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之行(2) 关于暑校课程及杂谈
Wonderland-100 year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2017.7.28
即课程本身
总的来讲,这门课比我预期略低。
根据与同班同学的交谈,以及个人猜测,这门课应该是把各种文学理论都用来分析了一下儿童文学。

我最喜欢的几个部分是fairytales,mapping the imagination,intertextuality,psychoanalysing,还有 controversial children's literature。最先吸引我眼球的Harry Potter和Disneyfication的部分,讲的倒是有些太浅了。
1
Fairytales用的是red riding hood的例子。最令我惊讶的是老师给出的小红帽故事衍生的文学和美术作品。It never occurs to me that red riding hood has a great amount of innuendos!(当然,这与我跟原文以及其文化不熟悉有很大的关系)Charles Perrault的原文真是赤裸裸的暗示…没想到啊没想到,小红帽和大灰狼之间其实是sexual relationship? Charls Perrault的童话故事是用来指引上流社会ladies的行为的?那些血腥暴力的Folktales有很多是nursery里面没什么文化,但事实上养大绅士阶层的小孩的nursemaids造出来教育小孩的…凡尔赛宫中人用童话故事来讽刺路易十四的专制…etc etc,相当eye-opening!
2
Intertextuality(对我而言)是一种新的视角。文学作品的很多涵义酝酿在它与前人的对话中。allusions究竟有什么意义,现在终于意识到了——不是用来装逼的,是用来对话的。当你allude到一个梗的时候,你怎么使用它、表达它、颠覆它,都会传达出一种讯息,同时也进一步塑造这个梗。
像老师说的,用intertextuality来分析的话,对一个文本可以无限地追溯下去,不断地翻出这个典故/形象/情节等等的先例、原型……不过,恐怕是要有深厚的积累了,我觉得钱钟书先生肯定能很出色,我就算了lol特别是对西方文学,一脸懵逼
3
Mapping the imagination吸引我,是因为它提供的广泛的内容和可依附的框架。我觉得J.M. Barrie基于Hyde Park的想象,以及J.K. Rowling对伦敦的想象实在是太fascinating了,感觉就像是小时候妈咪拿着室内设计的书来给我讲故事:这扇门后面有什么,那扇门后面有什么……还有爱丽丝镜中奇遇记里面,爱丽丝进入镜子见到的颠倒的世界等等。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无限的可能性,多有趣!人生的厚度就这样倍增了XD
可能是因为我平时喜欢发白日梦,哈哈!
脑补情景:坐在一个正常的草坪上,开始想象,眼前出现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一条蛇、一条龙、一只凤凰……屋顶变成头发、窗户变成眼睛、烟囱变成喷火的鼻孔、屋后面长出尾巴……
感觉突破了次元。实在是太有趣了。
4
psychoanalysing的话,主要是它太扯淡了,以至于有些荒诞离奇的趣味。虽然不免有些过度解读的感觉,然而有说的头头是道,因此让人很愿意读下去。而各种established的文学意象更是令人目不暇接:树木与母亲(灰姑娘)、食物与贪婪(ella enchanted)、吃果子与伊甸园等等,同学们能分析出的东西好多。我现在还记得老师在the secret garden的seminar的时候提到,夫人和先生的秘密花园,这种enclosed space,和婚姻爱情联系在一起,也有sexist的意味,感觉这个分析很神奇又合情合理。
5
Controversial children's literature是用爱丽丝梦游仙境来讲的。我觉得这个part完全就是用强大而巧妙的想象力和对原文的解读引人入胜。老师给的《lost girls》那本书,实在是很厉害了——小时候的爱丽丝梦游镜中,是被性侵时自我防御机制所产生的想象。
偏个题,这门课上有很多很sexual的内容,但是老师都是直接拿出来讲的。这个做法我很欣赏!有些难想象我们的课堂把这样的内容看作理所当然、稀松平常,但如果文本确实能分析出这些内容,而又不去触碰,好像又有些辜负了学术的要求。不过,我们的文学专业课堂也许也会讲到这些内容?
6
gender
从性别研究的角度来看问题。其实这一part比较吸引我的还是文本分析。跳出细微处去看整个文本赋予角色的逻辑,又回到细微处看文本对角色的描写。
比如前面讲的秘密花园和enclosed place联系在一起,以及比较常见的给女孩和男孩同样动作以不同特质的描写,这些是细微处。从大处看,同一个文本里,小说的结局完全从Mary的成长转移到了Collins的成长,使得女性成长的意义从自身成长替换到帮助男性成长,很诡异;另一个是最后写论文的时候,所看的对cinderella的分析,Action&Voice两个角度,男性和女性power的角度,女性内部争斗的角度……对我来讲都很新鲜。感觉文学的分析是要跳出具象的框架来看的,不能仅限于作者(有意识的)笔下的人物行为和表达,而要跳出微观看宏观呢。
关于阅读
讲真,这门课上的很多文本,无论是children's literature还是pop我很多都没读过,或者并没有深入地阅读。不过,我又觉得,做什么事情都是有伴就带劲。这些文本都有自己一个粉丝团体,而我一个中国人并不在其中。(ironically,我对中国文学好像也不是特别感兴趣…)他们一群人包括老师都是harry potter粉,追fantasy天经地义,而我至今还整天被我妈说“就喜欢看这些神神鬼鬼的东西”;他们能接触到很多JA的分析、交流平台(我最近才爬上JA的论坛)。这个氛围和环境都很不同啊。
关于文化
在KCL上课,特别是文学课,真的能够非常明显地感受到文化隔阂。一方面是语言,另一方面是文化知识和经历。比如说,我和同学们读过的儿童文学、看过的儿童影视作品、接触的流行文化pop culture相差甚远,他们经常能指出课上的某个文本和另外一个东西的联系,而我很多时候根本没有听说过后者,前者有时候也从不知道。最明显的就是很多文本里面有对圣经的allusion,而我对此当然是一无所知了。
我们的课堂有很多人,但是应该有2/3是美国人,有一个法国人Simon,一个印度人,两个墨西哥人,剩下一小撮亚洲人——中国(大陆)人、新加坡人、香港人、韩国人。前面那堆和后面那堆显然是两个群体,那些西方文化圈里的人交流起来基本没有障碍,互相之间也很亲热,而我们这堆亚洲人普遍没什么话讲(我讲话经常觉得自己是傻瓜)。
在上课和旅行期间,我经常感受到文化隔阂的存在,比如说很尴尬的,别人讲笑话我听不懂。很多时候我很确定我每个词都听到了,但他们究竟为什么笑,我不知道,或者我知道他们在笑某个东西,但我根本不知道那个东西是什么。我想起很多贬低华人的说法喜欢讲,中国人没有幽默感。但我想,有很多大概是文化差异吧,我们也有赵本山啊。让美国人来听赵本山,大概也是沉默的尴尬吧。
关于课堂氛围
我不知道能不能把我所经历的这个课堂归类为“他们的”课堂,但我想应该可以,起码一部分特征是有的。毕竟在座的都是欧美人为主,而课堂设置好像还挺典型的:lectures+seminars。
我很喜欢课上各位都很乐意表达自己想法的(而他们在我看来还都挺有想法)这个氛围。有点像我们主题选得好的时候的小班课。(这门课也就20个人)老师也加入讨论。但他们很少有重复其他人的车轱辘话,而是各有不同的observation。
我还很喜欢美国同学们外向的性格。确实是在座的众多美国学生都非常活泼开朗和outspoken。不是说他们的人都很high,但好像他们里面high的人的比例比较高……反正整个气氛都很愉快就是了。当然老师victoria本身也是非常energetic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