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泰寻匠之旅】摒弃尘世间的喧嚣,静听那岁月穿梭的声音

匠人民俗文化、是一种生活记忆
更是我们“看得见的乡愁”
"十亩地,八亩宽,里头坐着女儿官。
脚一踏,手一扳,咯哩咯啦都动弹。"
这是一首在乡村传了千百年的织布歌谣,
如今在农家院子里仍然回响着脚踏、手扳的土织布旋律。
本期寻匠之旅,带您走进土纺土织老匠人的世界。
魏县土纺土织技艺是一项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历经明、清,到民国和解放初期达到鼎盛时期。
国家非遗文化项目土纺土织第四代传承人张爱芳老人,现年70岁。她和老伴郭焕友上演着历史上“男耕女织”的文明与记忆。张爱芳老人从年轻时就与丈夫一起种棉花、换棉线、经线织布,是远近闻名的经济能手和土纺土织技艺传承人。

走进老人的家中,整洁的院落,楼上是经线车间和仓库,一楼放着原始农家织布机。

一块农家土布需要经过搓花节、纺线、浆线、经线、倒纬、织布等12道工序才能最终完成。这些工序是几百年来人们不断总结、发展而来的。“插花描鱼不算巧,纺花织布做到老。”张爱芳老人从母亲手中学习织布技艺,饱含着母亲对自己的教诲和对美好生活的寄托。

每道工序、每件产品都包含着繁复的劳动,令人叹为观止。在纺织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手织布工艺流传至今,堪称奇迹。

咣当咣当的织布声,锃亮的梭子来回穿梭,张爱芳老人坐在古老织布机前认真地织布。
手织布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经轧花等大小数道工序,全部采用纯手工工艺。

时光如梭,这些古老的手艺活儿渐渐成为回忆,如今少有机会见到原始织布机了。但在张爱芳老人家中仍然传承使用老式织布机,在现代的时光里唱着旧时的歌谣。

老人从七八岁开始跟母亲学习纺花织布,为了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张爱芳的孙女、外孙现在也开始跟着她学习纺织,传承“衣钵”。

从2009年开始,张爱芳在各种民间工艺展示活动上推广土织布。张爱芳说“印象最深的是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大展,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看了我的表演,还聊了一阵子。”

在匠人的世里,唯一能代表的就是执着,对技艺执着,对瑕疵严苛,用一生为一件作品而坚守。
那些散落在民间的艺人们 他们以匠人之心,琢时光之影,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是他们,在喧嚣的时代,留下了一份坚守。
勒泰寻匠之旅的镜头逐渐将这个城市消失的风景们
重新带回我们的视野!

为展示传统民俗文化,让传统文化回归、走进现代生活,
串城街·勒泰城现已开启对小吃、餐饮、零售、民俗民艺火爆招商,打造一场文化生活的饕餮盛宴。
招商热线:0310-3028885
咨询地址:邯郸市人民路与陵西北大街交叉口东北角勒泰营销中心二楼商管
快来说说记忆中那些遗落在时光里的民间老行当 欢迎您直接在下方评论给我们留言(小编已为每位留言者准备好了精美礼品哦)

勒泰城作为邯郸首家集购物,餐饮,娱乐,文化旅游,办公,假日酒店为一体的文旅商综合体。致力于打造“有景可看,有街可逛”的一站式都市体验中心!万千品牌强势入驻,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环绕,形成邯郸时尚潮流新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