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世界前50餐厅The Clove Club
现在年轻的食客们去餐厅除了参考米其林指南也越来越在意英国杂志《餐厅》每年评选的全球五十佳和亚洲五十佳餐厅。尤其是在一些还没有进入米其林评选系统的地域,比如连续三年获得亚洲五十佳第一名的餐厅Gaggan自身坐落在曼谷,并没有米其林餐厅评级系统,但完全没妨碍Gaggan成为新一代超级大网红餐厅。肤浅的博主我当年因为电话没有订到座位,亲自跑到店里面演了一场哭戏,大厅经理就笑着让我第二天晚上去吃了:【Honey泰国吃喝系列第二篇】曼谷轻奢吃喝攻略——2015年亚洲最佳餐厅Gaggan到底什么样?
如果说Gaggan在曼谷餐厅里算是一个神话般的存在,那么这几年一直排在世界二十几名的餐厅The Clove Club可谓是是英国餐厅中的最大赢家了。尽管偏爱法餐的米其林评选系统只给了主打现代英国菜的The Clove Club一颗星星,但其现在的订座难度堪称三颗星级别,原因就是归咎于主打创新和厨师社交的《餐厅》杂志世界餐厅评选系统给予它的高度评价。
The Clove Club的前身是一家晚餐俱乐部,在2013年入驻Shoreditch市政厅,并很快赢得了伦敦最热门餐厅的好评。大概在2014年以前,尤其是餐厅还没获得什么名气以及刚刚获得肯定的时候,这家餐厅的性价比绝对是杠杠的,20多磅可以吃到让人惊艳不已的午餐,然后现在早已经涨到75磅一个午餐,含酒要再另外掏65磅或者80磅两个选择。晚餐的Tasting Menu是110磅,含酒翻倍。
伦敦有一个读者妹子是个金牛座,有一次和她吃饭时候她说,多贵的衣服和鞋也经常买,但是每次买东西,金牛座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性价比,这个性价比不是说越便宜越好,而是我们觉得值得。我想了想,其实还是有点道理。The Clove Club虽然名气大,但是考虑到它的餐厅环境狭小,朴素,开放式厨房还会造成用餐时候油烟的困扰,价格涨的如此猛烈但是吃完让我觉得进步值也并没有怎样同步猛烈,我想送一句歌词: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怎么做都是对。
不过话说回来,既然能够被偏爱,餐厅也是有几把刷子的。说起来有趣,我跟这个餐厅曾经错失两次可以本可以去的机会。一次是去年,有个没见过面的读者妹子从新加坡来伦敦出差,想找人一起这家餐厅吃晚餐,我因为社交恐惧症加上的确有点忙就没有去,不过据她事后评价,对餐厅还是很满意的。最近一次是今年5月份,我在读者群里约了同在伦敦的两个妹子去这家餐厅午餐,结果我当天因为粗心,错过了去伦敦最佳时刻的火车,只好让妹子临时找人替我吃。妹子们吃的时候在群里直播,大呼好吃,值得,然后我一边在迟到的火车里添屏,一边留下悔恨的“泪水”。
最近一次光顾此店是在今年的9月初,本来预订的是1点半的午餐,因为上午去帮一个品牌做咨询工作,聊完一看表已经1点了,于是抓起外套就匆匆忙忙赶路,但是因为严重路痴,竟然拖到了两点才抵达餐厅。中途虽然打电话给服务员延长了一下时间,但是推开餐厅门的时候还是很忐忑。
餐厅位于东伦敦Old Street附近,在有100多年历史的Shoreditch 市政厅里,周边是时尚人士聚集的艺术区
进去之后,好在服务员似乎已经见怪不怪,依旧热情招呼。前厅是个类似于酒吧的地方,订不上餐也可以随时走进来喝一杯,吃点小食。
里面是开放式厨房的就餐区,位置不大,也几乎无特意装修,保持着古老市政厅的历史感。白墙,木地板,木桌椅,夜晚点上蜡烛。
