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别【CITY之重庆】
作别【CITY之重庆】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塞缪尔•厄尔曼
我想一个人会爱上他/她青春待过的那个城市,并不一定是在这里经历了轰轰烈烈的爱情,也可以没有在大学里叱咤风云,也不在乎是否经历了改变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转折性的大事。你只是在这里平安无恙地度过,平平淡淡地生活过,你深知青春本身就是美丽,不需要给她附加那么多的东西。而城市是这样一个空间,承载着你的青春故事。
在毕业之夏季,在离开之夏季,我想把内心深沉的爱献给重庆,献给我的大学,献给生命中安静美好的七年。
如果你喜欢山地城市,热爱民国历史,钟爱黄葛树,想体验在山、水、城、楼中穿行的过山车式轻轨,当然还有火锅和美女,我想你也会爱上重庆。这是一个故事,我想娓娓道来。
01 追根溯源 江州,巴郡,楚州,渝州,巴渝,恭州,重庆府,重庆市,直辖市。
习惯从源头开始,看事物变迁。冯骥才曾写道:“历史应该是我们经验过和创造过的生活的一种升华。它升华为一种精神,一种信念,并结晶为一种财富,和我们的血肉生机勃勃地混在一起。” 如今这座高楼林立的大城市,曾是否也“以梦为马”,一路踏歌而来?如果是,那么重庆市一首节奏感特强的歌。
于是就从二、三万年前旧石器世代晚期说起,据说那时起重庆这片土地上就留下了古人类的足迹。这些人打制石器,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川东地区相对封闭,群山环抱,植被繁茂,主要是刀耕火种、开垦畲田、种植黍稷,农业生产技术是相当落后的,我想这个时候的古人应该也只是生活在山林中的一种高级动物而已,奔走于衣食住行之际还在创造着自己的文化。旧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再逐渐过渡到锄耕农业和畜牧业时期,先民们开始进入氏族生活,聚居生活,然后出现了古老的村落,后来又发展成了集市,最后变成了城市,开始“野蛮”生长。巴文化、大溪文化、长江两岸文化成为重庆可以追溯的遥远历史(详见三峡博物馆)。
春秋战国时期,巴族进入川东地区,征服了原来的土著,江州(今重庆)一度是其都城,那期间重庆地区才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秦攻占巴蜀之后,为重庆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蜀汉成汉时期巴渝地区动荡不安,川东巴郡一代居民大量迁至荆湘,人口锐减城邑空虚,原来居住在高山地区的僚人涌出,改置僚郡,社会生产力水平及其低下。刘宋时,梁在巴郡置楚州,隋建立后实行州县二级制,因嘉陵江古称渝水,该楚州为渝州。隋唐时期,巴渝社会安定,重新开始了经济开发。直到宋代,巴渝经济发展,才真正意义上从城邑过渡到了城市。北宋崇宁元年(1102),渝州(重庆)改名为恭州,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登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升恭州为重庆府。1929年,重庆设立市制,1997年成为直辖市。
02城市记忆 第一次筑城,军事控制与推行王权统治之需要。秦惠文王时,纵横家张仪受命灭蜀伐巴,首筑江州城1平方公里左右,首次让重庆有了“城”的概念,被称为“重庆有城之父”。秦灭巴蜀,统一天下,结束了诸侯国分立的局面,视巴郡为要塞之地。将江州作为巴郡首府和川东地区军政中心,一方面以江州为镇守据点和进攻楚国的大本营,另一方面对巴人残部蛮夷君长在政治上予以优待,以达到安抚目的,最终保证巴蜀稳定并支持统一天下的大格局。其实,张仪所筑江州城市的确切位置、大小无法确知,据实际推测主要集中在今江北嘴一带。(图1)

第二次筑城,军事防御与城市发展之需要。三国蜀汉时期,李严任江州都护。江州城位于长江和嘉陵江汇合处,三面环江,易守难攻,且具水运之便。蜀汉政权偏居西南一隅,东出三峡和吴魏争霸,江州的战略地位更显重要。社会发展、人口增多给城市造成现实压力。李严大城的修筑,一方面是对城墙周围的扩展,另一方面也从战略上对城市地形空间的进一步布置和充分利用。通过这一次筑城,江州在这一时期大体具备了今天重庆核心城区下半城雏形。(图2)

