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灿烂的奥斯维辛,希望黑暗将永不再来

HOME.
在诺兰的《敦刻尔克》中,四十万人眼前是大海,彼岸是活着和回家。身后,是看不见的德国人、无处不在的威胁与死亡在逼近。尽管影片有诸多非议,但在众多“如同噩梦一般却仍有人性光辉闪烁”的战争片中,唯独诺兰克制而写实地描画了,“虽然偶有人性光辉闪烁但战争是永远的噩梦”。
而奥斯维辛,或许是这场噩梦遗留下来对人性黑暗面最沉默的控诉。它还会被阳光所照亮,而我们希望,同样的黑暗必不将再临大地。

辛德勒名单
愿人性闪光的背后是战争的黑暗
WAR IS PEACE
FREEDOM IS SLAVERY
IGNORANCE IS STRENGTH
----《1984》GeorgeOrwell
我到波兰的初衷,一是为了华沙的肖邦,二是为了克拉科夫的辛德勒和奥斯维辛。
《辛德勒的名单》和《钢琴师》两部关于二战的电影,给我的震撼至今记忆犹新,与其说是因电影而痛哭,不如说是因无法承受波兰二战时的惨痛经历与纳粹德军的灭绝人性而绝望,对波兰的好奇与怜悯愈发愈烈。

今日的克拉科夫是一座非常讨人喜欢的城市,街道干净整洁,两旁的小房子刷着淡淡的黄漆,煞是好看。东欧特有的蓝天与阳光配上大块草地,真想躺在草地上睡上一下午。
这里物价低廉,居民还无比热情友好,光是因背包上坏了的拉链,就被沿路好几个大妈大爷殷殷提醒,实在和经历过不少冷遇的捷克形成巨大反差。


但是这座美丽的城市,在78年前成为了德国进攻波兰的第一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个战场。犹太人隔离区、辛德勒的工厂、傀儡政府,这些看起来与明媚的今日格格不入的词语和历史,就发生在这里。

辛德勒工厂里面的展览非常详细,结合了现代艺术与历史,讲述从二战开始到德国战败投降的整段历史。那些撼动人心的现实唯有亲眼所见才能感受,但博物馆的用心毋庸置疑。翔实的图文资料、影片、音乐,多维度地如实还原了曾经。

而任何企图洗白纳粹行为,或者所谓对希特勒的个人崇拜,甚至是德军军服“颜值至上”论的说法,都会在博物馆的史实面前毫无立足之地,并对纳粹德军的行为感到深深的愤怒与憎恨。世界上竟然有如此灭绝人性之人,太可怕了。
但去亲眼见证残酷,并不是只为了去谴责或憎恨。只要有战争,就会有死亡与悲剧。遏制战争,维护和平,无疑是更重要的事。我很好奇波兰人今日是如何看待德国人的,他们受到的伤痛比中国受到日本侵略的伤痛还要重。牢记历史与不计前嫌并不矛盾,只有和平才是永恒的目标。

从辛德勒曾经的工厂出来,刚好碰见夕阳西下,这块曾经饱受战火煎熬的土地,如今已经绽放出鲜花。
奥斯维辛集中营
愿伤痛孕育光明与和平
第二天我去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离克拉科夫有近两个小时的车程。拥挤的大巴车,令人无法不联想到,当时犹太人像沙丁鱼一样,毫无尊严地被塞进一节一节车厢,在凌冽寒风中从克拉科夫被运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有将近一半的小孩,死在了来奥斯维辛的路上。那是怎样残酷的光景。

这里就是最早集中营的大门,上面的德语意思是劳动带来自由。集中营的电网依然触目惊心。


墙上挂着的就是集中营的犹太人。恶劣的生存环境,一天十多个小时的劳动,最终红军解放集中营的时候,按照运进集中营的总人数算,只有不到1%的人存活了下来。


毒气罐头和焚尸炉。今日的毒气室就是一个空荡荡的大房间,但是一想到往日在这里所发生的一切,那些如烟消散的百万生命,不知他们的灵魂是否仍旧悲鸣。不忍赘述这里的惨况,早有太多的历史文献,新闻记述纪录过。

看过原地取材的《辛德勒的名单》,你会明白那份无声黑白的沉重痛楚。

这里就是后来被德军炸掉的毒气室遗址,上百万人在这里丧失性命。但是如今,奥斯维辛阳光明媚,绿树成荫。一切都非常安静祥和,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样子。

曾有一篇文章写到,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这里将会永远被人铭记,只有历史与过去,但是没有新闻。而今天的奥斯维辛看起来,也已经与任何一个欧洲的城市无异,阳光灿烂、宁静祥和,时光还原了它本来的面目。

外表的伤痕早已被抹去,一切似乎都变得云淡风轻。但不活在过去,并不意味着忘记。内心的创伤或许仍然会隐隐作痛,但痛苦绝不只属于波兰人。直面黑暗和伤痛,是要警醒内心,愿战争再不来临,愿伤痛最终孕育出的,是人性光明面的强大,对和平的坚持,以及对善良永远的守望。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旅人說
公众号ID:travelwonderla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