可能因为主厨Issac McHale和Lyle‘s的主厨John Lewes是好友并一起合作过不少pop-up活动,这两家的装修和食物审美简直如出一辙,戳 【Honey伦敦系列】感觉像无印良品开的餐厅——新上榜米其林一星LYLE'S,所谓Less is More可能是创新菜里的一个趋势 。
餐厅是两个老板加一个厨师的组合。两个老板Daniel Willis和 Johnny Smith 是自幼玩伴,年轻时候分别在伦敦不同的餐厅 (St John Bread & Wine 以及Great Queen Street)当服务员,巧的是他们做服务员的餐厅提供的都是英国菜,而主厨Isaac McHale是在The Ledbury餐厅(戳 爱在诺丁山:米其林两星The Ledbury)工作后名声大噪,恰好做的也是英国菜。所以奠定了The Clove Club提供现代英国料理的基调。可惜我去的时候厨师不在。
来自苏格兰的主厨Isaac McHale 的履历也算很漂亮了,14岁时候作为一个鱼贩开始工作,机缘巧合开始做厨师,最出名的经历还是在The Ledbury工作的那六年 (作为Brett的助手厨师),后来又在NOMA短暂工作过,甚至还在今年世界排名第一的餐厅Eleven Madison Park停留过。厨师的菜反映着他的人生经历,而Isaac McHale的作品明显有着几个著名餐厅工作过后留下的痕迹,目光也比较前瞻开拓,最近菜式中添加不少日本元素,看了一下他Instagram,发现他前段时间一直在日本边吃边学。但是他最大的贡献还是他是现代英国菜的领军人物,并跟同样一帮有着共同兴趣的厨师分享着食物哲学:用英国本土食材做出简单利落又不同凡响的美食。尤其是他和LYLE'S餐厅经常邀请客座厨师来伦敦举办特别晚餐,能住在伦敦,食客真的很幸福,比如我就曾在LYLE'S 吃了一顿我心中亚洲最棒的厨师江振诚做的饭 (看公众号)。
尽管落座时候是一个工作日的中午2点,餐厅除了一两桌空着,基本上都满了。食客看起来都很雅致,说实话,这些精心装扮的食客坐在这种尽管轻松自在但异常简朴的环境里有着说不出来的诡异幽默感。比如我后面桌子两个人高马大的大男人需要坐在那么小的一张桌子上吃饭,而且跟我背对背,几次起身时候都想笑。不信你自己看下图。
所以其实选择吧台坐着,还能近距离看厨师做饭,也不失是好主意。当然了,优势就是来这家餐厅吃饭你可以随便穿,完全没限制。
可能是因为临近中午快闭店,明显感觉服务员开始快速上菜。刚坐下,第一道开胃前菜就来了。先来一款冰冰爽的似甜点的前菜是很多餐厅都在玩的把戏,不过The Clove Club的确做的到位,榛子奶酱和精选的榛子入口有浓郁的坚果味,哈密瓜雪芭微凉的刺激,有点甜的同时又回味出鲜榨辣椒油(实际是橄榄油)的香辣感。视觉上看起来像甜点,口味却把甜度和辣度完美平衡在一起。开场不错。
蟹肉塔塔几乎是很多人心中的此店最佳菜式,当然这道菜的风险是如果原材料不完美的话会流露腥气,但是我这次吃的时候完全没有异味,入口极为新鲜爽滑,蟹黄的酱汁和接骨木醋汁很开胃,大块的蟹肉也很有嚼劲,最上面的点缀是英国韭菜。也是所有小食里调味较重的,需配酒。
草本调味和酸奶混合的炸鸡可谓是此店多年保留经典菜式。面糊适中,肉感外酥里嫩,最巧的是鸡身上撒的是绿色的松(竹)盐。可惜每人只有这么一小口,就好像一个绝代美人给你个香吻,还未回过神,她却撩完人就跑了...
不过有人质疑过放鸡肉的这盘松树叶,一直循环给客人用,会不会不卫生...下图是我找到的他们拍盘时候的图片,看起来应该还好 (取决于厨师们的良心)...
