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自我觉醒 第十章 人性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第三节 全球化
世界面临共同的严峻问题将所有人类绑定到了一架战车上,我们都被全球化问题牵着鼻子走。就像两个超级核大国打架一样,谁能幸免的了呢。
世界的发展不仅仅在经济上取得了超越以往的成就,而是发展模式越来越多样化,于是问题也就越来越复杂。随着科技的不断超越,人们的认知层次明显分化,解决思想上的差异将越来越难,可全球化问题逼着人类必须学会通力合作,化解分歧。
中国正在经历的最主要变革是个人权力意识的觉醒。而欧美的个人权力意识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接下来要面临的趋势是阵营分化及与其它阵营的冲突、融合等问题。各个阵营的人对于社会发展所理解的和持有的观点是不相同的,可以称为总体意识的表现。中国的伟大智者提出了“和谐”的理念,然而当个人权力意识盛行时,要做到和谐是非常之难,不但要将概念落实到体制,还要成体系的开创更具融合性质的意识和行为准则,才能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2012年和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过程中,意见不和者所表现出来的能量非常之巨,差一点使得美国分裂。
有点像《分歧者》电影描述的故事-生活在反乌托邦背景下的芝加哥,那时的社会已经被分成了五个派系,每个派系都是纯粹的美德,每个人都将进入一个派系被培养,这五个派系是:友好、诚实、博学、无私、无畏。每年都有一个固定的日期,所有16岁的人必须在这一天选择他们余生将要奉献给的派别。对于翠丝,她更想跟家人在一起,于是她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包括她自己在内)惊讶的选择。
自我的成长中,触碰到别人“自我”成长时引起的摩擦,是经济大发展以来遇到的最多的隐性问题,主要在于自我认识中对于个人的权力、责任的意识边界还没有形成共识,什么可以做,做到什么程度,什么不可以做,都没有客观理性的认识,向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而在以前,大多人不敢活出自己的命运,不敢伸展自己的棱角,怕被嫉妒陷害、怕被惩罚,现在,自我的成长对个人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整体空间的有限性,使得管理变成了研究课题。“巨婴现象”在中国表现的问题颇多,因为个人心理的认知文化还没有形成,更没有心理疏导、干预的机制,心理辅导员也只在很少的城市学校里配备,心理咨询师在中国又能有几个?性格偏激、心理不健全的人,甚至是盲目自恋的人,如何才能走出“婴儿”期?这是需要共同关注的事情,有时候想想,人类到底是被保护的太多还是太少呢。要想树长得足够高大,就必须给每棵树之间足够的空间距离。
欧洲人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民族性格得到一定程度的融合,这不仅仅是通婚、不同人群聚居带来的,更加是工作的融合、相似生活方式的影响。但是欧洲没有完成真正的民族大融合,类似于古代的中国一样,原因很简单,人性格的发展历史背景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一点在中国历史上体现的非常明晰,然而欧洲历史上几个帝国盛世时也没有实现全欧洲的大一统,所以说,很多民族的性格依然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延续、发展、进化。虽然北约组织,欧盟组织的关系拉近了所有欧洲各国,但仍出现英国脱欧的事件,倘若没有,在时间的发酵下,或许百年后才能有更好的融合。
