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 I 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未知的生活
前段时间辞了职,刚辞职的时候经历了一段低谷期,倒和辞职也没有什么关系,主要都是因为自己的大意马虎带来了些不必要的麻烦,只不过事情混乱到爆炸时就忍不住设想,如果当初不辞职可能就不会有这些麻烦。后来和好朋友吃吃喝喝玩乐了几天,状态马上调整过来,也清醒的认识到,离开前一份工作是非常正确的决定,至少终于可以尝试去发现真正的自己。
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斯特里克兰德,如果你也曾经读过月亮与六便士。伦敦一位收入不错的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德,在中年的某一天突然辞去工作,离开家庭,只身前往巴黎绘画,后来去到南太平洋小岛塔西提,并在此病逝。为了创作,放弃了安稳富足的生活,度过极度艰难的后半生。而他的作品,直到死后,才得到名垂画史的赞誉。主人公的原型是高更,一个与梵高其名的艺术家,一个难以被理解却又被极度崇拜的疯狂的天才。
我当然不是要把自己比作斯特里克兰德,虽然辞职前是在一家外资银行工作,但离收入不错的证券经纪人还差得特别远,我也不认为自己有艺术方面的天赋。当然,也可以开玩笑说斯特里克兰德在生前也不被认为有绘画方面的天赋。
但是我今天不是想聊我,我想聊聊这本书和斯特里克兰德,就叫他老斯吧,这样更方便一点。作者是毛姆,一个非常聪明的作家,毛姆当然知道怎么讲故事,却一直谦虚的讲自己不会讲故事,他不渲染情节,却用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干净利落的讲完了故事。
在月亮与六便士里,毛姆塑造的人物都是很极端的,这种极端也可以理解为不够丰满。老斯,为人冷漠、无情、粗鄙、疯狂,极度自私,一点都不懂感恩、反省。可是毛姆又稳稳的抓住他是一个艺术家这一点,“在我看来,艺术最让人感兴趣之处就在于艺术家的个性,倘若艺术家性格奇特,即便他浑身上下都是缺点,我也不会介意”,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必须承认这一点,我们的社会对有天赋有才华并能取得成就的人有更高的宽容度,也无需辩论这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我对老斯这个形象讨厌不起来。施特略夫的塑造同为极端,极端的善良和纯朴, 他多次被狂妄粗鄙的老斯伤害,却依然对老斯高度赞誉,甚至不顾妻子拼死反对、把快病死的老斯带回家疗养,以至于妻子跟老斯离开最后自杀身亡时,都把所有的过错归咎在自己身上,依然对老斯和妻子毫无保留的付出爱。但即使是如此极端的塑造下, 一千个读者依然能解读出一千个老斯和施特略夫。
月亮与六便士的解读太多了,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对峙,是低头捡起六便士,还是抬头仰望月亮,是浪漫主义对平庸生活的强烈抗议,是追求理想,还是赞誉自由,对男性和女性来讲,爱情到底是什么。每一点展开来讲,都可以是长篇大论。
我偏爱里面的三个角色,老斯,施特略夫,爱塔,偏爱他们近乎疯狂的不在意得失。
老斯是不在意得失的,一个已婚十七年的证券经纪人,突然地,毅然决然地抛弃妻子子女,抛弃安逸的生活,只身来到巴黎,住破旧的小旅馆,疾病交加,孤独并且痛苦的创作,住在收容所,做被压迫的工作维持生计。谁还记得他曾经是一个优秀的证券经纪人,从世俗的角度来看,老斯在四十岁做的这个杀死过去的自己的决定,太傻了。但是老斯一定不后悔,他从来没有后悔过用已知的确定的安逸未来去置换一点点甚至不可见的可能性,附加带无尽的孤独和痛苦。老斯不在意得失,因为他有对绘画纯粹的渴望。
施特略夫是不在意得失的,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蠢笨啰嗦过度善良的角色,软怒卑微不值得可怜。他对艺术有最虔诚的崇拜,他欣赏老斯,“知道自己只是侥幸拥有了这落难尤物,自卑到极点,幸福到恐惧。”他爱他的妻子,他的爱甚至超过了占有欲,在妻子做出无情的决定之后依然选择原谅她。即使他爱艺术爱妻子的方式要牺牲自我,可是他不会后悔,他并不在意自己的牺牲能得到什么,这种爱,普通如我们,大概是无法理解的。施特略夫不在意得失,因为他心里有最纯粹的爱。
爱塔是不在意得失的,她默默的陪老斯在塔希提岛中度过了老斯人生最后也是舒心的三年,她默默的支持着丈夫的一切,不抱怨、不干涉,随遇而安,随心所欲。她对老斯的感情是纯粹的,她从来不索取,也不试图去改变老斯。爱塔的不在意,大概是来源她最纯粹的爱。
纯粹是月亮,得失则是六便士。
毛姆自诩他是二流作家,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他确实没有用高级复杂的写作手法。不过他在讲好故事的时候写了很多喜欢到忍不住抄下来背诵的句子,比如如下几句,给人一种模糊却又很微妙的勇气。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但是大海却总是那么平静,总是沉默无言、声色不动,你会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不安。也许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种怪想法,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一点什么。我满心承认常规生活的社会价值,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人生是更为狂放不羁的旅途。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好像有一种叫我惊惧不安的东西,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变迁---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遍布的海滩的。
(和我辞职的心境一毛一样啊)
当然,我最最喜欢的是这一句,直击心灵
