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钱穆先生讲中国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1951年春,钱穆先生应“国防部”高级军官组之邀就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国防、教育、道德精神等在台北做了系列讲演,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先生就教育所做的评论依然振聋发聩,一读再读之余,忍不住与君分享。
首先,先生认为对教育的理解,不能太狭义,教育不该仅限于学校,学校教育也不该仅限于青年。中国现代教育失败的病根在于把教育看得太狭义了。中国教育特别注重学校教育,但当青年踏入社会,便没有了教育。而学校和社会又不是一回事,青年一出校园,看到社会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也便产生了不适,以及对学校教育的怀疑。教育和其他部门是隔离的,缺乏家庭、社会的统一配合。
其次,如果教育专讲知识和职业,对社会必然发生两大影响:一、使人与人之间逐渐的分离。你学工,我学医,他学法律,各不相关;二、使人与人尽成为比赛。每一行业里都免不了有竞争,竞争中只有少数成为杰出的,其余大多数全落后了。那么人生究竟为的什么呢?是不是专为陪衬旁人做跑龙套,好来烘托出一两个叫座的主角呢?所以,知识和职业教育,所说给了平等机会自由竞争,实际上,成功的只限于少数人,失败的必然是大多数,在失败者的内心里,一定会感到痛苦。
人生在世,国家有法律,社会有风俗,职业有固定,自由是有限的,平等则更有限。人人祈求向上,而人人不免落后。人世间不可能满足每一个人向上的希望和理想。人的智慧有愚智,体质有强弱,家庭经济有贫富,人好像生来就不平等,不自由的。学校教育若仅鼓励个人上进,仅注意到让每一人都接受知识和职业技能,而没有注意到每一人的“可能的失败”,及其内心情绪上的“真实苦闷”,这单方面的教育,又何能达到其理想的效能?我们该注意疏导时代的情绪,就应该注意到广义的、多方面的、全人生的教育。
中国今天(1951年)的教育风气,小学生第一目标在进中学,中学生第一目标在进大学,大学生第一目标在获得出国留学机会,如此,便成为了一种赛跑式的教育。中国人进小学,进中学,都是想借助国家教育来攀上自己人生的巅峰,是求知识谋职业的奔竞。如是则使人生只有斗争,只有分离。知识越发达,人生相互之间的距离愈远,人生相互之间的距离愈远;竞争越激烈,则人生之痛苦愈深;个人越自由,将愈不平等,社会将日见其不稳。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授业解惑是指智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而传道,才更是师之真职分。
一个国家、一社会,必须具有一共同信仰、共同敬重的“道”,而此道又必是整个人生的“道”,既不偏政治,也不偏科学,也不是偏在人生中某一部分的。当前的最大问题,乃在如何重建一个“道”,即重新发扬我们的历史文化。重新提示出我们一向所看重的“人格尊严”和“道德精神”。
钱穆先生认为应该“文化来领导政治”,不该以政治来领导文化。教育是代表文化的,不是代表政治的。中国教育的最高精神,必然要向自己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找求,而仅从教育制度或教科用书上求改进,拼命抄袭西方,是缘木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