为什么一定要提欧洲融合呢,因为民族的融合是解决人性矛盾分歧的背景力量,有了这个大背景,很多矛盾是容易谈判协商的,科技再怎么先进,除非把人类替换掉、淘汰掉,否则矛盾终须人们自身来解决,否则就会变成先进的人造科技战争。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的发展进化史,阶段层次不同,问题也不尽相同,不能一味的用一个标准衡量或解决,当然更不应该用双重标准严格要求别人却宽松的对待自己。要共同解决问题,必须要面对大家共同面临的困境,以及考虑各自不同的现状,包括经济现状、民生现状等。而现在通行的“自由竞争”将使得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要避免差距的不断扩大,只有依靠自己,自己必须帮助自己,必须拯救自己。不是人的问题,那么大家抛开互相猜忌的戒心,科研合作才能更好更快的出成果,而不是人为制造障碍,反而又变成了人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则需要认识到人是在不同文化、制度环境中的,要改变,则必须大家共同来施加文化影响力,制度约束力。任何人都会有私心,都会做更有利于自己的一面,这才是最难解决的人性问题。
全球化问题“气候变暖”、“贫富差距”、“资源枯竭”等使得全球人民绑定到了同一艘船上,必须共同来面对,同心协力来解决。全球化政治-内政,外交等不能真正独立,任何国家都要顾及他国的影响,因为一片庄稼地里没有蝗虫是不能保障粮食丰收的,大片的土地干旱不会只造成一个人饿肚子,全球问题下,谁也不能幸免。不仅是问题让我们合作,“未来前景”更面临技术难度,将更加难以创新,更需要众多视角、更多智慧的合作,更多资金的投入,例如航天、暗物质研究、新核能开发、生物医药研究等。
全球化绝不是指的资本、资源、科技、文化、知识、技能像水一样的流动,最终使得全球均衡,人人受益,相反,目前来看,这些都在急剧分化。差异的巨大化是产生很多问题的根源,也是人与人合作面临的根本问题,因为巨大的差异会带来人类物种的认同差异,你会对虫子有怜悯之心吗?你会跟大猩猩合作吗?
随着全球关系的紧密联系,地球村模式开启,全球主体单一文化的形成和演化将开始,首先必然会围绕共同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开展交流。目前以经济为主导的全球融合正在火热进行中,经济是文化融合的凝聚点,必然会带动人文交流,思想的碰撞,文化多样性的减少,以及各种文化的融合、创新是必然过程,而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愿人类能挨到全体认知的那一天而还没有灭绝。但也许这是个非常快速的过程,在你还没有适应它的时候就悄然到来。
物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熵”。物体都是由粒子组成的,粒子又是不断随机运动的,也就是"无序运动",“熵”就是衡量一个物体里的粒子做运动“无序化程度”的一个概念,“熵”最小时意味着整个物体处于最有序状态,最稳定,能量最大。如果每一个人都看成粒子,每一个人由内心趋向所作的行动看成是无序运动的话,那么,现在社会整体的“熵”一定很大,因为无序混乱的状况还是很严重的。物质的粒子运动因素是有限的,然而人类的心理运动因素非常之多,但在某些理念上的动向却屈指可数,毕竟仅有的选择会越来越少,例如全球化危机。科技所能的先进之处在于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而这些选择是否正确仍需要人类自己来判断。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个体,无法得知全人类的想法,也迷失在全人类里,但是责任并没有那个人能减少。
平台对于求同存异有着积极的作用,因为平台就必须考虑核心的价值观统一,照顾到个性的需求,这有利于认识上达成一致。国际化合作平台的突出性正说明这一点。
资本作为稀缺资源的功能性正在下降,而能力作为稀缺资源的作用正在上升。
人与人协作的认识,需要上升到新的高度。由于交通、通讯等技术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变成了一个生活在相同科技、文化环境,相同经济空间里的共同群体,互相依存,风险共担便是共同存在下去、共同生活的驱动力。协作是人们必须具备的意识,传统的合作模式必然会受到激烈冲击,创新的模式才会迎来生机。人们对“知识大爆炸”的认识已经不再新鲜,而更多出现的疲于应对,怀念以前的历史传统思想闪现,然而夕阳红总会落幕,崭新时代就快到来,拥有足够的知识才是跨入门槛的免签证,在个体无法应对海量知识的情况下,分工协作是被迫的唯一选择,而掌握足够的知识才有合作的机会。
