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与马东之争
查看话题 >对许知远非批判性的几个简短断言
1.许知远是一个没有太多“知识”支撑的“姿势分子。”1995年就读北大微电子系,2000年毕业,恰逢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一生都走不出其影响。作为一个经常逃课延期一年毕业的电子专业本科生,许知远没有经受严格的学术训练,在人文方面只是凭着个人喜好粗浅式的快餐阅读积累。现在跨界做公共知识分子跟着感觉发言其实没有多少知识做支撑的,这二十多年的阅读和工作也未能使其多有反思和积累,将来的格局大约只是如此。
2. 许知远与马东之争最大误区是大家都在谈5%与95%之别,这种二元切割的分析框架使许知远被内定百分之五的代表,陷入了精英与大众、高雅与通俗相反相成缺一不可的立场站队之争,忽略了深入事件本身和其后的大问题。许知远作为一个鹦鹉学舌的祥林嫂式的姿势分子大概也就60% , 至多不过80%,真正的政治经济文化精英绝对不会承认和悦纳许知远这样的稻草人一样的姿势分子,甚至马东也不太瞧得上他。他只是一个伪装得精致一点的庸人,而其实际粗鄙是隔着屏幕都掩饰不了的。真正的政治文化精英都埋头做事,而不是廉价的口头理想主义贩卖情怀。时代需要欣赏知识分子的表演,难免浮躁浅薄之徒总要出来卖人设 。
3.许知远年少成名,21岁出版《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获得才名使其喜欢上了公共知识分子这一光环,没有能力也无心气和必要下功夫去深入生活,而只是满足于知识分子的批判话语和姿态。许知远的第一本书就已经把他后边所有关注的对象和观点写完了,后边都是重复且没有深度的拓展,他没有在生活而假装有成长和体悟。
4.许知远自我定位是通俗知识分子,喜欢掉书袋和普及名人名言以唬人,实际自己没有什么思想而只是重复着那个批判话语体系,像祥林嫂一样,太过轻松和容易,二十年来许知远有过变化吗?这样的“知识分子”得名利太容易,会带坏年轻人的。
5.许知远将知识分子作为自己的标签和护身符,然而他却实实在在不是一个合格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姿势”分子。大家毫无例外的批判许知远这个人,其获得的辩护都是出于对其背后知识分子身份的同情。然而,我绝不能原谅许知远这类“姿势分子”对知识分子名誉和形象的败坏,真正的知识分子不是也不能是许知远这样的。如果知识分子都是这类孔乙己酸腐不堪、懒惰单调的祥林嫂,中国将来必定没有希望,这是在败坏国人心中知识分子的形象,不能原谅。
6.许知远的真正问题是一直没有长进没有进步。《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没有问题,矫情和愤怒都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二十年之后已经年过四十的中年大叔还在那里一如既往地忧伤,连姿势和话语都不换一个,真的让人厌恶和恶心。许知远的“知识分子”形象已经成为一种表演的姿态,他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种单调姿态的无力和无用,那是他懒惰和愚蠢;如果他意识到了这种姿态的弊病还怡然故我以知识分子的声名去换取关注和利益,那他就是精明得无耻的坏。
7.真正的问题不是许知远,而是知识分子在现代中国该如何自处以回应和改变时代。知识分子已经失去了科举制度支撑不再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特权,所以也不能再作为一个独立的阶层和身份而存在而必须找到自己的根基。就像学生不能成为一种职业一样,知识分子应该成为一种精神底色和文化经历沉淀在心底,然后通过其他途径和职业进入社会以实现自我成长和价值实现。大可以成为公务员来实现改变政治推动改革如周恩来;也可以成为教师教书育人来改良社会风气如陶行知,也可以成为学者进行研究探求使人类公义实现的制度设计如李泽厚葛兆光,也可以成为商人推动社会进步兴资助学如马云……这些世俗的职业并不会阻碍而是更好的使知识分子自立强大有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许知远这种一成不变的“姿势分子”到底做了什么、改变了什么?除了使自己更有名声获得更多利益之外我没有看到他自己的反思和对中国的切实改变,而他对“知识分子”名声的盗取和利用简直贻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