第三次筑城,军事防御之需要。南宋晚期,为抗击蒙古军队入侵,彭大雅抢筑重庆城防。彭大雅筑城为南宋与蒙古军队相持对抗近 50 年提供了基础。彭大雅所筑城市规模在李严大城的基础上扩大了近 2 倍,城池面积达到 3 平方公里多。(图3)

第四次筑城,城市经济发展之需要。明初洪武年间的重庆指挥使戴鼎。洪武年间重庆卫指挥戴鼎以彭大雅所筑宋城为基础,开展城市建设,进行第四次筑城,这是重庆史上最大规模的筑城,环江城池九开八闭的格局得以确立。(图4)

不愠不火的历史只是个序曲,那些年的历史性事件都和重庆都没多大关系,封闭的重庆的发展多是由于战火的蔓延到了此地。事实证明,一个城市光靠努力是不行的,她也还得有一些机遇,首都,省会城市,直辖市,经济特区,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城等等。一座城市没有便利的交通,没有旅游资源,没有浓厚的历史文化,也没有诞生名人,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座平庸的城市。重庆是一座幸运的城市,沉寂千年,在近代终于拔地而起。时势不仅造英雄,也造就伟大的城市。
03近代重庆 近代,重庆也算是在历史舞台上引吭高歌了,宁静的山城走向全国,走向了世界。
开埠通商。1876 年 9 月 13 日李鸿章和英国公使威妥玛签署《烟台条约》,1890 年 3 月31 日,清政府与英国政府订立《烟台条约续增专条》规定“重庆即准作为通商口岸” 至此英国正式取得重庆的开埠通商特权。1891 年 3 月 1 日,重庆海关正式成立,标志着重庆开埠。
设立市制。1929年2月15日,重庆正式设市,成立市政府,潘文华任第一任市长。
抗战陪都十年,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没有之一。重庆最终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首都一览表上,而且是在国破家亡的危难关头勇挑重任,毫不夸张这个阶段的重庆同华盛顿、伦敦、巴黎这些国际大都市是齐名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重庆不仅仅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当时像麦加朝圣一样,各式各样的人物都投身到这个舌形的半岛上来,类如实业巨子、皇家名厨、电影商人、卡车大王,迎接熊猫的生物学者,找寻题材的美国作家(摘自《山城晓雾》)。现在重庆渝中区具有浓厚的民国风,著名的中山四路、黄山别墅群、歌乐山风景区至今保留着大量的抗战遗址和名人故居。
近代重庆城市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将当时世界先进的城市规划理论与重庆的地理环境充分结合,采用“卫星城镇”模式。城市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891-1921年,重庆城市近代化的探索阶段;外国领事馆、学校、医院、教堂等西式建筑在城市中陆续出现,商贸的不断扩大初步使重庆具备,了具有近代性质的工商业基础,城市人口也不断增长。1921-1937年,重庆城市全面向近代化转型;四川地方军阀逐渐控制重庆,在刘湘、潘文华执政期间,成立商埠督办、建立市制推动了重庆近代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中央公园、江北公园、北碚公园在这期间得以建设,中央公园更是作为重庆第一个现代城市公园,标志着重庆城市公共绿地建设的开始。1937-1945年,重庆城市近代化迎来高潮,重庆市成为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人口爆增,城市规划和建设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暴涨一直是近代重庆城市的突出问题,无论是战前潘文华“改造旧市,开辟新市”,还是战时“大疏散”应战策略都是为了疏散密集的人群,到1943年重庆市区面积已经由开埠前的3km²发展到286km²(图5)。

