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由普利策奖得主讲述的爱情故事
人的爱情也需要整理吗?答案不置可否。有的人可能选择不将就,有的人则会在舆论中妥协现实。这两种恋爱观没有孰对孰非,然而古往今来最好的爱情莫过于:对自己诚实。
在普利策奖得主安·泰勒《凯特的选择》一书中,主人公凯特就是这样一个为了现实而妥协的姑娘,然而当她做出决定后,结果却远比自己想象的好得多。

凯特的结局太幸运了,以至于让我觉得安·泰勒有点讨好读者。但我对作者安·泰勒有一种喜欢,缘于半年前读了那本《思家小馆的晚餐》。结构、叙事、语言、人物塑造、对生活的挖掘,每一处都散发着细腻与美。
在我的面前,凯特是个立体的人。
父亲是一个“自体免疫系统”方面的知名科学家,博士,研究狂人,可以用二十年的时间,待在实验室里研究小白鼠。可能他对那些通过几代繁殖后干净、弱小的“实验对象”的关注,都比凯特多很多。

母亲在生下她后,得了抑郁症,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她属于照看。后来,服用一种抗抑郁的药,精神上变得积极亢奋,但心脏因此受了伤害。在再次生下一个女儿邦妮后,陷入健康危机。她在邦妮一岁多时,离世了。所以,凯特在听到父亲跟她说,她曾经跟母亲一起逛街购物涂指甲的时候,表现的非常无措,有点迷茫,这些记忆似乎都从她的过往中消失了。
而邦妮的存在,真是再一次击溃了凯特对生活的爱。她从小照顾妹妹,但在对方长大,成为一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少女后,她似乎被“抛弃”了。邦妮对年轻男孩子的热情,要远大于跟自己的姐姐沟通。

而凯特真的成了一个缺乏家庭关爱,凭借直觉生长的女孩子。
她二十九岁,不算大,但似乎长期得不到异性关注。不化妆,不爱交谈,假如她穿了一条牛仔裙,那一定是有重要的事。她应该在热情、直接的美国人眼里是个奇怪的人。毕竟,她可以为了不到理发店听“托尼”、“安迪”讲八卦、家长里短而留了长发。当然,这些都不算什么。尤其跟她直接怒怼大学里那个把“光合作用”讲得一团糟的老师而言,那些都是小儿科。所以,她大一刚入学不久,就退学了。

以及后面,她在教小孩子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系列语言、神态、动作,都让我觉得这个人物真是古怪得可爱。或者根本不是古怪,就是一种跟生活格格不入的姿态。她不用做什么,就裹着这一身像样的个性,就足够吸引我的注意力了。到后面,我发现了他父亲”自私”的意图,希望她能够嫁给那个只有三个月签证就到期的研究室助理。一个孤儿,外国人,或者说是陌生人。
这时候,故事才真正的开始了。
但后面的亮点并不多,许多文字都用来交代新的人、新的环境、新的变化,人们在宴会上、餐桌上、紧急事件中所表现出的个人观点。

当然,凯特的选择也有了一点点没有预设的趣味。
她决定妥协,嫁给那个陌生人。至少他不算讨厌,也没有令人过度不适的感觉。安·泰勒的安排没什么不对,因为人生本来就有无限种可能。凯特足够幸运,遇到的那个人哪怕一开始不爱,但在后面的相处中发现了对方的优点,逐渐成为了一个幸福的女人。她并非回归了家庭,而是找到了另一个自己。
她重新读书,有了儿子,跟家族和解,受到工作上的同事的认可,并在后来获得了某个奖项等等。一切都朝着人生赢家的方向发展了。但一般人,可能没有这么幸运。
文/沈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