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道个歉,这事儿就算过...不去了
每次看极限挑战,都会被孙红雷的痞子样逗乐,总能“耍流氓”耍得顺风顺水,后来仔细一想,他似乎都用的是同一招。
我们来看看他在节目中忽悠嘉宾黄宗泽的套路:
两个人见面,他首先热情地招呼人家一块玩。

但是愉快的氛围持续没多久,孙开始抛出杀手锏:假装认真地责备黄宗泽怎么可以不给他这个前辈打伞。

黄宗泽感觉很愧疚,立马给老大撑伞,一副“我错了”的好态度。
孙红雷呢则是继续进攻,强调了自己是前辈,并说自己年龄大了不好走,要黄宗泽背他。黄拿出节目组给的钱,说:“我们可以打车去”。

这时孙红雷开始一贯的“流氓”招式,一把抢过钱并溜之大吉,只剩下黄宗泽一脸懵逼,才发现被套路了。

当然这些都是节目效果,但其实孙红雷一直在运用一种叫做“愧疚诱导”(guilt inducement)的沟通策略,即通过让别人感到愧疚以达到自己的目的(Miceli, 1992)。
最常见的愧疚诱导策略可能来自于身边最亲近的人,比如:
情侣之间
A:“你最近一点都不关心我,我每天都要忙死了,最近还感冒了,你竟然都无动于衷,你怎么可以这样?”
B:“对不起,我最近也比较忙,但是……”
A:“不用解释了,你根本就不在乎我。”
B:“不是的。”
A:“那好,那你以后每天下班都开车过来接我一起回家。”
B:“好吧。”
亲子之间
朋友讲了一个自己的例子,她周末和朋友出去玩,晚上回来的时候看到妈妈正在打扫房间。
妈妈半抱怨半责备地说:“也不知道收拾房间,整天就知道出去玩,你知道你妈每天多累吗?也不懂得体谅我,只会给我添麻烦。”
她当时感觉很愧疚,似乎出去玩变成了一件很对不起妈妈的事。
然后她妈顺势要求她接下来一周哪也不准去,留在家里帮她干活,她也只能无奈地答应了。

究竟这种愧疚诱导策略的套路是什么呢?我们总结了三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 :“我非常不容易”
常常用愧疚诱导策略的人会跟别人强调自己最近很困难,比如很难过、委屈、不爽、烦心等。
还会表示这些负面的情绪对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比如最近吃不好、睡不着、赚不到钱、找不到对象等等。
他们很会“展示自己的脆弱”,通俗点说就是很会“装可怜”。这一步的关键是情绪铺垫,显示自己脆弱不堪,为引导愧疚制造理由。
这一步发生时,被诱导者通常还没有察觉,他们会感到同情或者心疼,问一句:“你还好吗?”
第二步:“都是你的错”
这时愧疚诱导者会在言语或者心理上,直接将自己这么惨的责任全都归结为是对方的错,并且通常不会给任何解释的余地。
最近一位同事的好友情绪一直很焦躁,同事在打电话的时候开了一句玩笑,对方突然就暴跳如雷地说:“你知不知道我现在很难过,你还有心思跟我开玩笑,你这人怎么这么没眼力见啊,弄得我现在更烦了。”
其实在同事跟她打电话之前,她的情绪就已经很糟糕了,但她却直接把自己心情不好的责任推到了同事的身上,
这一步的关键就是责任转移,从而诱导对方产生愧疚感。
而这时候被诱导者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愧疚,虽然心里觉得自己没做错什么,可是就是无法控制地觉得对不起人家。
一边自己很混乱,一边还要安慰说“对不起,是我不好,我不该说那样的话。”
第三步:“你应该弥补我”
在对方感到愧疚之后,诱导者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或是惩罚),例如让对方花时间弥补,让对方妥协答应某一个要求,或者让对方付出更多的爱和关心。
这些要求通常是非自愿的,或者是不合理的,但是由于对方已经被诱导产生了强烈的愧疚感,因此很容易答应这些“不平等条约”。
这一步显示了愧疚诱导策略的最终目的:在对方的愧疚中,提出自己的真正需要,并要求对方满足自己。
这时被诱导者虽然内心是拒绝的,但很容易就会答应下来,开始了极不情愿的“赎罪”之旅。