前面提到过厨师出生在苏格兰,而苏格兰最有名小吃代表就是Haggi doughnut (哈吉斯),是用羊的内脏做成的一种小吃,如下图。看起来还是挺重口味的。
正常模样的哈吉斯
在The Clove Club,厨师把他记忆中的家乡的味道发挥成一种更雅致,丝毫没有内脏肮脏低俗感的香酥小球饼。入口相当烫,但是外皮又软又弹,上面撒着白色的醋粉,内馅冒着肉香气息,很有饱腹感。造型很像The Ledbury的餐前小食鹿肉丸子。
创新版本的“鱼和薯条”。剁碎的烟熏鳟鱼塔塔,炸的细细的薯条,配着打出泡沫的土豆高汤,绿色的粉末是山椒粉,非常有意思的辣味搭配。鳟鱼口感吃起来很像三文鱼,但是当天尝到的鱼新鲜度不高而且切碎后很难有那种奢侈的口感,尽管薯条又脆又可口,还是没办法给这道菜打出高分。
这碗日式高汤一上来,简直让我愣住了,喝一口,还别说,挺好喝的,是那个意思!汤里若隐若现的蘑菇和萝卜自带蔬菜的清香,汤底是昆布和柴鱼花熬出来的,所以整体还是鱼味较重,但是调味很平衡。
又是一道日本元素尽显的沙丁鱼小食,上面点缀是英国韭菜和姜末,回味有点小辣。灵感应该来自于厨师今年一月份造访日本时候吃到的沙丁鱼寿司。今年来伦敦学习的读者赖博士说现在沙丁鱼正当季,油脂丰腴,味道鲜甜,只是做法采用日式刺身,在伦敦可能采用日式烹调手法比较时髦,但对于常吃日料的人来说未免有些俗套。
就是这样一口被日料常客说成俗套的鱼,其实在伦敦找材料和用精湛刀功呈现出最终作品也属不易,主厨就在他的INS上讲这背后的故事:为了给食客留下一个惊叹的瞬间,厨师团队真的已经尽力...
它家的面包和LYLE'S家的简直如出一辙,但酸度不及LYLE'S,酸藠头发酵后产生漂亮的气孔。每个人只上这么小小一块,配的是牛乳满溢的黄油,入口还可以 (中规中矩),造型就没那么漂亮了 。
这个菜的颜色和摆盘立马让我想起一个写过的餐厅 像博主一样甜蜜又可爱的米其林一星Pidgin。 煎烤出脆皮的red mullet (胭脂鱼),虾酱汁,荷兰酱汁。无功无过,印象平平。
接下来是鸭胸肉和小松鸡。做之前,侍者还会把小松鸡拿出来给食客拍照,这套动作和The Ledbury简直太像了,上次The Ledbury拿鹿肉,这次The Clove Club拿松鸡...说句有点真实的话,我们中国人讲,天下文章一大抄,餐饮界也是如此...不过,能不能抄的漂亮,也是拼实力。最起码不能照抄无误,有一点创新还是必要的。
鸭肉软嫩谈不上,但是入口香郁,构图也够清新,颜色适宜。
小野味终于上了,时下流行的惊悚摆盘法,腿上的毛毛不知会不会逼死处女座。拿起鸡腿,我大咬一口,不好,骚味扑鼻是个怎么意思。也许大俗即大雅,如此骚哄哄的俗物,实际上反而独树一帜,很有个性。而且喜欢山珍海味,这个说法可是从古代开始流传的。如此想来,我接着咬了第二口,第三口...
旁边带肉馅的面包也挺好吃的,一口酒,一口肉,好像回到水浒传那个年代 (昨天有读者看我微博这张图说,确定这是不是喂狗的?两个不剃毛的鸡腿装在一个铁盘子里能给人吃么,不好意思我笑了好久怎么办)。
Damson Fool 甜点还是很不错的,造型比TaTa的简洁,但比Tata家的好吃 在伦敦的CURIO + TĀ TĀ,什么菜都想配着米饭哼着小曲吃 (现在已经结业)。这是起源于英国的一款经典甜品,也被翻译成奶油拌水果,上面是山羊奶冰淇淋。
杏子蜂蜜味雪芭,撒上烘培的杏仁粉和蜂花粉,入口真的很顺滑,甜美。没有过于甜腻的不适感。
Petit Four 结账小甜点对于不爱巧克力的人来说可谓是折磨,最右边的是酒心巧克力,同伴吃了一个之后皱了皱眉头,等到再咬巧克力时候直接咬一口就把巧克力包在餐巾纸里叠好塞进兜里,打算出去时候扔掉...小玛芬还是不错的。
整套体验下来差不多用了两个小时,回看菜品,还算是很丰富,菜品的颜色整体搭配也很时髦。但就是似乎缺少什么高潮,风骚的小松鸡算高潮?回头想想还的确让人印象深刻。但是明显感受到这一餐蔬菜很少,这和之前大厨的理念:以蔬菜为主,似乎有点违背。2014年的时候就餐还是很多蔬菜的,如下图。
