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古史辨自序》有感
这是我暑假的一篇作业,写的不认真,但如果想了解一下这本书,还是可以瞟几眼的。👀
再读《古史辨自序》有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所读书籍版本信息:顾颉刚:《古史辨自序》,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古史辨运动已走过了将近一百个年头,在这一百年里,古史辨派虽然不断遭受各种非议、打击,但仍凭借其理论体系改变着人们对于中国古史的认知。我于大一下学期读过一遍《古史辨自序》,在深入了解了顾颉刚先生、日本古史辨运动及所谓的“走出疑古时代”之后,在暑假又重读了《古史辨自序》,感触颇深。 《古史辨自序》包括《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答刘胡俩先生书》、《<古史辨>第一册自序》及节选的几篇顾颉刚先生论古史的文章,在这里,我主要说前三者。 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里,顾颉刚先生初步阐发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观: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俞放愈大;第三,我们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情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在这里,顾颉刚先生建立起了一个古史发展的模型,他后来概括说就是:“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胡适在《古史讨论的读后感》里将其总结为“研究这件史事的渐渐演进,由简单变为复杂,由陋野变为雅驯,由地方的(局部的)变为全国的,由神变为人,由神话变为史事,由寓言变为事实”。 《答刘胡俩先生书》则彰明了顾颉刚先生对于推翻非信史的四项标准:第一,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第二,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第三,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第四,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打破民族一元和打破地域向来一统即华夏族与异族之间差异甚大,并非同祖,古代世界并未统一寰宇,对于某一地域,不能以后来的区域来定作它在古代的区域,这种观念在葛剑雄《统一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里也有深刻体现。打破古史人化就是要理清神话传说中的神、人是由神化人还是由人化神,传说中的神被儒家等 “不语怪力乱神”者或托古明志者人化,所以我们考证出的应为当时的“神史”而非“人史”。 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则是要避免受诸子的影响,要明白“五帝、三皇的黄金世界是战国后的学者造出来给君王看样的”,当然,这个也可以与日本学者白鸟库吉的“尧舜禹抹杀论”作对照。 《<古史辨>第一册自序》是此书核心内容,原文写于1926年,说它是序呢却不像是序,倒像是一部小传,关于写这篇几万字的序的原因呢,顾颉刚先生是这样讲的:“……但我的意思,原是要借了这篇序文说明我的研究古史的方法和我所以有这种主张的原因,一件事实是不会孤立的,要明了各方面的关系不得不牵涉到无数事实上去;至于体裁上像不像序,这是不成问题的,因为我原不想做文学的文章。其实就是文学的文章,也何尝不可随了作者的意愿而改变体裁。”真是一个畅快的人!由此我们可以得知顾颉刚先生写这篇长序是为了叙说自己产生疑古思想的源流。 先生生于“一个很老的读书人家”,早在“提抱”之中,先生的祖父就开始教他识字了,所以先生在六七岁时便已了解书义,逐渐读了《论语》《孟子》《左传》《诗经》《礼记》等儒学经典,在十一岁时便初读《纲鉴易知录》,十三岁时进了当地开办的第一班高等小学,在小学生病期间以《二十二子》《汉魏丛书》作消遣,十六岁在读中学二年级时又跟随祖父读完了《五经》中剩下的内容,先生的祖父喜欢金石和小学,先生的父亲和叔叔喜欢文学和史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自小是受过良好的文史教育的。在先生读书读到呆滞之时,他的祖父等人会给他讲一些故事、传说,在他随祖父上街时,祖父也会向他讲述街上一座桥梁、一座匾额的历史,也就是在那时,先生逐渐明白了“凡是眼前所见的东西都是慢慢儿地积起来的,不是在古代已尽有,也不是到了现在刚有”。 从小到大在古书的滋润之下,顾颉刚先生喜欢罗列古史的系统,在书里,先生提到他在读《论语》《孟子》时从《孟子》叙述道统的话中分出了《论语》中古人的先后,为初次得到了这样的一个历史的系统而高兴,在先生读了《通鉴易知录》后,他对于历史的系统也产生了更明白的认识,也许就是在这些系统和博闻强识的帮助下,先生逐渐对古书中的一些内容产生了怀疑,由于先生的祖父在教先生《五经》中的《尚书》时是今古文一起教的,所以在读完《尚书》及《先正事略》中阎若璩的传状时对其所著的《尚书古文疏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苦觅而不得见之下,先生便把各家《书》说中辑出驳辩《伪古文》的议论,再理其头绪,然后发现遑论魏晋、连汉代的古文也有问题,在这之后,先生对于此类的辩证便一发不可收拾。 跟当时大多数青年一样,顾颉刚先生也有一段时间热衷于党派政治,在那些党派中混迹了一年半后,他既不愿做别人的“喽啰小卒”,也不会用别人做他的“喽啰小卒”,于是最后选择了脱党。