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论(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做一个现代的美食家) 三
三 如何做个高品质有追求的吃家
美食家,这个称号估计世界上少有人能担得起,即使蔡澜先生,也不敢称自己为美食家。我认为这种说法很对。世界的美食数不胜数,有些藏在深山老林中,有些则是自己家里的绝活,家里不开店,自然无从品尝,还有的是私厨绝学,在一般客人不愿露出来。要说是全吃完,可真的不可能,与时间无关,即使时间足够,也没人有那么多信息和渠道。于是我们可以放心了,啊哈,我们跟美食家一样,没吃过世界上全部的菜,他们也没什么特别嘛!要是用这样的思想来想问题,那就又错了!诚然,美食家也吃了一辈子饭,你也吃了一辈子饭,凭什么你不行?美食家是做不成的,做个吃家,也不错。但是真正的吃家,比普通人多了几项优点。
首先,真正的吃家要有自主思考的能力。大家都吃一道菜,吃家会说,蒸鱼很鲜美,火候把握得好,鱼肉嫩滑,葱姜放的得益,品质很高,鱼皮不破损,汁水保留的多云云,而你心里想的就是:太好吃了!人无法在多角度思考问题,就无法进步。就像欣赏画作,不能单说好看,欣赏音乐不能单说好听一样,美食是绝不能只用好吃来形容的。若是一味说好吃,那就跟猪吃猪食一样了。善于品尝食材的原味,比较和调味配合的默契程度,火候和香气,甚至外形,都很重要,说出来,才知道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若是人人都能这么做,会渐渐发现有调和酱油的菜都一个味道,周围川菜馆的菜只是辣,自己涮过辣锅的牛肉老了,蘸的酱只是沙茶酱加海鲜汁,完全掩盖了牛肉味道,烧烤烤到里面肉汁都没了,干巴巴的,去蘸一大堆料,吃满嘴,那些东西保准你以后不会再吃。
其次,美食家们喜欢探险。假如你只是每天吃家门口的一个馆子,坐在同一个位置,手机里收藏着固定几家外卖,点单的时候只在收藏里面翻翻,那你永远也不会成为一个高品质吃家。有人会说,美食家们都那么有钱,飞到东飞到西,吃的都是上等的食材,肯定比我们见识多啊!我想说,确实是如此。但美食家们天生就有钱吗?我见过一些,甚至大多数有钱的人,甚至他们的子女,不会吃的人太多了,看见一家网红店就一头扎进去,天天吃烧烤。我有一次跟一个家里非常有钱的学生吃饭,我跟她说:快吃肉啊!再不夹就糊了!她却说:肉不是烤干了才算熟吗?我连连摇头。确实,好的条件能给你带来更多吃到美味的机会,但放眼全中国,世袭的高门大户并不多,大多数有钱人并不会吃,况且好多好吃的是在民间的,那些有钱人自信自己见识广博,不太会挑那些在街头巷尾的精品菜,去买大多也是被坑,所以普通人还是有机会的。只要你现在学着挑馆子挑小吃,时间长了总会有自己的心得。比如我上大学时候,发现了我们学校超市里的焖子天下少有,那是我第一次吃焖子,惊为天人,后来几次去大连,买的竟然都没有学校的好吃!再比如,学校里的川菜馆子,川流不熄,里面的菜大多质量不怎么样,却唯独一道口水鸡,鲜嫩无比,最厉害的是上面放的炸黄豆,无论浸在汤汁里多久,都那么酥脆!之后去的四川馆子,再也没有这样的技术了。就像这样,每个人其实都会有一些心得,只要善于发现。反正每天也要吃饭,为什么不吃的有品质一点?
