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娱乐活动
不知道现在的孩子玩什么,三十几岁的我想起小时候,还能记得很多玩过的游戏。以前物质条件不好,很多游戏工具、游戏规则都靠自创,反倒增添了很多乐趣。
小时候我们都住在排屋,所以和小伙伴玩耍特别方便,每次一吃完饭,大家自动走出家门,聚在家门口的大街上开始玩起来,大概十来个孩子吧,我年龄排到前几位,再加上特别爱玩,所以号召力特别强,玩起来真是一呼百应。
那些大家普遍都在玩的“老狼老狼几点钟”、“我们都是木头人”、“点穴游戏”“老鹰抓小鸡”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今天就说几个我特别喜欢又带点原创性质的。
1、“玩老师”。
以前我很喜欢玩上课的游戏(是不是在学校课没上够啊!)就是把小伙伴召集过来,轮流当老师和学生。撕几张作业本当课本,就开始当起小老师来。为了增强真实性,我还提议增加眼保健操这个环节(是不是在学校眼保健操没做够啊!)会多表扬关系比较好的小伙伴,给他们多一点发言的机会。课上完了,还布置家庭作业,还拿着红笔批改家庭作业呢,几节课上完以后假装学期结束了,还出卷子给大家做。
记得有一次在学校上课,帅帅的实习老师问大家:“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玩什么游戏啊!”我直接兴奋的站起来大声回答:“玩老师!”(我们土话把这个游戏叫做“玩老师”,我用普通话直译出来了)全班哄堂大笑。帅老师懵逼中带着一丝恐惧。我很久才反应过来,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脸红。
2、风筝。
风筝在小时候真是只有羡慕的份,当时的家庭条件连开口问父母要求买风筝的想法都没有。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我想了一个办法,家里有很多塑料袋,我就扯了一个大的,然后用一根长长的绳子把塑料袋袋口系起来,一个风筝就做好了。。。但是试飞效果并不理想,无论我跑的多块,这个“风筝”最多飞的跟我差不多高。我回想起来,人家的风筝不是后面都贴两条长长的报纸么?也许就是因为这两条报纸才飞得那么高!于是我在我的风筝后面系了两排小塑料袋子。可惜效果还是不好,于是我又拜托邻居,骑车的时候能不能帮忙飞一下风筝。为了风筝能飞,还真是用尽仅有的人际关系。
记得有一次上学路上,我撑着一把伞,并没有下雨,但是风很大很大。当时的我不知道哪里来的idea, 想要让雨伞像风筝一样飞起来。我环顾了下四周,并没有人!于是就松开了手。是的,你没看错,在狂风大作的那个时刻,在一条平常人来人往的大路上,我松开了拿着伞的手。结果伞直接被横着吹到了离我一米远的路边,然后不知道为什么明明刚刚没有人的四周,一位阿姨碰巧自行车骑了过来,我的伞直接飞向她。她从自行车上摔了下来,并把我狠狠骂了一顿。
有人说,小时候不能满足的东西,长大以后会报复性恶补。我记得读高中的时候,当时有了几块零花钱,就去买了个风筝,这次是真的风筝!你能想象一个高三即将高考的学生,带着风筝上学的画面吗?上课了就把风筝放在桌脚,下课了就取出风筝拿到天台去放。
3、舞狮。
小时候可能黄飞鸿的电影看多了(也许当时还没有黄飞鸿的电影,不要在意这些细节),很喜欢舞狮。怎么办?我们哪有那些道具。于是邻居的小伙伴就趁父母不在家的时候,把我们约到他家。我们像做贼似的偷偷潜入他父母的房间,然后任命两到三名小伙伴蒙上被子做狮子(是真的蒙哦,两个人钻进被子,啥也看不到),剩下的小伙伴就做人类。蒙上被子的小伙伴站在床上一动一动的,还真的有点像狮子。然后我们的游戏就开始了。狮子因为看不见,所以基本上就是乱撞。我们人类只有逃命的份,当然偶尔会攻击一下。玩到最后筋疲力尽的时候,人类直接扑向狮子来一场混战。提供场地的小伙伴比较惨,父母的床乱七八糟,免不了一顿揍。
4、晚会。
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学校举行晚会,我们班出了个舞蹈节目。组织女同学跳舞,居然没我的份 !于是我怀恨在心,每次放学就留下来偷看她们排练,把舞步默默记在心间!还记得伴奏是杨钰莹的《红彤彤的春天》。我暗暗的想,你不让我跳,我自己组一群人跳!于是我召集了所有女生小伙伴,高矮胖瘦年龄全部不限!我手把手把所有的舞步教给大家。没有背景音乐怎么办?我自己唱!但是我实在是记不全歌词和调子啊,于是这首背景音乐变成了不断重复某段曲子以及中间会突然出现“啦~啦~啦~”垫歌词的地方。但是这样仍然减少不了我们的热情,大家每天饭后在家门口积极的排练,还认真的纠正动作(搞到最后连我都不知道正确的动作到底是哪个,已经被大家自动升级了。)
为了搭配舞蹈,我决定干脆搞台晚会好了。于是我们根据春晚的节目种类开始凑。小静编了个小品《扶不扶》(讲的是到底要不要扶一个老奶奶,里面还有个恶女人,最后好像拔高了主题,喊了句口号告诉大家助人为乐的道理,还跟台下观众互动哩。恶女人其实是戏份最吃重也是最出彩的),一个诗朗诵,一首歌,一个舞蹈,中间还安排了抽奖环节(通过众筹的方式,每人出了五毛钱,去批发市场买了些晚会用的道具比如气球啊、彩带啊以及几样诸如圆珠笔芯这样的奖品)。一台晚会就这样成了!