在全球化的大熔炉中,知识的产生及更新都会产生加速效应,我们的大脑是否够用,会否像智人统领全球一样,尼安德特人、山顶洞人、蓝田人等都消失了。毫无疑问,全球化会加剧这种情况。
世界的发展不仅仅在经济上取得了超越以往的成就,而是发展模式越来越多样化,于是问题也就越来越复杂。随着科技的不断超越,人们的认知层次明显分化,解决思想上的差异将越来越难,可全球化问题逼着人类必须学会通力合作,化解分歧。
中国正在经历的最主要变革是个人权力意识的觉醒。而欧美的个人权力意识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接下来要面临的趋势是阵营分化及与其它阵营的冲突、融合等问题。各个阵营的人对于社会发展所理解的和持有的观点是不相同的,可以称为总体意识的表现。中国的伟大智者提出了“和谐”的理念,然而当个人权力意识盛行时,要做到和谐是非常之难,不但要将概念落实到体制,还要成体系的开创更具融合性质的意识和行为准则,才能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2012年和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过程中,意见不和者所表现出来的能量非常之巨,差一点使得美国分裂。
有点像《分歧者》电影描述的故事-生活在反乌托邦背景下的芝加哥,那时的社会已经被分成了五个派系,每个派系都是纯粹的美德,每个人都将进入一个派系被培养,这五个派系是:友好、诚实、博学、无私、无畏。每年都有一个固定的日期,所有16岁的人必须在这一天选择他们余生将要奉献给的派别。对于翠丝,她更想跟家人在一起,于是她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包括她自己在内)惊讶的选择。
自我的成长中,触碰到别人“自我”成长时引起的摩擦,是经济大发展以来遇到的最多的隐性问题,主要在于自我认识中对于个人的权力、责任的意识边界还没有形成共识,什么可以做,做到什么程度,什么不可以做,都没有客观理性的认识,向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而在以前,大多人不敢活出自己的命运,不敢伸展自己的棱角,怕被嫉妒陷害、怕被惩罚,现在,自我的成长对个人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整体空间的有限性,使得管理变成了研究课题。“巨婴现象”在中国表现的问题颇多,因为个人心理的认知文化还没有形成,更没有心理疏导、干预的机制,心理辅导员也只在很少的城市学校里配备,心理咨询师在中国又能有几个?性格偏激、心理不健全的人,甚至是盲目自恋的人,如何才能走出“婴儿”期?这是需要共同关注的事情,有时候想想,人类到底是被保护的太多还是太少呢。要想树长得足够高大,就必须给每棵树之间足够的空间距离。
欧洲人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民族性格得到一定程度的融合,这不仅仅是通婚、不同人群聚居带来的,更加是工作的融合、相似生活方式的影响。但是欧洲没有完成真正的民族大融合,类似于古代的中国一样,原因很简单,人性格的发展历史背景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一点在中国历史上体现的非常明晰,然而欧洲历史上几个帝国盛世时也没有实现全欧洲的大一统,所以说,很多民族的性格依然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延续、发展、进化。虽然北约组织,欧盟组织的关系拉近了所有欧洲各国,但仍出现英国脱欧的事件,倘若没有,在时间的发酵下,或许百年后才能有更好的融合。
为什么一定要提欧洲融合呢,因为民族的融合是解决人性矛盾分歧的背景力量,有了这个大背景,很多矛盾是容易谈判协商的,科技再怎么先进,除非把人类替换掉、淘汰掉,否则矛盾终须人们自身来解决,否则就会变成先进的人造科技战争。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的发展进化史,阶段层次不同,问题也不尽相同,不能一味的用一个标准衡量或解决,当然更不应该用双重标准严格要求别人却宽松的对待自己。要共同解决问题,必须要面对大家共同面临的困境,以及考虑各自不同的现状,包括经济现状、民生现状等。而现在通行的“自由竞争”将使得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要避免差距的不断扩大,只有依靠自己,自己必须帮助自己,必须拯救自己。不是人的问题,那么大家抛开互相猜忌的戒心,科研合作才能更好更快的出成果,而不是人为制造障碍,反而又变成了人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则需要认识到人是在不同文化、制度环境中的,要改变,则必须大家共同来施加文化影响力,制度约束力。任何人都会有私心,都会做更有利于自己的一面,这才是最难解决的人性问题。