那么,要挑什么样的馆子呢?我是没有个评判标准的,不过倒是知道什么样的馆子一定去不得。
首先,就是自助餐。除非你自己很有钱,可以去高级自助餐并且不会抱着高价菜不放,否则,我劝大家自助餐这种有数量没质量的菜真的少尝试为好!首先,自助餐老板店会请好的厨师吗?不会,差不多就行了,给你做的那么好吃,你还不放开了大吃,他们赚什么?其次,就算请了好厨师,他会有时间把菜做的那么好吃?大多数好吃的菜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即使快炒的菜,也要精确的计算。每天要做那么多菜,还得挨个给你精细,精细个什么嘛!还有,就算好菜招呼上了,请问,锅气呢?刚做出的菜肴是最好吃的,自助餐基本上供应的热菜都是保温箱子保温,但不保锅气啊,最后蒸馏水带着香气凝结在保温盒子里,菜还有的吃?即使是甜点,放在那里好一阵子,不变形不变味道,除非加添加剂!所以,自助餐的局,我一般能不去就不去,当然,现捞海鲜自助除外。
其次,主题餐厅我是不去的。最近出了很多主题餐厅,花样翻着新的上。最初还比较正常,怀旧主题,老唱片老饭盒之类的,发现不吸引顾客,就开始往性方面着手了,大打“擦边球”,我去过一次,进门给你个围裙,画的是裸体的女人,男人,之后座位上和桌子上有很多充满性暗示的东西,餐巾纸包成了保险套的外形。点了蟹锅咖喱,我理所当然的以为是咖喱蟹风味的,上菜了!天啊,螃蟹极其的不新鲜,咖喱味道淡的可以,我又看了看菜单,明白了,除了咖喱蟹之外就是肉串了,其实就是个噱头大点的肉串店,点了肉串,也没吃出好来,肉很硬。而且全程和一个女生尴尬的傻笑,来这些地方的估计全都是没好上的情侣,这哪是来吃东西啊?这种应该开在情侣酒店里啊!但是如果我的约会对象带我来这里,我一定会推脱不去,之后再想法把他甩掉,没品味又充满了恶趣味的男人,一定没有有趣的灵魂,结了婚也是无趣的在一起生活着。
还有一些菜品名字取的很有噱头的东西,比如,伤心断肠饭,忘情水,老板早上买的新鲜的肉炸出来的肉肉之类的另类名字,这种一般来说噱头太过,我本身是抵触了,倒不是因为没有好货,而是宣传方法不对,真有本事不靠这个宣传。
第三,新奇的餐馆。这里新奇的餐馆指的是一阵跟风开遍了大江南北的店。比如前一阵流行的炸鸡啤酒,章鱼锅,台湾臭臭锅,还有螺蛳粉等等。可能有些食客比较不同意这一点,不过确实是这样。一个事物兴起得太快一定不稳固。食物的兴起必然有它的历史,或是创新。有历史的话,怎么会在五千年里都没传遍千家万户,突然就被大家接受了?有历史的话,突然开这么多店,会不会不正宗?创新吃法的话,可以先等别人尝试反馈吗?我经常去网上搜新食品的反馈,总会有几个真反馈很详细的问题的,不过要是有人说好,持续了很长时间,站住了脚,我再去尝试不迟。
吃家所具备的第三个品质,是虚心求教。嘴勤能问出金马驹来。不知道这是哪的话,美食也是同样的。你下功夫问,总会有可用的信息的。第一个要问的必然就是厨师了,多跟厨师交谈,能知道菜肴的制作方法,和用料,甚至有可能,在自己家做出差不多的美食。所以下次假如你有机会看到厨师的话,千万别只致谢了,多问问题,虚心学习。第二个要问的是菜农,和肉贩。像我姥姥家,以前就是肉贩,虽说不至于猪变着花样的做到极致,猪身上哪里好吃问我姥爷是错不了的,所以我一直记得我姥爷不爱吃瘦肉,虽然我小时候不吃肥肉,但现在也知道了猪肥肉的好,就是因为我姥爷这个专业人士的评价,让我对猪肥肉没有一刀切的不爱,这是很重要的。