我国著名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是顾颉刚先生的好友,他俩从私塾到小学和中学都是同学,在民国二年顾颉刚先生考进了北京大学的豫科后,他们二人凑过几天旅费到上海去看过几次戏,自此以后,先生又变成了一个“戏迷”,在稍加留意戏剧中的基本故事后,先生又发现了戏剧中的许多问题,在深思之后,先生“忽然认识到了故事的格局,知道故事是会得变迁的,从史书到小说不知改动了多少”,在这过程中,先生产生了“一件故事的本来面目如何,或者当时有没有这件事实,我们已不能知道了;我们只能知道在后人想象中的这件故事是如此的分歧的”的想法。 章太炎先生可以说是顾颉刚先生的一位良师了,当时袁世凯掀起复古逆流,顾颉刚先生就在太炎先生的国学会上听他批评孔教,听他讲当今提倡孔教的人是如何的别有用心等等,虽然太炎先生不久后被袁政府逮捕入狱,但他却使顾颉刚先生知道了他在学问该走哪一条路。在这之后,顾颉刚先生开始思索四个问题:“(1)何者为学?(2)何以当有学?(3)何以有今日之学?(4)今日之学当如何?”通过四年的时间,先生终于明白应用不应该成为做学问的目的,于是自此之后,他“敢于大胆作无用的研究,不为一般人的势利观念所笼罩了”。对于章太炎先生的学说,顾颉刚先生在不断地积累的过程中发现其保守之处,最后也在书中指出“他(章太炎)的信古之情比较求是的信念强烈得多,所以他看家派重于真理,看书本重于实物,他是一个从经师改装的学者!”,这种评价,简明意赅! 在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学的校长并大张旗鼓的进行教育改革后,顾颉刚先生碰到了影响他一生的老师——胡适。胡适当时教授《中国哲学史》的课程,他讲课并非按照传统的三皇五帝的模式,而是抛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开始讲起,这给了顾颉刚先生很多启发。由于同年顾颉刚先生的先妻吴夫人得了肺病(不久后去世),一年后先生休学回家,在随后的几年里,先生在胡适发表的论文里学到了很多研究历史的方法,同时,刘半农先生在北大主持搜集歌谣,先生在消遣中也开始搜集一些歌谣,在比较了很多地方的歌谣之后,先生发现很多事情“我们用了史学的眼光去看,实是无一处不谬;但若用了故事的眼光看时,便无一处不合了”。 顾颉刚先生生推翻伪史也与胡适有关。当时他刚刚毕业,在北大图书馆工作,胡适来信托他帮忙查阅姚际恒的著述,后又让先生标点《伪书考》,先生为标点《伪书考》而在北大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查阅了大量书籍,对伪史与伪书的认知更上了一层。先生受《孔子改制考》的启发,产生了推翻古史的念头,在其后,用两种表列出古史的年代,一种是依前人的书中所说的时代编排史目,另一种是按现在人所认为它们应该处于的年代编排,这样一来就可以对古史的源头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在中国古代,其实也有不少人批判过伪书和伪史,如前面提到过的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等,当然,还有历经磨难而流传下来的崔述的《东壁遗书》,但《东壁遗书》的流传即使是在顾颉刚先生时也是非常不易的,但刚好,胡适买到了这书,顾颉刚先生又跟胡适很熟,所以看到了这书,更是对古人作伪史有了更深的认识。 再后来,在胡适的介绍之下,顾颉刚先生为商务印书馆编纂《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也就是在这时,先生对比各种古书,发现尧、舜、禹三者的地位在古书中有很大的问题:禹在西周时才开始在古书中出现,尧、舜在春秋末年开始在古书中出现,越是起得后,越是排在前面,这样一来,先生便做出了先前已经提到过的那个假设: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后来,先生将这一设想与他和钱玄同先生的通信发表在《读书杂志》上,后来引起了刘楚贤、胡堇人的批判,于是先生又作了《答刘胡俩先生书》来答复,这几篇文章上面已经提到,也是古史辨运动开始的契机。 另外,顾颉刚先生还是民俗学的开创者,《顾颉刚民俗学论集》的序言节取了《古史辨自序》里关于顾颉刚先生对于民俗学的研究一些起因及看法。先生对民俗学的兴趣主要起源于他在神道、社会和歌谣上的一些研究,而他对于神道的兴趣则是由于东岳庙。东岳庙有两位大神,一位是齐国的上帝——东岳大帝,另一位则是佛教中的阎罗王,而东岳大帝却是道教里的,由于中国人并不抵制佛教,所以两位大神可以在东岳庙里共存,更为有趣的是,阎罗并不是印度独有,而是受了埃及的影响,阎罗的声音是与尼罗(Nile)的声音相合的,这样独特的文化现象,真令人着迷! 读完《古史辨自序》,发现顾颉刚先生反复在提及古史辨派的思路:辨伪→研究伪史的背景→研究其演变的线索,这样的思路,被他的几位弟子如何定生、谭其骧、童书业、杨向奎、刘起釪等人所继承,关于他们师生之间的关系在《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一书中有所介绍,另外,童书业的女婿是唐史大家黄永年先生,而黄永年先生有一弟子叫辛德勇,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先生的著作里也有顾颉刚先生的影子,这也是古史辨思想的一种传承吧。 前段时间看到中图网的微信公众号上有一篇文章披露了吴锐先生编写《古史考》的一些经过,其中讲到了现在史学界很多人“响应”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的号召,对古史辨派的思想有很多抹杀和批判,实在不应该,疑古,始终是需要的,中国历史的长短,不是有我们所决定的,我们也不必为了一句所谓的“中国有五千年的辉煌历史”而去否定真实的历史(反正彭某是打死自己也不信这句自吹自擂的话的),或者,所谓的文化自信,不是空首旧说,而是敢于认清真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