和我就餐时间前后脚不超过半个月的赖博士说他当时就餐时吃到的高潮是1906年马德拉酒配鸭汤,因为酒的香气浓郁且珍贵,服务员只给他们倒了一小口在杯子里,喝完之后直接给他们在高脚杯里倒鸭汤,鸭汤的鲜甜味道完全被马德拉带了出来,堪称完美。只是可惜了,我上次去没有喝到。
不过我还是很喜欢The Clove Club 经常换菜单这种创新意识,每次都有一点点惊喜,而不是停滞不前一直吃老本。这也是世界排名餐厅评选时候的一个重要因素:餐厅有没有持续创新的能力。
当然,伦敦有意思的创新餐厅还是挺多的,这家想起来就随便吃吃好喽。就这样,走走吃吃,一直在路上吧,嗯。
今日互动:留言说说你吃过的印象深刻的山珍海味吧。
友情提示:【Honey随笔】吃,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
官网:http://thecloveclub.com/
The Clove Club
味道7.5/10
环境7/10
服务 7/10
价格 RMB800+每人
性价比7/10
推荐指数:7/10
Ps:本文独立视角,未和餐厅有任何利益关系。
微信/微博:全方味Honey
想进读者群的朋友加微信:honeyiscoming
“全方味Honey”公众号博主,羽辛|英国博士在读
美食、健康和文学撰稿人|主要写菜谱、食评、养生及励志随笔。
商业合作、约稿、转载等邮件联系:361291216@qq.com
如果说Gaggan在曼谷餐厅里算是一个神话般的存在,那么这几年一直排在世界二十几名的餐厅The Clove Club可谓是是英国餐厅中的最大赢家了。尽管偏爱法餐的米其林评选系统只给了主打现代英国菜的The Clove Club一颗星星,但其现在的订座难度堪称三颗星级别,原因就是归咎于主打创新和厨师社交的《餐厅》杂志世界餐厅评选系统给予它的高度评价。
The Clove Club的前身是一家晚餐俱乐部,在2013年入驻Shoreditch市政厅,并很快赢得了伦敦最热门餐厅的好评。大概在2014年以前,尤其是餐厅还没获得什么名气以及刚刚获得肯定的时候,这家餐厅的性价比绝对是杠杠的,20多磅可以吃到让人惊艳不已的午餐,然后现在早已经涨到75磅一个午餐,含酒要再另外掏65磅或者80磅两个选择。晚餐的Tasting Menu是110磅,含酒翻倍。
伦敦有一个读者妹子是个金牛座,有一次和她吃饭时候她说,多贵的衣服和鞋也经常买,但是每次买东西,金牛座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性价比,这个性价比不是说越便宜越好,而是我们觉得值得。我想了想,其实还是有点道理。The Clove Club虽然名气大,但是考虑到它的餐厅环境狭小,朴素,开放式厨房还会造成用餐时候油烟的困扰,价格涨的如此猛烈但是吃完让我觉得进步值也并没有怎样同步猛烈,我想送一句歌词: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怎么做都是对。
不过话说回来,既然能够被偏爱,餐厅也是有几把刷子的。说起来有趣,我跟这个餐厅曾经错失两次可以本可以去的机会。一次是去年,有个没见过面的读者妹子从新加坡来伦敦出差,想找人一起这家餐厅吃晚餐,我因为社交恐惧症加上的确有点忙就没有去,不过据她事后评价,对餐厅还是很满意的。最近一次是今年5月份,我在读者群里约了同在伦敦的两个妹子去这家餐厅午餐,结果我当天因为粗心,错过了去伦敦最佳时刻的火车,只好让妹子临时找人替我吃。妹子们吃的时候在群里直播,大呼好吃,值得,然后我一边在迟到的火车里添屏,一边留下悔恨的“泪水”。
最近一次光顾此店是在今年的9月初,本来预订的是1点半的午餐,因为上午去帮一个品牌做咨询工作,聊完一看表已经1点了,于是抓起外套就匆匆忙忙赶路,但是因为严重路痴,竟然拖到了两点才抵达餐厅。中途虽然打电话给服务员延长了一下时间,但是推开餐厅门的时候还是很忐忑。