至于菜农,知道最新鲜的菜怎么做好吃,每天对着菜,必然会拿菜来吃,有些心得必定是我们说不知道的。第三,要问家里的年龄大的人。以前有一阵青春叛逆期,我是不屑于家里的妈妈菜的。因为从小跟妈妈住在一起,妈妈不上班照顾我,爸爸交代,一天三顿都不许我在外面吃,下馆子不卫生,连零食都不许我吃。我吃了十六年的妈妈菜,除了去我爸那,吃不好吃的高档菜之外,几乎天天吃妈妈菜。所以即使妈妈很用心的给我换花样,我也渐渐烦了。尤其是妈妈不吃的东西很多,她也不做,我就也不吃,尤其是烧烤,小时候被教育不能吃烧烤,致癌,结果我初三才跟同学第一次吃了烧烤,惊为天人!之后大学和刚工作期间,简直外出就要吃烧烤!非得把以前没吃的补回来为止!到了现在,妈妈不常做饭了,偶尔我生病了做一次,儿时的记忆立刻涌出来,那感觉,简直吃到了人间至味!后来慢慢想起了以前种种,总结了妈妈做的菜,有几道是绝活。首先,疙瘩汤,妈妈做的疙瘩汤真的是一绝。山东人的血统,加上灵巧的手(从小到大的手工都是妈妈给做),做出的疙瘩汤里面只有蔬菜,却鲜甜的飞起,浓稠程度刚好,疙瘩和汤融为一体,却各有口感,实乃绝品!其次,是蒸包子,妈妈做的包子馅大,肉虽然不多,也很鲜美,褶子捏成了花,什么样的都会捏,经常自己弄出很多花样,最重要的是面发的特别好,不像外面的包子,添加剂的松软,却没有面味,妈妈做的包子面味十足,松软无比。山东人都是会挑面的,一看一摸,买回来的都是好的,我就不行,去市场总因为长得年轻而被骗,不好的东西都卖给我。妈妈回家看着我买的菜总是哭笑不得。又耐心教我。还有保留菜品是酸菜骨头汤,之前提到过了,外面做的远没有家里做得好。最喜欢的是妈妈做的朝鲜冷面,小时候据说家里开过朝鲜菜馆,妈妈跟朝鲜师傅学的,至今在吃过的冷面里没有被打败过,以至于后来在外吃饭从不点冷面,妈妈不做,我就宁可不吃。姥姥也是很会做菜的。蒸的馒头简直无人能敌,而且擅长用老面蒸馒头,小时候吃的馒头蒸前只是一个拳头大小,蒸后有成人脸那么大,蘸着姥姥自己做的朝鲜辣酱,每顿吃两个这么大的馒头,连吃一个礼拜也不会腻。辣酱也是姥姥的绝活,虽然是从朝鲜人那学的,但是姥姥自己改良很多,把辣椒的筋去掉,让辣酱不那么辣,在辣酱里削梨进去代替糖,做出来的酱说不出来的好吃,是无法形容的美味,跟馒头是绝配。姥姥生重病后,不能累着,我想着再也不能吃上了,真真后悔以前没多吃几次。还有,姥姥的手赶面条,能把面条做到那么劲道真是学问,面下进汤里居然甜丝丝的,白面条也能吃进去!山东人真是把面做到极致了。你看,我家的大人有这么多绝活,问问你家的,吃了一辈子饭,即使不会做,感受也比自己深吧!那些心得,是只会吃烧烤火锅没品川菜的小孩子体会不到的。最后,要问老饕了。诸如蔡澜先生这样的先辈的著作,当然要拜读一些,民国时期的文人,也有会吃爱吃的,其中杰出的,张大千,汪曾祺,鲁迅,唐鲁孙,甚至袁世凯,张作霖,研究民国派吃食的文章,是一种享受和折磨。享受着想象中的美味佳肴,却在再也吃不到的悲哀中叹息。不过这里要强调一下,到底要不要唯老饕是从呢?我觉得大可不必,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爱好,自己对某种食物有不同的看法相当平常。