04北碚小插曲 北碚被誉为重庆主城的“后花园”,名副其实。这里拥有百年老校西南大学,拥有卢作孚、老舍、梁实秋、晏阳初、张自忠等人文景观,有山—缙云山,有水—嘉陵江,有峡—金刀峡,有古镇—偏岩古镇,西部第一座国家园林城市。无疑,北碚是一个集文化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宜居小城市(图6)。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北碚在民国时期被誉为“小巴黎”。民国时期的北碚是现代著名实业家卢作孚的城市建设思想的实践。1927年2月卢作孚到北碚任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四县特组峡防团务局局长,北碚自此开始了乡村现代化建设,旨在“建设一个健康和谐的城市环境、创造一个美观实用的城市空间”。为推动北碚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卢作孚专程赴上海、青岛、大连、南通等中国沿海城市考察学习。北碚一个原始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卢作孚教化百姓,创办学校、医院,建设向公众开放的公园、体育场、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街道两旁种满了法国梧桐。(图7)
1944年,美国《Asiaand America’s》杂志刊登了一篇《卢作孚与他的长江船队》的文章,认为北碚是“平地涌现出来的现代化市镇”,称赞“北碚现在有了博物馆和公园,有了公路和公共体育场,有了漂亮的图书馆和一些建设得很好的学校,还有一个非常现代化的城市市容。北碚是迄今为止中国城市规划最杰出的例子。”

由于地理位置,北碚后来一直也是个宁静的小城镇,长期居住在这里的人其实不太愿意离开。在轻轨6号线通了之后,北碚人民以及西南大学学生的幸福感更是提升了一大截。
05今日重庆 成为直辖市,重庆开始飞黄腾达。重庆市形成了主城九区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和巴南区行政区域,幅员面积5472.68km2。我们既在为一点点消逝的传统街巷扼腕叹息,同时也在极具现代艺术气息的城市中醉倒。在渝中区、沙坪坝区的一些老城我们还能看到新旧过渡中那些错综复杂的画面。
简•雅各布斯所说:复杂性可以提升城市的活力,“安全”是人行道的用途之一,城市在飞速发展中却很少听取街道发出的声音。市井街巷那种原始的城市生活气息里,你才能感受到一个城市本身的与众不同,毕竟很多现代都市间的共性多于异性。还好重庆市山地城市,坡度很大的山地城市,因此他的城市轮廓是难以复制的,同时也使得重庆城市难以摊大饼式地发展,除了山水阻隔,局部还是比较紧凑的。
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剧院、城市规划展览馆、方所书店、CBD、大型综合商业街、文创园、植物园等这些似乎都成了一座城市的标配。重庆的现代建筑艺术感尚不足,大剧院和美术馆算是比较现代的公共建筑,大礼堂、洪崖洞建筑群、磁器口老街这些传统建筑还是值得欣赏。园博园和中央公园为首,城市中还有很多山体公园,在重庆城市的一大好处就是登山近在咫尺,当然前提是你得爱登山。
06我喜欢重庆的什么 -1-黄葛树 黄葛树什么时候种下,什么时候就开花,所以也被称作记忆之树。黄葛树的根和枝干的形态仿佛记录着一个城市的沧桑巨变,并且其生命力也是非常的顽强。黄葛树是重庆的市树,走在重庆的老街,当你看到苍老遒劲的根依附在崖壁堡坎石缝之中,你会觉得黄葛树多么适合重庆,彼此相得益彰(图8-9)。


-2-民国时期的遗址 重庆主城区范围内有182处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遗迹,大多是名人故居,大多数遗产集中在渝中区(图10-11)。


-3-轻轨 重庆的轻轨还有一大特点就是,从地面进入地下站台,一般由2-3部电梯(还是比较长的电梯),有的是4-5部长电梯,基本上是一座小山丘的高度了。我认为乘坐6号线是一场关于感受真实山城重庆的旅行:一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体验最真实的过山车;夜晚6号线经过千厮门大桥时(图12),可以欣赏到嘉陵江两岸尤其是洪崖洞的夜景,经过东水门大桥可以远观南滨路的夜景,轻轨上的惊鸿一瞥比驻足观赏或许更加让人回味无穷,而此时轻轨本身也是江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已经有精彩呈现了。说到轻轨,我认为重庆2号线是从渝中区李子坝到黄花园这一段线路(图13),也是惊艳了一大波初到重庆的人。


-4-南山 来过重庆还是没来重庆的或许都听说了,南山上俯瞰夜景全景式很浪漫的事情。南山还有南山植物园,有泉水鸡,有一座文艺现代的南之山书店(2016年开业),据说开业一个星期内刷爆了重庆人民的朋友圈(图14)。

