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可以脱离生活,但它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
前段时间被《北京,有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刷屏了,也许看过的人都在拷问自己的生活状态如文章所述,反问自己过得幸福不幸福,自己的工作是否带给自己快乐以及满足感,精神是否自由。当然我也看了,第一个感觉就是作者肯定会招来北京土著的谩骂,文章的主观色彩很浓且有些极端,之所以阅读量这么大,是因为一如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外来人口占据主要人群,在一些客观问题上会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作者把所有的年轻人现状问题撕碎捣碎了,鲜血淋漓的摆在大家眼前,很多人或多或少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一些影子:哦,是的,我也是文章中的那类人。是,这是很多年轻人生活的一些表象。可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不抗拒任何人,也不会阻止任何人的成长,正所谓“You can,you up;No can ,no BB”。同样的岗位,你不做自然有人做,就像榴莲,你不喜欢自然有人喜欢,主要还是自己的心态吧。 我跟很多人一样,就是普普通通受系统教育然后找工作,我是学金融学出身的,误打误撞在一个建筑公司做了会计审计,并且一做就是四年。刚开始做一两年的时候就想辞职,觉得太单调了,我属于思维有点跳跃,性格偏外向的,财务总监估计看到了这点,后来我就被调到项目上了,也挺开心,接触的账目跟在公司有些不同了,工资也比在集团高。可是做了一年左右发现自己还是打心底里不喜欢这份工作,觉得自己就像一个空壳子,一个工作机器,没有精神追求,精神贫瘠如沙漠但是为了钱还是得先工作着,因为我还没有能力选择自己想做哪份工作的自由,还没有说“不”的能力。但这份工作带给我最好的一点就是,空闲时间充足,朝九晚五/双休/国家法定节假日都有,没事的时候,我就做我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喜欢看张曼玉的电影和黄子华的栋笃笑而学了粤语;把毕业之后丢掉的英语捡了起来,想着说不定哪天能用到;因为喜欢图片学了摄影,当然技术还在修炼;我喜欢爬山,经常一个人爬山;喜欢看书,从大学看了周国平的《人与永恒》之后,看书偏向哲学散文类了,因为会让我思考,越发承认那个更为拙劣的自己。直至辞职之后的那段时间,才明白原来这些看似跟工作无关的东西才是支撑我的源泉,保持我对生活兴奋的一个点。 直至今年二月底,一个是工作变动,看着财务部一位在出纳岗位做了八年的姑娘,在我们这个国企体制般的公司里女生晋升几乎不可能,我仿佛看到了一二十年后的自己;一个是家里出现了好多问题,许多东西正好都堆在了这个念头,于是我递交了辞职报告。空了一段时间,回了趟家,便开始了一段旅行。我想写这篇文章的缘由就是跟在旅行中碰到的那些人/他们的那些工作有关: 小美,93年,自由职业<摄影/记者/写作/旅行>,碰到她是在苏州的一家青旅里,她是学新闻出身,曾做过援藏记者,写写稿子发表。她的工作内容不固定,但是她的生活却很规律,对她印象最深是因为早上五点不到,她已经打开床头灯开始看书了,在其他人醒之前她已经看了几个钟头的书了,试想一年她得比别人多出多少看书的时间,深切体会到原来有些人的“凌晨四点”不是纸上谈兵。她说自由职业需要很强的自律性,时间自由,但是自己要规划好,当然她很喜欢这种生活状态,自由。 “色达通”,当然是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因为他对色达的一切几乎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怎么克服高反/住哪/怎么看风景/线路等等,93年,安徽人,毕业后没按部就班地找工作,自己一个人跑到藏区玩,便爱得一发不可收拾了,曾经在五名佛学院磕等身长头,花了19个小时从门口磕到学院里的坛城,得到了我们垂涎三尺的崇拜。之前是自己卖手工皮革制品,后来买卖虫草,然后买了部车跑旅行路线,今年索性就住在了色达的一套独立小院里,被我们羡慕的不要不要的,一个字儿:潇洒。