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电影
关于英国电影,对我来说是一个久远的故事了,说来惭愧我并没有看过很多英国片,相较于其他欧洲国家,比如西班牙,捷克,波兰等,英国这种没经历过独裁统治的国家的电影作品,总感觉缺了点激情和颠覆力,私以为只有经历过苦难的国家的艺术作品才有可能蕴藏着更深远而强大的力量,比如拉丁美洲,比如东欧那些小国。而英国电影对我来说总觉得没有英国音乐来的冲击力大,那些曾经钟爱的britpop,shoegazing,4ad,sadcore,dreampop,indierock,sarah......我时常会拿出八、九年前买的英伦摇滚cd,重温一下那些优美而怀旧的旋律。而英国电影却好像远不如英国音乐那样丰富多彩。
尽管现代电影准确说应该诞生于英国(毕竟是老牌工业帝国,据说是19世纪中后期某个英国生物学家发明的连格摄影技术,最初只用科研,后来才慢慢发展成今天的电影),但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英国电影给我的印象都是比较因循守旧的,当然其中也不乏精品,比如《雾都孤儿》《远大前程》等,大卫-里恩和希区柯克仿佛就能代表上世纪前半叶英国电影的精华了,并不是我不喜欢他们的作品,只是他们真正的成功还是去美国以后,《日瓦戈医生》是那么经典,《阿拉伯的劳伦斯》也有好莱坞的投资在内,而希大师之后的成就更是不用说。
与美国的电影创作环境相比,战后待兴的英国的确无法可及。美国人精明的商业头脑和优厚的物质条件使得拍电影不成难事,而他们骨子里的自由主义精神也使得他们敢于“玩”电影,先锋,实验,地下,独立。。。这些特别的电影类型在同时代的英国电影里就少有出现,英国电影更注重的还是他们的文化气质,他们是将本国古典文学和经典名著搬上银幕次数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一直以来在文学领域的人才辈出也保证了英国电影这种特点的延续至今。
对于60年代之前的英国电影,我更感兴趣的还是纪录片,记得当年曾费尽周折寻找格里尔逊的《漂网鱼船》,最后还是托朋友从外地买到一盘刻录碟寄来,片中一些优美的海景至今还记得,很有伊文思那种诗意纪实的风格,同时又注重摄影构图与蒙太奇,而且弗拉哈迪也曾在英国拍摄了几部记录片,个人觉得英国与荷兰是早期对世界纪录片发展贡献最大的两个国家。
当然我会觉得英国电影真正的发展是在60年代之后(实际上很多国家都是如此),受到美国,法国等新文化新艺术思潮的影响,著名的“自由电影”即产生于那时,类似于奥伯豪森宣言,一群英国青年导演也在伦敦发表了向陈旧保守的电影创作环境挑战的宣言,他们的作品大都带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在立足于写实主义的同时用革新的电影语言去描绘最真实的英伦社会景象。其中林塞-安德生是我很喜欢的一位,无论是早期《如此运动生涯》中的残酷现实还是后来与麦克杜维尔合作的三部曲《如果》《幸运儿》《英伦医院》中的叛逆与超现实,安德生总是能在看似荒诞的故事情节里一针见血地指出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病,让人印象深刻。当然,60-70年代的英国导演不能不提的还有肯-洛奇,肯-罗素,苏格兰的比利-道格拉斯等人,他们的作品风格不同,而这一时期的英国电影类型也更多样化,“伦敦电影人合作社”(the london filmmakers' co-operative)成立于1966年,就是一个专门赞助青年电影人和独立短片创作的组织,由旅居英国的美国实验电影导演斯蒂夫-德沃斯金创建,原意是效仿乔纳斯-梅卡斯在纽约创建的实验影人联盟。著名的英国女导演莎莉-波特早期的短片就是其出品的。
70年代中后期至今受到朋克和另类文化的影响,英国青年电影人的自由意识越来越明显,个人化的影像风格与反传统的表现形式在《英格兰末日》《动物园》《逐个溺死》《花园》《猜火车》《两杆大烟枪》等片中都有体现,英式的黑色幽默也成了如今英国独立电影的标志特征之一,同时德里克-贾曼,彼德-格林纳威,盖-里奇,丹尼斯-伯伊等导演也让人们看到了英国电影的不同侧面。而他们的不少作品已成为如今英伦影迷口中的绝对经典。
作为对60年代自由电影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的继承,利物浦导演特伦斯-戴维斯不能不提,他也是我中意的英国导演之一,坚持自编自导的“作者电影”创作方式,《远方的声音》,《The Long Day Closes》和《霓虹宝典》都在国际上获奖无数。《特伦斯-戴维斯三部曲》是他的首部长片,其沙粝般的黑白影像质感也是我偏爱的英国独立电影之一。
影片由《孩子们》《圣母玛利亚与孩子》和《死亡与变容》三个章组成,讲述了罗伯特-塔克的一生,从他出生到少年时代在严厉的英国传统男童学校里的生活,从他那脾气暴燥的父亲的意外死亡到后来所经历的种种冷酷人事以及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为社会所不容,直到最后母亲的死决定了他悲惨的命运,影片结尾耄耋老人孤独地躺在的空房间里,脑海中如电影般闪过一生的回忆,然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特伦斯把这部影片看成是自己童年经历的再现和情感宣泄,他用纪实的风格,透过男主角塔克批判80年代英国社会冷酷死板的寄宿制教育和人们之间情感的疏离与缺失。影片笼罩在一片灰色的基调中,无论是少年脸上的冷漠神情还是母亲遭受打骂时的悲泣,或是利物浦阴郁的天空,都让人感觉异常压抑和沉重。在同时代的英国电影中很少有如此震撼人心的佳作。