我平时看蔡澜先生的书比较多,因为切合实际,民国时代的先辈们吃的东西现在大多找不到了,找到了也大多不对味,现代又很少出优秀的美食家。受大众喜爱的就是蔡澜先生了,所以在文章里多以蔡先生的观点为例。我一个朋友不是很同意蔡澜先生对日本酒的看法,蔡先生说过,日本酒里纯米酒是好的,喝什么吟酿大可不必(不是原话,转述可能有些曲解,大致是这个意思,不过蔡先生确实也承认了好的大吟酿却是好喝)。我的朋友就觉得各种清酒各有千秋,味道不同而已,吟酿确实要比纯米酒味道好一些,杂味少。而我,则是对蔡先生对水果的态度持保留意见。蔡先生说过,水果他只吃甜的,要是吃酸,不如啃柠檬。我当时心里就不服气,要是吃甜,不如吃白糖?我心目中橘子就是酸甜橘子各有千秋的,当然不是特别酸的,而是酸中有甜的,比现在所谓的死甜的砂糖橘好吃的多。砂糖橘顾名思义,真的不如吃砂糖了!还有比如说苹果,糖心苹果真的不如好的红富士味道好,死甜,连苹果味都没了。再就是对蔡先生的海鲜都只吃野生的新鲜的留有些看法。现在野生的海鲜贵的要命,内陆的城市吃到野生海鲜还要鲜活的真是不容易。蔡先生总说,吃一些东西,不如啃发泡椒。我想,那现在绝大部分人平时都得以发泡胶过生活了。现在急冻保鲜技术已经发达了,我买的白虾化掉之后盆里可以做到还是干的,都没水流出来,做成的菜鲜味十足。每次拿出十只虾,四只做炸虾排,六只做蒜蓉粉丝蒸虾,炸虾排剩下的油把虾头倒进去,炸得香酥之后还能得到虾油,用虾油炒蒜蓉之后做汁淋到蒸虾上面,一点虾也没浪费,虾头还可以滤完油下酒,剩下的虾油还可以存起来蒸蛋羹,第二天解酒良药。这不是比发泡胶好多了?所以,想法还是要保留一些的。
之后,吃家还要拒绝大多数工业零食。薯条,薯片,饼干,小面包小蛋糕,各种蟹黄瓜子,辣条,果冻等等。纯粹用香精做出来的东西真的是很不值得吃的。自然的食物是鲜不过香精的,但香精也只会堆砌单一的味道,把人的味蕾弄得乱七八糟,之后人们连鲜味都尝不出来了!可恶可恶!食材本来的味道没有了,怎么会好吃?只不过用某种单一味道刺激你味蕾让你觉得过瘾而已,请问有没有一样工业零食让你吃到饱吃到撑也觉得没吃够?当然除了爆米花这种喝水膨胀的食品。原因就是那些东西一味地堆砌油盐糖,没有食物本来的味道,人的灵魂都受不了了,所以在你吃饱之前制止你。蔡先生的话放在这里正好,吃这些东西,还真不如啃发泡胶!
最后一点,永远在心里给你家乡的味道留个位置。我以前犯过一个错误,在跟以前的男朋友开眼界那会儿,接触了日本菜,韩国菜,粤菜,东南亚菜,曾经对自己家乡的东北菜很看低,觉得东北没什么好吃的。后来发现了一个理由,因为东北林子多,靠林子自然吃林子了,所以东北菜有一部分是山珍。但近年环保组织大行其道,政府也不再允许捕杀山珍来吃了,厨子没有了食材,大部分的菜也都做不了了。剩下的猪肉炖粉条我是决不肯吃的,而且非常讨厌之,甚至一度以生在东北为耻,觉得没有饮食文化。后来我才发现,东北的辽菜也是博大精深,像沈阳李连贵熏肉大饼,老边饺子,海城牛庄馅饼,都是美味。还有些跟朝鲜融合的菜,比如参鸡汤之类的,像黑龙江,就更丰富了,江鱼,大骨头,红肠,都是非常好吃。甚至单一个大连,蝼蛄虾,海胆饺子,蟹黄包子,鲅鱼饺子,韭菜炒海肠,酱炖海杂鱼。菜品丰富,每一道都好吃,看来辽宁是有自己美味的菜肴的。反思一下,除了珍稀的食材,东北也有用常见食材做的菜。最典型的就是锅包肉,这道菜家家几乎都会做,饭店也是常备菜,不过做法多种多样,甚至十里不同俗。大致上以调味方法的不同,分为糖醋派和番茄酱派。我是偏向于糖醋派的,觉得放了番茄酱做出来的大厨算不得本事。不过要自己在家解馋,没有那手艺,就还得靠番茄酱。有些传统菜我不吃,比如血肠白肉,爆炒腰花之类的,不过就算是有很多我不吃的,那些从小跟我到大的饮食记忆,也足够形成了我一生的根了。
