始终只是提供了一个氛围,而不是提供了一种情绪。在这个氛围中,我们得以诚恳地面对自我的真实感受。
国内独立音乐人马頔在后摇《Birthday Resistance Parade》后的评论从某种角度概括了后现代语境中,后摇音乐真正存在的意义。“做听众别当粉丝,听歌也不必对人爱屋及乌或深恶痛绝,深究什么意义,到最后毫无意义,过度解读反倒成了曲解,一首歌对人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听觉上的愉悦,如果能听自己的歌不盲目跟从,这就足矣了。”而至于,究竟什么是后摇,我想只有每一个听者自己才能定义。
最后呢,想分享三首后摇音乐,也是为什么会起这样一个标题的原因。
我们每天都行色匆匆,可是某一晚,当我们抬起头看见月亮,看见星星,你有没有感受到自己的心跳声因为那一瞬间的想念而停止跳动,在月亮和我们之间这一段长长的时空隧道里,我们的心的轨迹是被某一颗星星影响着的。
1 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后摇+肯尼迪登月计划演说)
2TaijinKyofusho (后摇+哥伦比亚航天飞机返回地球解体前休斯顿指挥中心最后与航天飞机联络的声音片段)
3ALovelyWedding(后摇+里根关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演讲)
最后的最后,分享一首高晓松念过的诗吧。
你是那颗星星,我是你旁边的这颗心
我的整个轨迹是被你影响的
即使有一天这颗星星熄灭了
它变成了暗物质,它变成了看不见的东西
它依然在影响着我的轨迹
你的出现永远改变着,我的星轨
无论你在哪里
不要为我悲伤,我只是先走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