尽管现代电影准确说应该诞生于英国(毕竟是老牌工业帝国,据说是19世纪中后期某个英国生物学家发明的连格摄影技术,最初只用科研,后来才慢慢发展成今天的电影),但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英国电影给我的印象都是比较因循守旧的,当然其中也不乏精品,比如《雾都孤儿》《远大前程》等,大卫-里恩和希区柯克仿佛就能代表上世纪前半叶英国电影的精华了,并不是我不喜欢他们的作品,只是他们真正的成功还是去美国以后,《日瓦戈医生》是那么经典,《阿拉伯的劳伦斯》也有好莱坞的投资在内,而希大师之后的成就更是不用说。
与美国的电影创作环境相比,战后待兴的英国的确无法可及。美国人精明的商业头脑和优厚的物质条件使得拍电影不成难事,而他们骨子里的自由主义精神也使得他们敢于“玩”电影,先锋,实验,地下,独立。。。这些特别的电影类型在同时代的英国电影里就少有出现,英国电影更注重的还是他们的文化气质,他们是将本国古典文学和经典名著搬上银幕次数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一直以来在文学领域的人才辈出也保证了英国电影这种特点的延续至今。
对于60年代之前的英国电影,我更感兴趣的还是纪录片,记得当年曾费尽周折寻找格里尔逊的《漂网鱼船》,最后还是托朋友从外地买到一盘刻录碟寄来,片中一些优美的海景至今还记得,很有伊文思那种诗意纪实的风格,同时又注重摄影构图与蒙太奇,而且弗拉哈迪也曾在英国拍摄了几部记录片,个人觉得英国与荷兰是早期对世界纪录片发展贡献最大的两个国家。
当然我会觉得英国电影真正的发展是在60年代之后(实际上很多国家都是如此),受到美国,法国等新文化新艺术思潮的影响,著名的“自由电影”即产生于那时,类似于奥伯豪森宣言,一群英国青年导演也在伦敦发表了向陈旧保守的电影创作环境挑战的宣言,他们的作品大都带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在立足于写实主义的同时用革新的电影语言去描绘最真实的英伦社会景象。其中林塞-安德生是我很喜欢的一位,无论是早期《如此运动生涯》中的残酷现实还是后来与麦克杜维尔合作的三部曲《如果》《幸运儿》《英伦医院》中的叛逆与超现实,安德生总是能在看似荒诞的故事情节里一针见血地指出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病,让人印象深刻。当然,60-70年代的英国导演不能不提的还有肯-洛奇,肯-罗素,苏格兰的比利-道格拉斯等人,他们的作品风格不同,而这一时期的英国电影类型也更多样化,“伦敦电影人合作社”(the london filmmakers' co-operative)成立于1966年,就是一个专门赞助青年电影人和独立短片创作的组织,由旅居英国的美国实验电影导演斯蒂夫-德沃斯金创建,原意是效仿乔纳斯-梅卡斯在纽约创建的实验影人联盟。著名的英国女导演莎莉-波特早期的短片就是其出品的。
70年代中后期至今受到朋克和另类文化的影响,英国青年电影人的自由意识越来越明显,个人化的影像风格与反传统的表现形式在《英格兰末日》《动物园》《逐个溺死》《花园》《猜火车》《两杆大烟枪》等片中都有体现,英式的黑色幽默也成了如今英国独立电影的标志特征之一,同时德里克-贾曼,彼德-格林纳威,盖-里奇,丹尼斯-伯伊等导演也让人们看到了英国电影的不同侧面。而他们的不少作品已成为如今英伦影迷口中的绝对经典。
作为对60年代自由电影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的继承,利物浦导演特伦斯-戴维斯不能不提,他也是我中意的英国导演之一,坚持自编自导的“作者电影”创作方式,《远方的声音》,《The Long Day Closes》和《霓虹宝典》都在国际上获奖无数。《特伦斯-戴维斯三部曲》是他的首部长片,其沙粝般的黑白影像质感也是我偏爱的英国独立电影之一。
影片由《孩子们》《圣母玛利亚与孩子》和《死亡与变容》三个章组成,讲述了罗伯特-塔克的一生,从他出生到少年时代在严厉的英国传统男童学校里的生活,从他那脾气暴燥的父亲的意外死亡到后来所经历的种种冷酷人事以及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为社会所不容,直到最后母亲的死决定了他悲惨的命运,影片结尾耄耋老人孤独地躺在的空房间里,脑海中如电影般闪过一生的回忆,然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特伦斯把这部影片看成是自己童年经历的再现和情感宣泄,他用纪实的风格,透过男主角塔克批判80年代英国社会冷酷死板的寄宿制教育和人们之间情感的疏离与缺失。影片笼罩在一片灰色的基调中,无论是少年脸上的冷漠神情还是母亲遭受打骂时的悲泣,或是利物浦阴郁的天空,都让人感觉异常压抑和沉重。在同时代的英国电影中很少有如此震撼人心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