套路者究竟出于什么目的?
1. 拒绝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愧疚诱导策略的使用者通常自己面临着一系列糟糕的问题,例如身体不适、情绪焦躁、工作不顺心、经济有压力等。
但是他们自己却不愿意对此负责,因此想找一个发泄的出口。
这时候别人做出任何一点让他们不满意的事,都可能会成为被责怪的借口,可能仅仅是一次电话没接,或者是某个意见不一致,就可能成为“背锅”的导火线,引发一系列“都怪你”、“还不是因为你”的指责。
心底觉得对不起自己却又不敢面对的套路者们,在用愧疚诱导的办法来让别人向自己说出那句“对不起”。
2. 示弱是想要达成目的(妥妥的套路)
很多人抱怨自己的男/女友最近各种做的不对,其实是出于想让对方更多陪伴自己;抱怨孩子不懂事,是想让孩子乖乖听话,满足自己的期望……
这些目的不好直接说,只能用这样的套路让对方答应,而经验告诉他们:“一旦Ta感到对不起我,就会对我更好,也更容易满足我的要求。”
这会让人不断地用愧疚诱导策略来套路别人,然而这时双方是非常不平等的。
被诱导的人常常是无辜的,却要“被心甘情愿”地满足自己内心不愿意的要求。

套路好使但伤人
研究发现,使用愧疚诱导策略的人尽管会短期间内感到被满足,但被长期以往很容易积压不良情绪,降低关系满意度,最终造成关系的破裂(Overall et al., 2014)。
如果你回忆生活中,自己经常有被别人诱导愧疚套路的时刻,那么也许下面的建议能给你一些启发:
1. 分辨“谁该负责任”
如果你总是“感觉愧疚”的一方,那么你需要分辨究竟是不是你的错(Miceli & Castelfranchi, 1998)。
比如父母的辛苦和疲惫很多时候是源于工作不顺心、生活压力大。你没干家务可能只是他们发泄郁闷的导火索。
有时你可能也会面临男/女朋友突然的愧疚诱导,比如你其实平时都不会在白天上班的时候给对方发信息,以前也都很正常,但突然有一天对方抱怨“我都这么累了,你一点也不关心我,白天都不主动跟我说话!”
这时可能是因为对方的工作或是生活上遇到了什么挫折,不能够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而并不全是因为你白天没给Ta发信息;
在感到愧疚之前,先分辨清楚究竟这是不是你的错,如果不是你的错,认错只会让对方更习惯于用愧疚控制你的行为。
2. 愧疚不是妥协的理由
如果真的意识到确实是自己做得不好,给对方带来了伤害,是需要加以改正的。但还是要理性地对待对方在你愧疚之后提出的“要求”。
比如你发现仅仅因为自己错过了一个电话,就被要求以后必须时刻秒回信息。或是因为自己给其他人点赞,对方吃醋了,要求你必须随时让ta查你的手机等等。
这种不平等条约你需要理智拒签,而不能单纯因为愧疚就做出妥协。

最近,有一位朋友主动选择结束了3年的恋情,原因就是他在无限循环的愧疚感和赎罪中感到疲惫不堪。
而提出分手时对方的反应是:“错的明明是你,为什么是你来提分手?”
愧疚诱导对亲密关系的伤害通常不是一场暴风雨,而更像是一场蚁灾,它慢慢地侵蚀着关系中的信任和包容,直到关系的堤坝溃烂。
而可怕的是,双方常常都没有意识到正在进行的愧疚诱导策略。
如果你也常常使用或被愧疚诱导,那么希望你能明白的是,一切的好转都要从察觉自己和他人的愧疚诱导开始。
参考文献:
Miceli, M. (1992). How to make someone feel guilty:Strategies of guilt inducement and their goals.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22(1), 81-104.
Overall, N. C., Girme, Y. U., Lemay Jr, E. P., & Hammond, M. D. (2014). Attachment anxiety and reactions to relationship threat: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inducing guilt in romantic partn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6(2), 235.
Miceli, M., & Castelfranchi, C. (1998). How to silenceone’s conscience: Cognitive defenses against the feeling of guilt.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28(3), 287-318.

欢迎关注公众号:简单心理(janelee1231)
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戳:简单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