![]() |
餐厅位于东伦敦Old Street附近,在有100多年历史的Shoreditch 市政厅里,周边是时尚人士聚集的艺术区
进去之后,好在服务员似乎已经见怪不怪,依旧热情招呼。前厅是个类似于酒吧的地方,订不上餐也可以随时走进来喝一杯,吃点小食。
![]() |
里面是开放式厨房的就餐区,位置不大,也几乎无特意装修,保持着古老市政厅的历史感。白墙,木地板,木桌椅,夜晚点上蜡烛。
![]() |
可能因为主厨Issac McHale和Lyle‘s的主厨John Lewes是好友并一起合作过不少pop-up活动,这两家的装修和食物审美简直如出一辙,戳 【Honey伦敦系列】感觉像无印良品开的餐厅——新上榜米其林一星LYLE'S,所谓Less is More可能是创新菜里的一个趋势 。
餐厅是两个老板加一个厨师的组合。两个老板Daniel Willis和 Johnny Smith 是自幼玩伴,年轻时候分别在伦敦不同的餐厅 (St John Bread & Wine 以及Great Queen Street)当服务员,巧的是他们做服务员的餐厅提供的都是英国菜,而主厨Isaac McHale是在The Ledbury餐厅(戳 爱在诺丁山:米其林两星The Ledbury)工作后名声大噪,恰好做的也是英国菜。所以奠定了The Clove Club提供现代英国料理的基调。可惜我去的时候厨师不在。
![]() |
来自苏格兰的主厨Isaac McHale 的履历也算很漂亮了,14岁时候作为一个鱼贩开始工作,机缘巧合开始做厨师,最出名的经历还是在The Ledbury工作的那六年 (作为Brett的助手厨师),后来又在NOMA短暂工作过,甚至还在今年世界排名第一的餐厅Eleven Madison Park停留过。厨师的菜反映着他的人生经历,而Isaac McHale的作品明显有着几个著名餐厅工作过后留下的痕迹,目光也比较前瞻开拓,最近菜式中添加不少日本元素,看了一下他Instagram,发现他前段时间一直在日本边吃边学。但是他最大的贡献还是他是现代英国菜的领军人物,并跟同样一帮有着共同兴趣的厨师分享着食物哲学:用英国本土食材做出简单利落又不同凡响的美食。尤其是他和LYLE'S餐厅经常邀请客座厨师来伦敦举办特别晚餐,能住在伦敦,食客真的很幸福,比如我就曾在LYLE'S 吃了一顿我心中亚洲最棒的厨师江振诚做的饭 (看公众号)。
尽管落座时候是一个工作日的中午2点,餐厅除了一两桌空着,基本上都满了。食客看起来都很雅致,说实话,这些精心装扮的食客坐在这种尽管轻松自在但异常简朴的环境里有着说不出来的诡异幽默感。比如我后面桌子两个人高马大的大男人需要坐在那么小的一张桌子上吃饭,而且跟我背对背,几次起身时候都想笑。不信你自己看下图。
![]() |
所以其实选择吧台坐着,还能近距离看厨师做饭,也不失是好主意。当然了,优势就是来这家餐厅吃饭你可以随便穿,完全没限制。
可能是因为临近中午快闭店,明显感觉服务员开始快速上菜。刚坐下,第一道开胃前菜就来了。先来一款冰冰爽的似甜点的前菜是很多餐厅都在玩的把戏,不过The Clove Club的确做的到位,榛子奶酱和精选的榛子入口有浓郁的坚果味,哈密瓜雪芭微凉的刺激,有点甜的同时又回味出鲜榨辣椒油(实际是橄榄油)的香辣感。视觉上看起来像甜点,口味却把甜度和辣度完美平衡在一起。开场不错。
![]() |
蟹肉塔塔几乎是很多人心中的此店最佳菜式,当然这道菜的风险是如果原材料不完美的话会流露腥气,但是我这次吃的时候完全没有异味,入口极为新鲜爽滑,蟹黄的酱汁和接骨木醋汁很开胃,大块的蟹肉也很有嚼劲,最上面的点缀是英国韭菜。也是所有小食里调味较重的,需配酒。
![]() |
草本调味和酸奶混合的炸鸡可谓是此店多年保留经典菜式。面糊适中,肉感外酥里嫩,最巧的是鸡身上撒的是绿色的松(竹)盐。可惜每人只有这么一小口,就好像一个绝代美人给你个香吻,还未回过神,她却撩完人就跑了...