他说他也需要钱,但尽量让自己在保持心灵自由平和的情况下挣钱,正在慢慢磨合自己的生活状态。 阿玲,珠宝设计师,服装设计出身的,惜字如金且静如处子的美女,大四那年退学自主创业,创立了自己的首饰品牌,自产自销,曾经在北京生活了七年,离开的时候很决然,她说她想做一个生活家,但是北京给不了她想要的生活,于是毅然决然离开。如今在靠海的地方有自己的一个小院落,平时自己在家做设计,收入颇丰,能满足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和随时出走的底气,完美~ “那曲”,是我们去阿里团队里的一员,90年,祖籍湖南,部队出身,在那曲做公务员,工资很高,此番碰到是他带女朋友出来旅行,据说俩人快结婚了。阿里一路上他跟我们聊了很多藏区这边的事情,怎么跟藏族人民相处的,自己的打算等等。曾经以为内地人在西藏工作是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因为距离太远了。“那曲”说在哪工作时间长了都一样,关键在自己怎么选择,他说工作中也碰到很多难以开展的事情,但觉得自己做得事情有意义,他的真挚和真诚打动了我。 成哥,朝鲜族东北人,四十来岁,眼角的皱纹遮不住这个男人的魅力,在拉萨做旅游二十多年了。他说年轻的时候因为会说韩语被请到西藏做导游,后来旅游业乱像丛生,带旅客进购物店等等让他做得有些违心,后来自己单干专做阿里旅游线路,不强制旅客购物,只规划旅客行程的住宿交通线路问题,做法很爷们儿,光明正大的挣自己该挣的钱。他的妻女都还在东北,自己有空的时候就回去,但是女儿的生日几乎都错过,因为那个时候正好是旅游旺季,很无奈~他的事业都在拉萨,只能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他闲的时候就练练书法,抄写心经,拨弄吉他,约三两好友喝喝小酒廖作消遣~ 阿杰,是我来北京之后认识的一个室友,88年女,硕士毕业,在全国前三的一个互联网公司北京总部上班,做互联网产品,高收入,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晚上十点以前几乎没回过家,即使晚上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都在听企业培训课程,周末的时间都是在约别人谈论工作内容。高负荷的工作让她的身体出现了亚健康状态,身体抵抗力差,脸色蜡黄,近期听说通过内推,她工作又要有调动了。她说想过离职了,工作做个一两年都差不多,都那样,她说不会留在北京,迟早会离开的。 众生百态,总有一个会是我们的影子,可以为自己追求而活,也可以为工作舍弃一些东西,谁都想有一份既喜欢又挣钱的工作,最好是工作跟生活能溶为一体,严丝合缝。可我们大部分都是普通打工仔中的一员,是社会这个大工厂里的一个小部件,我也经常问自己什么样的工作算是有意义的,怎样让自己有达到心理平衡?真有一份工作能让我们保持持久动力做下去而不厌倦的吗?想来想去只能改变自己看待生活的方式,你想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因为好多工作驾轻就熟了之后,你的满足感都差不多。工作之外,你想要什么,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没有了工作,生活也会枯燥乏味,关键是我们怎么拿工作得到的东西去填补生活的空白,去让自己更好的享受生活。月薪几千有几千的过法,月薪几万有几万的过法,如果你的工资满足不了你的欲望,说明你还没有扛起你生活的能力,还需努力。有的时候享受生活跟工资水平并不是成正比的,就像吃水果,有的人喜欢切整整齐齐再吃,有的人直接拿着啃,生活情趣不一样;有的人喜欢拿物质填充自己,即使是成千上万的一个物件,有的人喜欢看书看展览,即使是免费的,各自享受到的东西不同罢了。你喜欢哪种方式,就努力让自己向哪种方式靠近并为之努力,不管以什么方式,自己内心丰盈即可。北上广的高房价高生活成本是逼的一部分人离开,可是总会有人络绎不绝地进来,想在这生活并得到更大的成长。不管结局怎样,正是因为以前的经历才成就了如今的你,没有什么假生活,关键你自己怎么选择,你想学到什么,你想在哪生活。 工作可以脱离生活而存在,但始终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一个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