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三邀的一点想法
其实在正式开始看之前舆论方向就有些一边倒了,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当下的网络化时代下其实并不缺少文人可以供观众消费,只是树林大了什么鸟都有,见识过了侃侃而谈型的点评家,对于许老师这样有一些处于“往返之际”的文人倒是有几分不待见,情理之中的事情,当年杜亚泉办东方杂志时也没有好到哪里去,群众总希望你的立场听起来要足够坚定才可以心存甘伏成为你的拥趸,如果你自个儿也没有想清楚,这仿佛就不行了,被人接纳本身就需要自我推销,这太困难了。
许老师本质应该算是乐观的人,太过消极的人没有探索的趣味,只有适应周旋的无穷能耐,但他非常迫切地想要获得某种答案,就像他一再强调的,为什么这些年轻人对马东的事情没有好奇心呢。许老师某种程度上可能也是期待推心置腹的谈话氛围的,我觉得。我本身是不太擅长说俏皮话的人,对于会擅长用那些跳跃辞藻的人也十分忌惮警惕,因此某种程度上还是挺喜欢看许老师这种对自己有要求又觉得有些拧巴的人,就像马东东说的,您活在哪个时代都不爽,就像陈丹青如果活在他最喜欢的30年代,他也不爽。
再说马东东,真的很urban。我觉得对于他最深刻的印象在于看了他整整四期的节目,他鲜少在过程中涉及自己的事情,就像某位评委曾经对马小姐说,一旦你拿出了自己地故事,你可能可以让自己的立场更坚定,也可能会因此收到攻击。但我觉得马东东在这一部分的缺少不是由于趋利避害,就像他自己说的,因为我不把自己当回事儿。
拒绝自我介绍真的是一种很强的能耐,尤其是在当下语境中其实都可以构成一种不礼貌,毕竟大家都希望获得某些对方的内容作为交往的筹码,但是这些年这种感觉就不再那么强烈了,甚至缺乏自我介绍都不会被警惕,毕竟大家多数还是抱有强烈地寻找倾听者的诉求,对于自我的过分关注可能会造成一种有些失衡的自我判断。
另外一点就是很强烈的拒绝共情的能力,我觉得这个观点未必能被多数人认同。他所做的那一档节目不乏许多所谓的金句明言,现场的气氛时而就容易被某些言辞作为推手变得瞬息万变,但是他总有几分不在情绪里的味道,甚至都没有意向来真正说服你,更像是一种即便你走了错的路,我会祝福你,但那和我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并且不要尝试来煽动我的自觉。
许老师同他聊起澳大利亚的时候,无疑是想试图激起他某种程度的文艺感性认识,但是他回答说,在我当时的生活环境下,那些浮华似乎有些遥远,也有可能是作者想多了,真的是赤裸直白,有人说我们在飞速往前走的时候,脚印,影子和村庄就被抛在了身后,但能够直面一些从前的经历,并且不用过多修辞的方式去包装它,真的是无所期待,但在消极的背后却能寻找到一条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才是人类意识进化的准确道路,在这件事上,乐观似乎并没有起到某种作用。
许老师本质应该算是乐观的人,太过消极的人没有探索的趣味,只有适应周旋的无穷能耐,但他非常迫切地想要获得某种答案,就像他一再强调的,为什么这些年轻人对马东的事情没有好奇心呢。许老师某种程度上可能也是期待推心置腹的谈话氛围的,我觉得。我本身是不太擅长说俏皮话的人,对于会擅长用那些跳跃辞藻的人也十分忌惮警惕,因此某种程度上还是挺喜欢看许老师这种对自己有要求又觉得有些拧巴的人,就像马东东说的,您活在哪个时代都不爽,就像陈丹青如果活在他最喜欢的30年代,他也不爽。
再说马东东,真的很urban。我觉得对于他最深刻的印象在于看了他整整四期的节目,他鲜少在过程中涉及自己的事情,就像某位评委曾经对马小姐说,一旦你拿出了自己地故事,你可能可以让自己的立场更坚定,也可能会因此收到攻击。但我觉得马东东在这一部分的缺少不是由于趋利避害,就像他自己说的,因为我不把自己当回事儿。
拒绝自我介绍真的是一种很强的能耐,尤其是在当下语境中其实都可以构成一种不礼貌,毕竟大家都希望获得某些对方的内容作为交往的筹码,但是这些年这种感觉就不再那么强烈了,甚至缺乏自我介绍都不会被警惕,毕竟大家多数还是抱有强烈地寻找倾听者的诉求,对于自我的过分关注可能会造成一种有些失衡的自我判断。
另外一点就是很强烈的拒绝共情的能力,我觉得这个观点未必能被多数人认同。他所做的那一档节目不乏许多所谓的金句明言,现场的气氛时而就容易被某些言辞作为推手变得瞬息万变,但是他总有几分不在情绪里的味道,甚至都没有意向来真正说服你,更像是一种即便你走了错的路,我会祝福你,但那和我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并且不要尝试来煽动我的自觉。
许老师同他聊起澳大利亚的时候,无疑是想试图激起他某种程度的文艺感性认识,但是他回答说,在我当时的生活环境下,那些浮华似乎有些遥远,也有可能是作者想多了,真的是赤裸直白,有人说我们在飞速往前走的时候,脚印,影子和村庄就被抛在了身后,但能够直面一些从前的经历,并且不用过多修辞的方式去包装它,真的是无所期待,但在消极的背后却能寻找到一条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才是人类意识进化的准确道路,在这件事上,乐观似乎并没有起到某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