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阪神沿线一带形成了日本酒产业带?
这是这学期上空间经济学时候我老师给我们讲的一个例子,记下来分享给大家。
日本酒和中国的白酒很像,只是度数较低,而酿造手法原材料等等近乎一样。在日本,日本酒的制造商多得不胜枚举,然而论江户时代以来,日本酒最为兴旺发达的地区则非阪神沿线一带莫属。具体说来,是从兵库县的西宫市向西一直到神户市滩区一带。时至今日,若是乘坐阪神电车途径这一带,仍有无数造酒企业不时印入眼帘。而作为我等神大学子每天上学必经的JR车站六甲道站,旧时是为专门运酒而修的驿道。
江户时代,在江户(即今日的东京)的武士大名月领俸禄,然而并无战事,钱大多用于街头寻欢作乐,酒便成为其中一项销量巨大的消费品。然而彼时和今日一样,江户地区并无发达的造酒业(因为居民大多为武士),酒大多靠从外运输。而在这其中最大的供应商,则正是阪神一带的造酒商们。
论造酒,原料大米和水,在日本处处可得,而日本酒的制造商也确实散落全国各地,离东京很近的群马千叶均能产酒,为何销量最大的却是远在关西的神户一带的酒厂?
首先,要从神户的独特地理位置说起,神户市背靠六甲山,面临大阪湾。与大阪不同,它因为山高坡急,海拔落差极大,拥有众多湍急溪流汇入大阪湾,且港口条件极佳(水深流静)。顺带一提,从大阪的旧称大坂可以看出,大阪处于多条河流冲击形成的平原缓坡地带,港口条件并不是很好。因为拥有湍急溪流,旧时农家沿着溪流搭建了很多水车,借助水力榨菜籽油。与谢無村有一首著名俳句,即是站在摩耶山掬星台上俯瞰滩区一带时候吟下:“菜の花や、月は東に、日は西に。”(油菜花啊,月亮升起在东头,落日在西头)原谅本人拙劣的翻译咱接着往下说。在那个时代节省人力的方法大多还停留在依靠自然动力,是故滩区一带田地都种的是油菜,依靠水车榨油效率比起人力自然是高出许多。
然而水车并不仅仅被用来榨油,也同时用来碾碎米酿酒。秋收之后进入农闲季节,新收的水稻从兵库县西部的播州(就是今天的姬路一带)运来,酿酒的杜氏趁农闲从兵库中部的丹波出门到神户打工,而唤做六甲おろし的落山风,也开始吹拂着神户,这一切,都为酿出清冽美味的清酒做好了准备。
故事说到这里,我们的问题依然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刚才说到的种种自然条件的优势,只能说明神户酿的日本酒品质极佳,但是要说起这酒怎么样就占去了江户地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就必须来说说运输这件事了。
江户时代,从关西去往关东的货船,多为垣廻船,即货物不分种类,全部装箱之后运往消费地江户,原本酒也是和其他商品诸如蔬菜味增等等一起运输,可是一种新型船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对于液体来说并不经济的运输方式。在现在的西宫市,一种名为樽廻船的专门用于运输清酒的船被发明了出来,船舱被设计成了专门载酒的形式,清酒顺着管道灌满船舱之后再运到江户的港口,这样的船的出现改变了关西的清酒的运输量。而大量被运输到江户的神户清酒也凭借自己的好品质成功占领了市场。
故事讲到这已经差不多勾勒出一副完整图画了,有优质的生产地,有雄厚购买力的消费地,有运输的条件,让依靠着自然条件形成的阪神沿线一带的造酒业集聚不断壮大,演变成今天仍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副风景。我们常常在讨论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时候,喜爱分析其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是容易忽略了的市场潜力,才是这一份产业蓬勃发展生生不息的源泉。
-
newurbanis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2-14 20:05:29
-
Ellio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9-05 21:49:27
-
瑞鶴 转发了这篇日记
说到神户,不知道当年神户的造船厂还在不在了,作为船的瑞鹤被造出来的地方,不知道还会不会像吴港的第四船渠一样被保护起来,然后有个纪念碑写着航空母舰瑞鹤诞生之地?
2017-09-02 19: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