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共成长,在法国教汉语带给我的收获和思考
1.法国学生的关注点与国内完全不同!

记得多年前刚去法国开始汉语教学时,我常常被学生问到某个词的汉字的意思。我当时颇为吃惊,因为之前在国内的教学中,我几乎没有这样的意识,要将组成词的汉字单独具象解释说明。
之后,随着在法语区教学经验的积累,设身处地,我渐渐明白了这些西方学习者的境况:汉字对于他们,就像一个个古老而神秘的方块,学习过程就如同在解开一个个隐藏的秘密。
教学方式上如果只是简单地说明某个词的意思,学生只会是囫囵吞枣,不得要领。即便在短时间内记住了词意,之后也会很快遗忘。
法国的汉语学习者很早就明白了汉语的灵魂——汉字。因此,他们编写出来汉语教材非常重视展示汉字的字源与书写,同时强调由字组成词的说明。
这样的教学传统产生了两个显著的效果:一个是法国学生的“字感”特别好,另一个是法国学生有较强的汉语理解力。
2.醉心于学习汉字的法国人
追求东方文化韵味的法国学生特别醉心于汉字的学习。以下我举几个小例子。
其一,我的一位学生,汉字写得非常好看,端正而灵秀,我问她怎么能写得这么好,她回答:“我喜欢画画儿,我画得好呀”。可能在她眼中,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绝美的画儿吧。
其二,有一位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不同于一般同学用铅笔或是电脑打印完成作业。每次他的作业,都是用墨水钢笔流利地写出来的。我能想象他为此付出了多大的心血,也许,在汉字书写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中国书法的乐趣。
还有一次,在地铁里,我遇见一个法国小伙子居然在读中国毛泽东语录的“红宝书”!出于好奇,我才得知他刚开始学汉语,其实看不懂内容,但就是喜欢看汉字,当他发现了一个个认识的汉字的时候,他很快乐!

与此同时,法国的汉语教学经历也让我更加热爱汉字,更注意汉字的书写。记得我刚开始教“Thème(法译汉)”课时,在黑板上把汉语句子写出来后,冷不丁会有学生问我:某个撇和某个捺应该连在一起还是分开?某一横或某一竖是否要写出头?
我得承认我有时很窘,因为汉字规范的书写到底是什么,我以前并没有太在意。几次这样的经历后,备课时我就特别注意汉字的字形,并查明汉字的字源与构字法。这样的习惯,一直保持至今。
曾在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任职过中文系主任的熊秉明先生说过:“汉语的职业把我一点一点诱到文字的领域里”。
而主讲唐诗分析的程抱一先生,也是因为向法国学生展示了汉字与书法、绘画甚至与神话、音乐之间的关系,而让很多法国人迷上了汉语,同时也迷上了中国文化。
因此,对法国学生的汉语教学,一定要注重汉字,不能只进行拼音和说话的授课,那样,只会让学生失望。
当然,这首先需要教师找到恰当的方法,展示汉字的魅力。在练习书写的阶段,一定要请学生走上讲台,到黑板上一笔一划地写出汉字。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成果得到别人的肯定时,心里的成就感会增强。
3.如何解决法国学生表达能力偏弱的难题?
法国学生有较好的汉语理解能力,这是我与不少同行的共识。
汉语的构词法与句法有很多一致之处,所以,很早就理解了汉语构词法的法国学生,常常能很清楚地理解汉语的句子结构。这从他们良好的汉语写作能力中可以体现出来。

然而,不少同行也有另一个共识,就是法国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普遍偏弱。这与法国重视读写的外语教学传统有关,同时也与汉语发音的困难有关。怎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也有一些难忘的记忆。
在发音练习方面,教师们可以选取一些声调富有变化的四字格成语,请学生诵读。一些朗朗上口的古诗与民歌,也是学生练习发音的好材料。这样,学生既发现了汉语的形体之美,也感受到了汉语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
在练习成段表达的经验中,可以请同学做个人主题发言,或者让学生使用规定的词语编写小对话、小剧本。学生们呈现的作品常常让我感到非常惊喜。
一些平时很沉静的学生,在上台发言的那天,常常会精心打扮一下自己,汉语报告也经过了认真的准备,尽管表达的过程可能不太流利,但认真的态度让人异常动容。
学生的小品表演就更加活泼生动、妙趣横生。我常常惊讶于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平时害羞拘谨的同学,在表演时,好像换了一个人,格外的大方、自然。
4.“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
白驹过隙,转瞬间我已从事了多年的法语区汉语教学。

汉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我甚至看到法国有人专门提出了汉语的“戏剧教学法”。
其实,通过扮演戏剧角色练习汉语,汉语教师前辈早已用过,如让学生表演“梁祝”“西厢”等片段。学生可以寓学于戏,不知不觉中就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变成了语言技能。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法国学生敢于挑战自我,学习汉语,何尝不是一出优美的戏剧?
法国汉语总督学白乐桑先生强调:教师应该是导演,学生应该是主角。
诚哉斯言。
戏剧是展示人性的,人性相通,在使用汉语的戏剧表演里,法国学生一定能通过感情的移情,使汉语表达直指心灵,感受到心灵的颤动。
(选自中法文对照版《孔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