晚会开始前几个小时,小伙伴们专门偷了家里的化妆品化了妆,可见对我们的晚会多么的重视!家长们刚开始对我们不屑一顾,后来发现我们排练的越来越认真,居然主动要求加入只有演职人员的观众席!还有个家长主动提供了晚会的场地——天台。家长的参与搞得我们都好紧张,排练的更加勤快了呢!
晚会如期举行,我做主持人,搞来两句对联一样的句子做开场台词。为了突出晚会的隆重性,我把写作业用的台灯从家里拿来让一个小伙伴在旁边给我打光,pia一束光打过来,宇宙的中心有没有!
这样的晚会我们一直玩到初三,每次晚会我们都会把几个保留节目进行升级改造,向更高品质迈进!
5、采访
我们以前也追星啊,但是我们这帮人怎么会仅限于此呢?那时因为开始学英语了,学校要求买复读机,我妈也给我买了一个。你以为只有学英语这么简单吗?我们拿没用的卡带来录音!主题就是采访明星。一个做记者,一个做明星,学着电视里的娱乐节目采访起来。记得有一次,我们玩采访王菲。我做王菲,静做记者。静问我,你打算今年出几张专辑呢?我若有所思的回答:十几张吧。当时对出专辑一点概念没有,多年以后会想起这件事,王菲看到肯定会想,老娘十几年才出一张好吗!
后来大家都长大了,这些游戏也越来越显得“幼稚”了。老师没得“玩”了,自己都做老师直接被学生“玩”了;风筝不飞了,因为突然跑啊跑啊就跑不动了;提供舞狮场地的小伙伴初中读完就混社会了;静去了北欧;自媒体越来越流行,明星们都自爆了,还等你采访。
曾经的小伙伴们,你们的孩子现在在玩什么呢?
小时候我们都住在排屋,所以和小伙伴玩耍特别方便,每次一吃完饭,大家自动走出家门,聚在家门口的大街上开始玩起来,大概十来个孩子吧,我年龄排到前几位,再加上特别爱玩,所以号召力特别强,玩起来真是一呼百应。
那些大家普遍都在玩的“老狼老狼几点钟”、“我们都是木头人”、“点穴游戏”“老鹰抓小鸡”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今天就说几个我特别喜欢又带点原创性质的。
1、“玩老师”。
以前我很喜欢玩上课的游戏(是不是在学校课没上够啊!)就是把小伙伴召集过来,轮流当老师和学生。撕几张作业本当课本,就开始当起小老师来。为了增强真实性,我还提议增加眼保健操这个环节(是不是在学校眼保健操没做够啊!)会多表扬关系比较好的小伙伴,给他们多一点发言的机会。课上完了,还布置家庭作业,还拿着红笔批改家庭作业呢,几节课上完以后假装学期结束了,还出卷子给大家做。
![]() |
记得有一次在学校上课,帅帅的实习老师问大家:“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玩什么游戏啊!”我直接兴奋的站起来大声回答:“玩老师!”(我们土话把这个游戏叫做“玩老师”,我用普通话直译出来了)全班哄堂大笑。帅老师懵逼中带着一丝恐惧。我很久才反应过来,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脸红。
2、风筝。
![]() |
风筝在小时候真是只有羡慕的份,当时的家庭条件连开口问父母要求买风筝的想法都没有。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我想了一个办法,家里有很多塑料袋,我就扯了一个大的,然后用一根长长的绳子把塑料袋袋口系起来,一个风筝就做好了。。。但是试飞效果并不理想,无论我跑的多块,这个“风筝”最多飞的跟我差不多高。我回想起来,人家的风筝不是后面都贴两条长长的报纸么?也许就是因为这两条报纸才飞得那么高!于是我在我的风筝后面系了两排小塑料袋子。可惜效果还是不好,于是我又拜托邻居,骑车的时候能不能帮忙飞一下风筝。为了风筝能飞,还真是用尽仅有的人际关系。
![]() |
记得有一次上学路上,我撑着一把伞,并没有下雨,但是风很大很大。当时的我不知道哪里来的idea, 想要让雨伞像风筝一样飞起来。我环顾了下四周,并没有人!于是就松开了手。是的,你没看错,在狂风大作的那个时刻,在一条平常人来人往的大路上,我松开了拿着伞的手。结果伞直接被横着吹到了离我一米远的路边,然后不知道为什么明明刚刚没有人的四周,一位阿姨碰巧自行车骑了过来,我的伞直接飞向她。她从自行车上摔了下来,并把我狠狠骂了一顿。