-5-鹅岭公园 鹅岭公园位于渝中区的山脊上,其历史可以追溯至1911年的礼园,是年李和阳建成礼园,礼献其父李耀庭(重庆首任总商会会长)作为别墅。1950-1958年始隶属西南军区司令部,1958年2月被移交重庆市改建成公园,同年7月1日开放接待游人。鹅项山庄(原古桩园)鹅岭公园的园中园,以水体为中心,采取四川民居院落式布局,建筑、院墙、花窗、山石、绿化形成多层次多空间空间。鹅岭之巅的瞰胜楼,北俯嘉陵,南视长江,那里提供360°视角重庆城市全景,白天夜晚都可以去(图15)。公园旁边还有一条充满生活气息的鹅岭正街,街的尽头有鹅岭二厂文化创意园(2017年6月开放)(图16)。


-6-重庆的老城与老街。 渝中区山城步道、慢行系统为主(图17-18),著名的十八梯,南岸区下浩老街,黄桷坪,沙坪坝磁器口。我认为打开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在这座城市的老城区徒步。如果你真的想了解重庆,那就在在渝中区漫无目的地一直走,转角或者爬上坡以后会遇见惊喜,总有那么一角是会打动你的。


06重庆VS成都 史籍常常巴蜀并称,但历史上巴郡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低于蜀郡。近代以来,特别是从重庆成为直辖市后,重庆市和成都市渐渐有了可比性。不得不承认成都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成都自古以来以天府之国著称,在西南地区的地位自然也是不可动摇的,因此发展一直也是比较平稳的,即使近年来的自贸区、国家中心城市等加之于上的称号,对其只是锦上添花。而重庆不一样,重庆市城市的发展由很多重要的转折点构成的,历史上的四次筑城、开埠通商、抗战陪都、直辖市,重庆发展历程如果用图形表示,应该是一条从左向右向上的波浪线,在起起伏伏中变得更好。因此,我想肯定地说,重庆是一座更加具有活力的城市。在成都锦里、宽窄巷子等古街的茶馆点一杯清茶,看人来人来人往、风雨变化、四季更替,优哉游哉。在重庆我享受的是爬上100级阶梯后到达目的地双手叉腰喘气又松口气的驻足,翻过大于60度的“夺命坡”后遇见平地的惊喜。重庆人和成都人的性格差异也就可见一斑了,可川渝本是一家,对火锅绝对都是一往情深的。
07 肺腑之言 张爱玲说:“因为一个人,爱恨一座城”。而我更加赞成林徽因说的:“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就像爱上一个人,有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没有前因,无关风月,只是爱了。”
我想一个城市的发展更像是“马太效应”,拥有了更多,那么也会被给与得更多。就像是每个省的省会城市,作为省会城市就代表了其重要的地位,怎样体现其价值和地位?当然其相应的基础设施必定是要同其他城市拉开差距。于是大量的资金涌入,大量的人才选择他们,艺术文学也倾向于选择他们,当然他们也必须接受褒贬不一的评价,各种各样的矛盾也让他们发展得更好。这些城市“集万千宠爱与怨恨于一身”,正好是年轻人燃烧青春的地方。所以,我认为选择大学重要,选择一座城市同样重要,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同学来说,上了大学才是社会资源积累的开始,你的同学,你的信息来源,你的生活方式以及一切塑造你前程的关键素材都是由这个城市提供的。即便是浪费青春,也要浪费在精华汇聚的地方…不是不可能,但在三流城市做一流的事情很难、很难。即便你很优秀,也摆脱不了一座城市的平庸。”是呀,就像是再怎么伟大的人,也很难摆脱他所处的强大的历史背景。
按照尤瓦尔•赫拉利的观点思考,一些偶然性的事件,最后演变成了一种思想观念或者一种社会制度,然后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直到有一天再被新的偶然性事件打破,然后,新的观念、新的制度诞生,周而复始,日月星辰,斗转星移,人类文明滚滚向前。
告别也需要仪式感,夏季离开之际,终于完成这篇文章,正式告别重庆!美好的青春珍藏在心理,砥砺前行!留有属于重庆的手机号码,一生应该都不会换了。 参考文献: [1] 隗瀛涛.近代重庆城市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 [2] 徐煜辉.历史•现状•未来--重庆中心城市演变发展与规划研究[D].重庆大学,2000. [3] 李彩.重庆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研究(1876—1949)[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4] 谢璇.1937—1949年重庆城市建设与规划研究[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5] 舒莺. 重庆主城空间历史拓展演进研究[D]. 西南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