全球化问题“气候变暖”、“贫富差距”、“资源枯竭”等使得全球人民绑定到了同一艘船上,必须共同来面对,同心协力来解决。全球化政治-内政,外交等不能真正独立,任何国家都要顾及他国的影响,因为一片庄稼地里没有蝗虫是不能保障粮食丰收的,大片的土地干旱不会只造成一个人饿肚子,全球问题下,谁也不能幸免。不仅是问题让我们合作,“未来前景”更面临技术难度,将更加难以创新,更需要众多视角、更多智慧的合作,更多资金的投入,例如航天、暗物质研究、新核能开发、生物医药研究等。
全球化绝不是指的资本、资源、科技、文化、知识、技能像水一样的流动,最终使得全球均衡,人人受益,相反,目前来看,这些都在急剧分化。差异的巨大化是产生很多问题的根源,也是人与人合作面临的根本问题,因为巨大的差异会带来人类物种的认同差异,你会对虫子有怜悯之心吗?你会跟大猩猩合作吗?
随着全球关系的紧密联系,地球村模式开启,全球主体单一文化的形成和演化将开始,首先必然会围绕共同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开展交流。目前以经济为主导的全球融合正在火热进行中,经济是文化融合的凝聚点,必然会带动人文交流,思想的碰撞,文化多样性的减少,以及各种文化的融合、创新是必然过程,而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愿人类能挨到全体认知的那一天而还没有灭绝。但也许这是个非常快速的过程,在你还没有适应它的时候就悄然到来。
物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熵”。物体都是由粒子组成的,粒子又是不断随机运动的,也就是"无序运动",“熵”就是衡量一个物体里的粒子做运动“无序化程度”的一个概念,“熵”最小时意味着整个物体处于最有序状态,最稳定,能量最大。如果每一个人都看成粒子,每一个人由内心趋向所作的行动看成是无序运动的话,那么,现在社会整体的“熵”一定很大,因为无序混乱的状况还是很严重的。物质的粒子运动因素是有限的,然而人类的心理运动因素非常之多,但在某些理念上的动向却屈指可数,毕竟仅有的选择会越来越少,例如全球化危机。科技所能的先进之处在于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而这些选择是否正确仍需要人类自己来判断。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个体,无法得知全人类的想法,也迷失在全人类里,但是责任并没有那个人能减少。
平台对于求同存异有着积极的作用,因为平台就必须考虑核心的价值观统一,照顾到个性的需求,这有利于认识上达成一致。国际化合作平台的突出性正说明这一点。
资本作为稀缺资源的功能性正在下降,而能力作为稀缺资源的作用正在上升。
人与人协作的认识,需要上升到新的高度。由于交通、通讯等技术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变成了一个生活在相同科技、文化环境,相同经济空间里的共同群体,互相依存,风险共担便是共同存在下去、共同生活的驱动力。协作是人们必须具备的意识,传统的合作模式必然会受到激烈冲击,创新的模式才会迎来生机。人们对“知识大爆炸”的认识已经不再新鲜,而更多出现的疲于应对,怀念以前的历史传统思想闪现,然而夕阳红总会落幕,崭新时代就快到来,拥有足够的知识才是跨入门槛的免签证,在个体无法应对海量知识的情况下,分工协作是被迫的唯一选择,而掌握足够的知识才有合作的机会。
在全球化的大熔炉中,知识的产生及更新都会产生加速效应,我们的大脑是否够用,会否像智人统领全球一样,尼安德特人、山顶洞人、蓝田人等都消失了。毫无疑问,全球化会加剧这种情况。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