美食家,这个称号估计世界上少有人能担得起,即使蔡澜先生,也不敢称自己为美食家。我认为这种说法很对。世界的美食数不胜数,有些藏在深山老林中,有些则是自己家里的绝活,家里不开店,自然无从品尝,还有的是私厨绝学,在一般客人不愿露出来。要说是全吃完,可真的不可能,与时间无关,即使时间足够,也没人有那么多信息和渠道。于是我们可以放心了,啊哈,我们跟美食家一样,没吃过世界上全部的菜,他们也没什么特别嘛!要是用这样的思想来想问题,那就又错了!诚然,美食家也吃了一辈子饭,你也吃了一辈子饭,凭什么你不行?美食家是做不成的,做个吃家,也不错。但是真正的吃家,比普通人多了几项优点。
首先,真正的吃家要有自主思考的能力。大家都吃一道菜,吃家会说,蒸鱼很鲜美,火候把握得好,鱼肉嫩滑,葱姜放的得益,品质很高,鱼皮不破损,汁水保留的多云云,而你心里想的就是:太好吃了!人无法在多角度思考问题,就无法进步。就像欣赏画作,不能单说好看,欣赏音乐不能单说好听一样,美食是绝不能只用好吃来形容的。若是一味说好吃,那就跟猪吃猪食一样了。善于品尝食材的原味,比较和调味配合的默契程度,火候和香气,甚至外形,都很重要,说出来,才知道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若是人人都能这么做,会渐渐发现有调和酱油的菜都一个味道,周围川菜馆的菜只是辣,自己涮过辣锅的牛肉老了,蘸的酱只是沙茶酱加海鲜汁,完全掩盖了牛肉味道,烧烤烤到里面肉汁都没了,干巴巴的,去蘸一大堆料,吃满嘴,那些东西保准你以后不会再吃。
其次,美食家们喜欢探险。假如你只是每天吃家门口的一个馆子,坐在同一个位置,手机里收藏着固定几家外卖,点单的时候只在收藏里面翻翻,那你永远也不会成为一个高品质吃家。有人会说,美食家们都那么有钱,飞到东飞到西,吃的都是上等的食材,肯定比我们见识多啊!我想说,确实是如此。但美食家们天生就有钱吗?我见过一些,甚至大多数有钱的人,甚至他们的子女,不会吃的人太多了,看见一家网红店就一头扎进去,天天吃烧烤。我有一次跟一个家里非常有钱的学生吃饭,我跟她说:快吃肉啊!再不夹就糊了!她却说:肉不是烤干了才算熟吗?我连连摇头。确实,好的条件能给你带来更多吃到美味的机会,但放眼全中国,世袭的高门大户并不多,大多数有钱人并不会吃,况且好多好吃的是在民间的,那些有钱人自信自己见识广博,不太会挑那些在街头巷尾的精品菜,去买大多也是被坑,所以普通人还是有机会的。只要你现在学着挑馆子挑小吃,时间长了总会有自己的心得。比如我上大学时候,发现了我们学校超市里的焖子天下少有,那是我第一次吃焖子,惊为天人,后来几次去大连,买的竟然都没有学校的好吃!再比如,学校里的川菜馆子,川流不熄,里面的菜大多质量不怎么样,却唯独一道口水鸡,鲜嫩无比,最厉害的是上面放的炸黄豆,无论浸在汤汁里多久,都那么酥脆!之后去的四川馆子,再也没有这样的技术了。就像这样,每个人其实都会有一些心得,只要善于发现。反正每天也要吃饭,为什么不吃的有品质一点?
