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手艺》导演手记 :第30日,尼木三绝
【原创/纪录片】寻找手艺(全5集)2017_纪录片_科技_bilibili_哔哩哔哩
第30日 西藏尼木三绝:藏香、藏纸、雕版
在拉萨休整4天后,重新进入拍摄状态,目标是尼木县的藏香、藏纸和雕版,俗称尼木三绝。
中午抵达吞巴乡,这里的藏香全区闻名,加上藏香几乎是家家户户的必备,我们猜测这里应该是家家户户都在做,且忙得不可开交,想拍什么内容都有。到了实地发现并不是那样,作为藏香的主产区,主要产量并不来自家家户户,而是村里的两家工厂,家庭作坊只是零星产量。
在村中最大的那家工厂,我们看到一个小伙子正在手工制作塔香,也就是把原料搓成短条状往木板上一戳,形成塔状,故称塔香。而最传统的细条状藏香怎么做,以及原料怎么加工都没拍到。
信心满满反而落了个空。
倒是在寻找藏香时,盲打误撞进入一户藏民家喝到了上好的酥油茶。做茶的酥油应该是新鲜的,口感醇厚,一点儿不膻。我从第一次进藏便喜欢上了酥油茶,后来达珍到北京看病时手把手教会了我怎么做酥油茶:原材料是上好的酥油、普洱熟茶、盐,开水烧开,泡茶,在搅拌器(瞬间能把水果打成泥的那种)里放入适量酥油和少量盐,将泡好的茶倒入搅拌器打2-3分钟,完成!
过程简单,但是对原材料要求很高,酥油首当其冲,酥油越纯越新鲜越好,水最好是矿泉水,自来水绝对不行,茶则要用最差的普洱熟茶,茶越好越容易抢了酥油的醇香,反而失去了酥油茶的味道,盐放多少则在于个人口感。
很多人到了拉萨喝市面上的酥油茶都觉得“味道很重”,那多半是酥油品质不好,真正好的酥油几乎不膻。也正因为好酥油在城市难买到,所以拉萨本地藏族人也慢慢不怎么天天喝酥油茶了,除非乡下的亲戚捎来上好的酥油。
另一方面,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假”酥油在西藏几乎所有城镇盛行,酥油茶慢慢被藏族人“保持距离”,很多人干脆不喝了。
给我们酥油茶喝的老妈妈,眼睛通红,我想起我的眼药水,给她试了试,迅速好转。我把眼药水送给了她。老人家非常高兴,转身回里屋取出一大把藏香,她要送给我一把自己家里做的藏香。
尼木三绝的另一绝是藏纸,之前就拍过藏纸。藏纸传人次仁多布杰这十年来基本上已经不做,由他的两个儿子继承了他的手艺。
次仁多布杰的两个儿子也老了不少,藏纸已经不在家制作,政府给他们在县城盖了一座房屋,要求他们把全部制作工艺搬进去,以此保护。
但藏纸的销路,政府也无能为力了。一方面,兄弟俩的藏纸滞销,另一方面,拉萨市面上,甚至云南、青海、甘肃等地的旅游市场,都有冒充他们的藏纸,产品如灯笼、笔记本、包装纸等。实际上,那都不是他们的纸。兄弟俩的产量实在是太低,根本没有那么多产出,他们俩也没那个市场营销能力把纸推广到那么远。
那些伪造的藏纸,在原材料上伪造,在制作工艺上却靠近,它们大多来自尼泊尔。尼泊尔那边的造纸者,知道怎么利用藏族元素。所以,外行没见过真的藏纸,怎知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捡个便宜的、好看的就买了,心里惦念的是:这是藏纸。
藏纸的优势是千年不腐,因为原材料狼毒草的根具有轻微毒性。这种草遍布在高海拔地区的山坡和盆地,牛羊从来不吃它们,它的花浓郁厚重,带有一丝暗暗的臭,闻时间久了会让人头晕。西藏很多古老的经书保存了数百年上千年,却从未遭受书虫的啃噬,主要得益于藏纸的微毒性。
造纸的原料稀罕,不是说这种植物稀缺,而是从根部的取材少:狼毒根茎表皮下薄薄的那一层。举个例子,就像桔子,取材的是橘子皮里面那层白白的内皮,所以制作藏纸最繁琐的工作就在选材:剥皮。

完成繁琐的剥皮工作后,把皮用开水煮,然后用石头砸碎,加水和成纸浆,再把纸浆均匀倒在造纸的网框里,晒干,把纸揭下来,完成。
原料稀少,过程繁琐,意味着真正的藏纸价格并不低。兄弟俩的纸,成本价就比旅游市场上的纸贵不少,自然就被市场遗忘了,毕竟谁也不可能花1000年的时间去检验藏纸的品质。虽然有政府的好意保护,兄弟俩的产量也并不高,却还是积压了不少产品。


尼木第三绝:雕版,也就是用来印经书的木刻印版。寻访的路上一路风光醉人心,到了拍摄点,却不是很舒服了。村里的雕版工人,被集中在一座政府建造的房子里“工作”。
雕版工人向我们提出拍摄报酬,而且开价不低,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我看了看工人们的表情,除了个别人脸上是安静的,大部分人表情并不是我想象的温暖和友善。
我们和其中一位会讲普通话的工匠协商,但没谈成,他们拒绝了我们的拍摄,我们悻悻离去。
不知道怎么的,想起了新疆的古老丝绸纺织,把手艺人圈在“保护区”,供人“观赏”,在那边我们每人买票也就参观了,这里要支付的却是不菲的拍摄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