我不记得是谁曾经建议过,为了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说这句话的人是个聪明人,我也一直在一丝不苟地按照这条格言行事:因为我每天早上都起床,每天晚上也都上床睡觉。
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斯特里克兰德,如果你也曾经读过月亮与六便士。伦敦一位收入不错的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德,在中年的某一天突然辞去工作,离开家庭,只身前往巴黎绘画,后来去到南太平洋小岛塔西提,并在此病逝。为了创作,放弃了安稳富足的生活,度过极度艰难的后半生。而他的作品,直到死后,才得到名垂画史的赞誉。主人公的原型是高更,一个与梵高其名的艺术家,一个难以被理解却又被极度崇拜的疯狂的天才。
我当然不是要把自己比作斯特里克兰德,虽然辞职前是在一家外资银行工作,但离收入不错的证券经纪人还差得特别远,我也不认为自己有艺术方面的天赋。当然,也可以开玩笑说斯特里克兰德在生前也不被认为有绘画方面的天赋。
但是我今天不是想聊我,我想聊聊这本书和斯特里克兰德,就叫他老斯吧,这样更方便一点。作者是毛姆,一个非常聪明的作家,毛姆当然知道怎么讲故事,却一直谦虚的讲自己不会讲故事,他不渲染情节,却用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干净利落的讲完了故事。
在月亮与六便士里,毛姆塑造的人物都是很极端的,这种极端也可以理解为不够丰满。老斯,为人冷漠、无情、粗鄙、疯狂,极度自私,一点都不懂感恩、反省。可是毛姆又稳稳的抓住他是一个艺术家这一点,“在我看来,艺术最让人感兴趣之处就在于艺术家的个性,倘若艺术家性格奇特,即便他浑身上下都是缺点,我也不会介意”,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必须承认这一点,我们的社会对有天赋有才华并能取得成就的人有更高的宽容度,也无需辩论这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我对老斯这个形象讨厌不起来。施特略夫的塑造同为极端,极端的善良和纯朴, 他多次被狂妄粗鄙的老斯伤害,却依然对老斯高度赞誉,甚至不顾妻子拼死反对、把快病死的老斯带回家疗养,以至于妻子跟老斯离开最后自杀身亡时,都把所有的过错归咎在自己身上,依然对老斯和妻子毫无保留的付出爱。但即使是如此极端的塑造下, 一千个读者依然能解读出一千个老斯和施特略夫。
月亮与六便士的解读太多了,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对峙,是低头捡起六便士,还是抬头仰望月亮,是浪漫主义对平庸生活的强烈抗议,是追求理想,还是赞誉自由,对男性和女性来讲,爱情到底是什么。每一点展开来讲,都可以是长篇大论。
我偏爱里面的三个角色,老斯,施特略夫,爱塔,偏爱他们近乎疯狂的不在意得失。
老斯是不在意得失的,一个已婚十七年的证券经纪人,突然地,毅然决然地抛弃妻子子女,抛弃安逸的生活,只身来到巴黎,住破旧的小旅馆,疾病交加,孤独并且痛苦的创作,住在收容所,做被压迫的工作维持生计。谁还记得他曾经是一个优秀的证券经纪人,从世俗的角度来看,老斯在四十岁做的这个杀死过去的自己的决定,太傻了。但是老斯一定不后悔,他从来没有后悔过用已知的确定的安逸未来去置换一点点甚至不可见的可能性,附加带无尽的孤独和痛苦。老斯不在意得失,因为他有对绘画纯粹的渴望。
施特略夫是不在意得失的,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蠢笨啰嗦过度善良的角色,软怒卑微不值得可怜。他对艺术有最虔诚的崇拜,他欣赏老斯,“知道自己只是侥幸拥有了这落难尤物,自卑到极点,幸福到恐惧。”他爱他的妻子,他的爱甚至超过了占有欲,在妻子做出无情的决定之后依然选择原谅她。即使他爱艺术爱妻子的方式要牺牲自我,可是他不会后悔,他并不在意自己的牺牲能得到什么,这种爱,普通如我们,大概是无法理解的。施特略夫不在意得失,因为他心里有最纯粹的爱。
爱塔是不在意得失的,她默默的陪老斯在塔希提岛中度过了老斯人生最后也是舒心的三年,她默默的支持着丈夫的一切,不抱怨、不干涉,随遇而安,随心所欲。她对老斯的感情是纯粹的,她从来不索取,也不试图去改变老斯。爱塔的不在意,大概是来源她最纯粹的爱。
纯粹是月亮,得失则是六便士。
毛姆自诩他是二流作家,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他确实没有用高级复杂的写作手法。不过他在讲好故事的时候写了很多喜欢到忍不住抄下来背诵的句子,比如如下几句,给人一种模糊却又很微妙的勇气。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但是大海却总是那么平静,总是沉默无言、声色不动,你会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不安。也许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种怪想法,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一点什么。我满心承认常规生活的社会价值,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人生是更为狂放不羁的旅途。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好像有一种叫我惊惧不安的东西,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变迁---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遍布的海滩的。
(和我辞职的心境一毛一样啊)
当然,我最最喜欢的是这一句,直击心灵
我不记得是谁曾经建议过,为了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说这句话的人是个聪明人,我也一直在一丝不苟地按照这条格言行事:因为我每天早上都起床,每天晚上也都上床睡觉。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