那么,要挑什么样的馆子呢?我是没有个评判标准的,不过倒是知道什么样的馆子一定去不得。
首先,就是自助餐。除非你自己很有钱,可以去高级自助餐并且不会抱着高价菜不放,否则,我劝大家自助餐这种有数量没质量的菜真的少尝试为好!首先,自助餐老板店会请好的厨师吗?不会,差不多就行了,给你做的那么好吃,你还不放开了大吃,他们赚什么?其次,就算请了好厨师,他会有时间把菜做的那么好吃?大多数好吃的菜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即使快炒的菜,也要精确的计算。每天要做那么多菜,还得挨个给你精细,精细个什么嘛!还有,就算好菜招呼上了,请问,锅气呢?刚做出的菜肴是最好吃的,自助餐基本上供应的热菜都是保温箱子保温,但不保锅气啊,最后蒸馏水带着香气凝结在保温盒子里,菜还有的吃?即使是甜点,放在那里好一阵子,不变形不变味道,除非加添加剂!所以,自助餐的局,我一般能不去就不去,当然,现捞海鲜自助除外。
其次,主题餐厅我是不去的。最近出了很多主题餐厅,花样翻着新的上。最初还比较正常,怀旧主题,老唱片老饭盒之类的,发现不吸引顾客,就开始往性方面着手了,大打“擦边球”,我去过一次,进门给你个围裙,画的是裸体的女人,男人,之后座位上和桌子上有很多充满性暗示的东西,餐巾纸包成了保险套的外形。点了蟹锅咖喱,我理所当然的以为是咖喱蟹风味的,上菜了!天啊,螃蟹极其的不新鲜,咖喱味道淡的可以,我又看了看菜单,明白了,除了咖喱蟹之外就是肉串了,其实就是个噱头大点的肉串店,点了肉串,也没吃出好来,肉很硬。而且全程和一个女生尴尬的傻笑,来这些地方的估计全都是没好上的情侣,这哪是来吃东西啊?这种应该开在情侣酒店里啊!但是如果我的约会对象带我来这里,我一定会推脱不去,之后再想法把他甩掉,没品味又充满了恶趣味的男人,一定没有有趣的灵魂,结了婚也是无趣的在一起生活着。
还有一些菜品名字取的很有噱头的东西,比如,伤心断肠饭,忘情水,老板早上买的新鲜的肉炸出来的肉肉之类的另类名字,这种一般来说噱头太过,我本身是抵触了,倒不是因为没有好货,而是宣传方法不对,真有本事不靠这个宣传。
第三,新奇的餐馆。这里新奇的餐馆指的是一阵跟风开遍了大江南北的店。比如前一阵流行的炸鸡啤酒,章鱼锅,台湾臭臭锅,还有螺蛳粉等等。可能有些食客比较不同意这一点,不过确实是这样。一个事物兴起得太快一定不稳固。食物的兴起必然有它的历史,或是创新。有历史的话,怎么会在五千年里都没传遍千家万户,突然就被大家接受了?有历史的话,突然开这么多店,会不会不正宗?创新吃法的话,可以先等别人尝试反馈吗?我经常去网上搜新食品的反馈,总会有几个真反馈很详细的问题的,不过要是有人说好,持续了很长时间,站住了脚,我再去尝试不迟。
吃家所具备的第三个品质,是虚心求教。嘴勤能问出金马驹来。不知道这是哪的话,美食也是同样的。你下功夫问,总会有可用的信息的。第一个要问的必然就是厨师了,多跟厨师交谈,能知道菜肴的制作方法,和用料,甚至有可能,在自己家做出差不多的美食。所以下次假如你有机会看到厨师的话,千万别只致谢了,多问问题,虚心学习。第二个要问的是菜农,和肉贩。像我姥姥家,以前就是肉贩,虽说不至于猪变着花样的做到极致,猪身上哪里好吃问我姥爷是错不了的,所以我一直记得我姥爷不爱吃瘦肉,虽然我小时候不吃肥肉,但现在也知道了猪肥肉的好,就是因为我姥爷这个专业人士的评价,让我对猪肥肉没有一刀切的不爱,这是很重要的。