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阔感”是种让人上瘾的滋味

很多时候,你的眼光都被你日复一日所观看的景观所定义。对于每天居住于水泥盒子、穿行于水泥街道并且只能在成排的行道树中体味自然曼妙的城市居民来说,想要想象“荒芜、澎湃、辽阔”这样的形容词,并不是件容易事。

比利时女孩Maroesjka Lavigne的生活就曾是这样。

她出生在根特,是典型的城市女孩。“从小我见过的自然景色很贫乏,无非是郊区小块的草地,上面零星站着几头牛。我是在动物园里认识绝大多数动物的。”她这样告诉Lens。
直到几年前,大学期间,她获得了一份在冰岛《雷克雅未克葡萄藤杂志》实习的工作。一天她独自到首都周边的村落去采访,回程遇到暴风雪,只能在漫天白色中徐徐前进。



“那一刻,从天到地,所有东西都是白色的。偶尔有彩色的物品凸显出来,更衬托出一种孤独感。这不禁让我思考:自然的力量是多么巨大无边,相比之下,人造物真是渺小得可怜。看着眼前的一切,我才意识到大自然绝不是‘背景’,相反,人才是被加诸自然中的小道具。”
她开始拍摄这一切。
在照片里,身穿防风衣的女孩、红色巴士、教堂、住宅,甚至公路本身,都有一种即将被吞没的感觉。





在雷克雅未克,冬天来得又急又猛。在独自租住的房子里,Maroesjka很快向当地人学会了保暖和保持心情愉快的诀窍。
“冬天几乎看不到阳光,所有人都缺乏生气,沉默无言,世界就像睡着了。不少人得靠无止境的睡眠和服用药物抵抗抑郁。不过开车经过任何地方,都能发现那儿灯火通明,咖啡馆和餐厅里暖和又明亮,人们试着用这样的方式抚慰彼此……”


“到了2月,第一缕阳光回来了,所有人都开心地冲到户外烤肉野餐,虽然雪还在下,冬天还没结束……”


因为自然野蛮而强大,人们必须“积极地”活着,而有时,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无奈中也透露着一丝幽默。
2011年,格里姆火山爆发。“杂志社派我去现场调查。在巨大的烟云下,我发现游客、当地人、记者全都围拢着火山谈笑,一点儿也不害怕。他们聊着前一年埃亚菲亚德拉火山如何让全欧洲交通瘫痪了,好像在说:‘哦,傻帽火山,你怎么又爆了!’”



结束实习后,Maroesjka发现自己对“辽阔感”上了瘾,2015年,她又独自前往了纳米比亚。
“那是个以沙漠命名的国家。我租了辆吉普车,上面载着一顶帐篷,就这样旅行了两个月。”



“纳米比亚似乎处于另一种时域之中——时间过得很慢,但更有逻辑。那儿的土地呈现出一种被冲刷过,但仍脆弱而缤纷的色彩。”




“成群的长颈鹿或者斑马陪伴着我。偶尔有火烈鸟经过,还会在突然间遭遇一个大象家族。动物们面带好奇地看向我,但很快把我遗忘了,踱着步子继续前进。它们一点儿不因为我的出现而着急,继续不慌不忙的。”





“我喜欢动物。假如长时间仔细观看,你会发现它们都是艺术品。”
✍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公号“WeLens”、微博"WeLens"
更多关于Lens读物及购买详情请戳>
文 / 胡阳潇潇
图片版权均属摄影师Maroesjka Lavigne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 END -


Lens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把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做成一张音乐专辑 (23人喜欢)
- 她是那种声音一出来,就让人想起某个年代的人 | 邓丽君逝世30周年 (24人喜欢)
- 一位英国新闻工作者的美国梦 (20人喜欢)
- “当我闭上眼睛回望童年,看到的是村口那片高低错落的田野......” (35人喜欢)
- 一个不听话的女孩,改变了世界对童年的想象 (3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