有人说,小时候不能满足的东西,长大以后会报复性恶补。我记得读高中的时候,当时有了几块零花钱,就去买了个风筝,这次是真的风筝!你能想象一个高三即将高考的学生,带着风筝上学的画面吗?上课了就把风筝放在桌脚,下课了就取出风筝拿到天台去放。
3、舞狮。
![]() |
小时候可能黄飞鸿的电影看多了(也许当时还没有黄飞鸿的电影,不要在意这些细节),很喜欢舞狮。怎么办?我们哪有那些道具。于是邻居的小伙伴就趁父母不在家的时候,把我们约到他家。我们像做贼似的偷偷潜入他父母的房间,然后任命两到三名小伙伴蒙上被子做狮子(是真的蒙哦,两个人钻进被子,啥也看不到),剩下的小伙伴就做人类。蒙上被子的小伙伴站在床上一动一动的,还真的有点像狮子。然后我们的游戏就开始了。狮子因为看不见,所以基本上就是乱撞。我们人类只有逃命的份,当然偶尔会攻击一下。玩到最后筋疲力尽的时候,人类直接扑向狮子来一场混战。提供场地的小伙伴比较惨,父母的床乱七八糟,免不了一顿揍。
4、晚会。
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学校举行晚会,我们班出了个舞蹈节目。组织女同学跳舞,居然没我的份 !于是我怀恨在心,每次放学就留下来偷看她们排练,把舞步默默记在心间!还记得伴奏是杨钰莹的《红彤彤的春天》。我暗暗的想,你不让我跳,我自己组一群人跳!于是我召集了所有女生小伙伴,高矮胖瘦年龄全部不限!我手把手把所有的舞步教给大家。没有背景音乐怎么办?我自己唱!但是我实在是记不全歌词和调子啊,于是这首背景音乐变成了不断重复某段曲子以及中间会突然出现“啦~啦~啦~”垫歌词的地方。但是这样仍然减少不了我们的热情,大家每天饭后在家门口积极的排练,还认真的纠正动作(搞到最后连我都不知道正确的动作到底是哪个,已经被大家自动升级了。)
![]() |
原来是红请帖,我以前都唱成红苹果 |
为了搭配舞蹈,我决定干脆搞台晚会好了。于是我们根据春晚的节目种类开始凑。小静编了个小品《扶不扶》(讲的是到底要不要扶一个老奶奶,里面还有个恶女人,最后好像拔高了主题,喊了句口号告诉大家助人为乐的道理,还跟台下观众互动哩。恶女人其实是戏份最吃重也是最出彩的),一个诗朗诵,一首歌,一个舞蹈,中间还安排了抽奖环节(通过众筹的方式,每人出了五毛钱,去批发市场买了些晚会用的道具比如气球啊、彩带啊以及几样诸如圆珠笔芯这样的奖品)。一台晚会就这样成了!
![]() |
晚会开始前几个小时,小伙伴们专门偷了家里的化妆品化了妆,可见对我们的晚会多么的重视!家长们刚开始对我们不屑一顾,后来发现我们排练的越来越认真,居然主动要求加入只有演职人员的观众席!还有个家长主动提供了晚会的场地——天台。家长的参与搞得我们都好紧张,排练的更加勤快了呢!
晚会如期举行,我做主持人,搞来两句对联一样的句子做开场台词。为了突出晚会的隆重性,我把写作业用的台灯从家里拿来让一个小伙伴在旁边给我打光,pia一束光打过来,宇宙的中心有没有!
![]() |
看到没有,有一束光! |
这样的晚会我们一直玩到初三,每次晚会我们都会把几个保留节目进行升级改造,向更高品质迈进!
5、采访
我们以前也追星啊,但是我们这帮人怎么会仅限于此呢?那时因为开始学英语了,学校要求买复读机,我妈也给我买了一个。你以为只有学英语这么简单吗?我们拿没用的卡带来录音!主题就是采访明星。一个做记者,一个做明星,学着电视里的娱乐节目采访起来。记得有一次,我们玩采访王菲。我做王菲,静做记者。静问我,你打算今年出几张专辑呢?我若有所思的回答:十几张吧。当时对出专辑一点概念没有,多年以后会想起这件事,王菲看到肯定会想,老娘十几年才出一张好吗!
![]() |
后来大家都长大了,这些游戏也越来越显得“幼稚”了。老师没得“玩”了,自己都做老师直接被学生“玩”了;风筝不飞了,因为突然跑啊跑啊就跑不动了;提供舞狮场地的小伙伴初中读完就混社会了;静去了北欧;自媒体越来越流行,明星们都自爆了,还等你采访。
曾经的小伙伴们,你们的孩子现在在玩什么呢?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