至于菜农,知道最新鲜的菜怎么做好吃,每天对着菜,必然会拿菜来吃,有些心得必定是我们说不知道的。第三,要问家里的年龄大的人。以前有一阵青春叛逆期,我是不屑于家里的妈妈菜的。因为从小跟妈妈住在一起,妈妈不上班照顾我,爸爸交代,一天三顿都不许我在外面吃,下馆子不卫生,连零食都不许我吃。我吃了十六年的妈妈菜,除了去我爸那,吃不好吃的高档菜之外,几乎天天吃妈妈菜。所以即使妈妈很用心的给我换花样,我也渐渐烦了。尤其是妈妈不吃的东西很多,她也不做,我就也不吃,尤其是烧烤,小时候被教育不能吃烧烤,致癌,结果我初三才跟同学第一次吃了烧烤,惊为天人!之后大学和刚工作期间,简直外出就要吃烧烤!非得把以前没吃的补回来为止!到了现在,妈妈不常做饭了,偶尔我生病了做一次,儿时的记忆立刻涌出来,那感觉,简直吃到了人间至味!后来慢慢想起了以前种种,总结了妈妈做的菜,有几道是绝活。首先,疙瘩汤,妈妈做的疙瘩汤真的是一绝。山东人的血统,加上灵巧的手(从小到大的手工都是妈妈给做),做出的疙瘩汤里面只有蔬菜,却鲜甜的飞起,浓稠程度刚好,疙瘩和汤融为一体,却各有口感,实乃绝品!其次,是蒸包子,妈妈做的包子馅大,肉虽然不多,也很鲜美,褶子捏成了花,什么样的都会捏,经常自己弄出很多花样,最重要的是面发的特别好,不像外面的包子,添加剂的松软,却没有面味,妈妈做的包子面味十足,松软无比。山东人都是会挑面的,一看一摸,买回来的都是好的,我就不行,去市场总因为长得年轻而被骗,不好的东西都卖给我。妈妈回家看着我买的菜总是哭笑不得。又耐心教我。还有保留菜品是酸菜骨头汤,之前提到过了,外面做的远没有家里做得好。最喜欢的是妈妈做的朝鲜冷面,小时候据说家里开过朝鲜菜馆,妈妈跟朝鲜师傅学的,至今在吃过的冷面里没有被打败过,以至于后来在外吃饭从不点冷面,妈妈不做,我就宁可不吃。姥姥也是很会做菜的。蒸的馒头简直无人能敌,而且擅长用老面蒸馒头,小时候吃的馒头蒸前只是一个拳头大小,蒸后有成人脸那么大,蘸着姥姥自己做的朝鲜辣酱,每顿吃两个这么大的馒头,连吃一个礼拜也不会腻。辣酱也是姥姥的绝活,虽然是从朝鲜人那学的,但是姥姥自己改良很多,把辣椒的筋去掉,让辣酱不那么辣,在辣酱里削梨进去代替糖,做出来的酱说不出来的好吃,是无法形容的美味,跟馒头是绝配。姥姥生重病后,不能累着,我想着再也不能吃上了,真真后悔以前没多吃几次。还有,姥姥的手赶面条,能把面条做到那么劲道真是学问,面下进汤里居然甜丝丝的,白面条也能吃进去!山东人真是把面做到极致了。你看,我家的大人有这么多绝活,问问你家的,吃了一辈子饭,即使不会做,感受也比自己深吧!那些心得,是只会吃烧烤火锅没品川菜的小孩子体会不到的。最后,要问老饕了。诸如蔡澜先生这样的先辈的著作,当然要拜读一些,民国时期的文人,也有会吃爱吃的,其中杰出的,张大千,汪曾祺,鲁迅,唐鲁孙,甚至袁世凯,张作霖,研究民国派吃食的文章,是一种享受和折磨。享受着想象中的美味佳肴,却在再也吃不到的悲哀中叹息。不过这里要强调一下,到底要不要唯老饕是从呢?我觉得大可不必,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爱好,自己对某种食物有不同的看法相当平常。我平时看蔡澜先生的书比较多,因为切合实际,民国时代的先辈们吃的东西现在大多找不到了,找到了也大多不对味,现代又很少出优秀的美食家。受大众喜爱的就是蔡澜先生了,所以在文章里多以蔡先生的观点为例。我一个朋友不是很同意蔡澜先生对日本酒的看法,蔡先生说过,日本酒里纯米酒是好的,喝什么吟酿大可不必(不是原话,转述可能有些曲解,大致是这个意思,不过蔡先生确实也承认了好的大吟酿却是好喝)。我的朋友就觉得各种清酒各有千秋,味道不同而已,吟酿确实要比纯米酒味道好一些,杂味少。而我,则是对蔡先生对水果的态度持保留意见。蔡先生说过,水果他只吃甜的,要是吃酸,不如啃柠檬。我当时心里就不服气,要是吃甜,不如吃白糖?我心目中橘子就是酸甜橘子各有千秋的,当然不是特别酸的,而是酸中有甜的,比现在所谓的死甜的砂糖橘好吃的多。砂糖橘顾名思义,真的不如吃砂糖了!还有比如说苹果,糖心苹果真的不如好的红富士味道好,死甜,连苹果味都没了。再就是对蔡先生的海鲜都只吃野生的新鲜的留有些看法。现在野生的海鲜贵的要命,内陆的城市吃到野生海鲜还要鲜活的真是不容易。蔡先生总说,吃一些东西,不如啃发泡椒。我想,那现在绝大部分人平时都得以发泡胶过生活了。现在急冻保鲜技术已经发达了,我买的白虾化掉之后盆里可以做到还是干的,都没水流出来,做成的菜鲜味十足。每次拿出十只虾,四只做炸虾排,六只做蒜蓉粉丝蒸虾,炸虾排剩下的油把虾头倒进去,炸得香酥之后还能得到虾油,用虾油炒蒜蓉之后做汁淋到蒸虾上面,一点虾也没浪费,虾头还可以滤完油下酒,剩下的虾油还可以存起来蒸蛋羹,第二天解酒良药。这不是比发泡胶好多了?所以,想法还是要保留一些的。
之后,吃家还要拒绝大多数工业零食。薯条,薯片,饼干,小面包小蛋糕,各种蟹黄瓜子,辣条,果冻等等。纯粹用香精做出来的东西真的是很不值得吃的。自然的食物是鲜不过香精的,但香精也只会堆砌单一的味道,把人的味蕾弄得乱七八糟,之后人们连鲜味都尝不出来了!可恶可恶!食材本来的味道没有了,怎么会好吃?只不过用某种单一味道刺激你味蕾让你觉得过瘾而已,请问有没有一样工业零食让你吃到饱吃到撑也觉得没吃够?当然除了爆米花这种喝水膨胀的食品。原因就是那些东西一味地堆砌油盐糖,没有食物本来的味道,人的灵魂都受不了了,所以在你吃饱之前制止你。蔡先生的话放在这里正好,吃这些东西,还真不如啃发泡胶!
最后一点,永远在心里给你家乡的味道留个位置。我以前犯过一个错误,在跟以前的男朋友开眼界那会儿,接触了日本菜,韩国菜,粤菜,东南亚菜,曾经对自己家乡的东北菜很看低,觉得东北没什么好吃的。后来发现了一个理由,因为东北林子多,靠林子自然吃林子了,所以东北菜有一部分是山珍。但近年环保组织大行其道,政府也不再允许捕杀山珍来吃了,厨子没有了食材,大部分的菜也都做不了了。剩下的猪肉炖粉条我是决不肯吃的,而且非常讨厌之,甚至一度以生在东北为耻,觉得没有饮食文化。后来我才发现,东北的辽菜也是博大精深,像沈阳李连贵熏肉大饼,老边饺子,海城牛庄馅饼,都是美味。还有些跟朝鲜融合的菜,比如参鸡汤之类的,像黑龙江,就更丰富了,江鱼,大骨头,红肠,都是非常好吃。甚至单一个大连,蝼蛄虾,海胆饺子,蟹黄包子,鲅鱼饺子,韭菜炒海肠,酱炖海杂鱼。菜品丰富,每一道都好吃,看来辽宁是有自己美味的菜肴的。反思一下,除了珍稀的食材,东北也有用常见食材做的菜。最典型的就是锅包肉,这道菜家家几乎都会做,饭店也是常备菜,不过做法多种多样,甚至十里不同俗。大致上以调味方法的不同,分为糖醋派和番茄酱派。我是偏向于糖醋派的,觉得放了番茄酱做出来的大厨算不得本事。不过要自己在家解馋,没有那手艺,就还得靠番茄酱。有些传统菜我不吃,比如血肠白肉,爆炒腰花之类的,不过就算是有很多我不吃的,那些从小跟我到大的饮食记忆,也足够形成了我一生的根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