![]() |
不过有人质疑过放鸡肉的这盘松树叶,一直循环给客人用,会不会不卫生...下图是我找到的他们拍盘时候的图片,看起来应该还好 (取决于厨师们的良心)...
![]() |
前面提到过厨师出生在苏格兰,而苏格兰最有名小吃代表就是Haggi doughnut (哈吉斯),是用羊的内脏做成的一种小吃,如下图。看起来还是挺重口味的。
![]() |
正常模样的哈吉斯
在The Clove Club,厨师把他记忆中的家乡的味道发挥成一种更雅致,丝毫没有内脏肮脏低俗感的香酥小球饼。入口相当烫,但是外皮又软又弹,上面撒着白色的醋粉,内馅冒着肉香气息,很有饱腹感。造型很像The Ledbury的餐前小食鹿肉丸子。
![]() |
创新版本的“鱼和薯条”。剁碎的烟熏鳟鱼塔塔,炸的细细的薯条,配着打出泡沫的土豆高汤,绿色的粉末是山椒粉,非常有意思的辣味搭配。鳟鱼口感吃起来很像三文鱼,但是当天尝到的鱼新鲜度不高而且切碎后很难有那种奢侈的口感,尽管薯条又脆又可口,还是没办法给这道菜打出高分。
![]() |
这碗日式高汤一上来,简直让我愣住了,喝一口,还别说,挺好喝的,是那个意思!汤里若隐若现的蘑菇和萝卜自带蔬菜的清香,汤底是昆布和柴鱼花熬出来的,所以整体还是鱼味较重,但是调味很平衡。
![]() |
又是一道日本元素尽显的沙丁鱼小食,上面点缀是英国韭菜和姜末,回味有点小辣。灵感应该来自于厨师今年一月份造访日本时候吃到的沙丁鱼寿司。今年来伦敦学习的读者赖博士说现在沙丁鱼正当季,油脂丰腴,味道鲜甜,只是做法采用日式刺身,在伦敦可能采用日式烹调手法比较时髦,但对于常吃日料的人来说未免有些俗套。
![]() |
就是这样一口被日料常客说成俗套的鱼,其实在伦敦找材料和用精湛刀功呈现出最终作品也属不易,主厨就在他的INS上讲这背后的故事:为了给食客留下一个惊叹的瞬间,厨师团队真的已经尽力...
![]() |
它家的面包和LYLE'S家的简直如出一辙,但酸度不及LYLE'S,酸藠头发酵后产生漂亮的气孔。每个人只上这么小小一块,配的是牛乳满溢的黄油,入口还可以 (中规中矩),造型就没那么漂亮了 。
![]() |
这个菜的颜色和摆盘立马让我想起一个写过的餐厅 像博主一样甜蜜又可爱的米其林一星Pidgin。 煎烤出脆皮的red mullet (胭脂鱼),虾酱汁,荷兰酱汁。无功无过,印象平平。
![]() |
接下来是鸭胸肉和小松鸡。做之前,侍者还会把小松鸡拿出来给食客拍照,这套动作和The Ledbury简直太像了,上次The Ledbury拿鹿肉,这次The Clove Club拿松鸡...说句有点真实的话,我们中国人讲,天下文章一大抄,餐饮界也是如此...不过,能不能抄的漂亮,也是拼实力。最起码不能照抄无误,有一点创新还是必要的。
![]() |
鸭肉软嫩谈不上,但是入口香郁,构图也够清新,颜色适宜。
![]() |
小野味终于上了,时下流行的惊悚摆盘法,腿上的毛毛不知会不会逼死处女座。拿起鸡腿,我大咬一口,不好,骚味扑鼻是个怎么意思。也许大俗即大雅,如此骚哄哄的俗物,实际上反而独树一帜,很有个性。而且喜欢山珍海味,这个说法可是从古代开始流传的。如此想来,我接着咬了第二口,第三口...
![]() |
旁边带肉馅的面包也挺好吃的,一口酒,一口肉,好像回到水浒传那个年代 (昨天有读者看我微博这张图说,确定这是不是喂狗的?两个不剃毛的鸡腿装在一个铁盘子里能给人吃么,不好意思我笑了好久怎么办)。
Damson Fool 甜点还是很不错的,造型比TaTa的简洁,但比Tata家的好吃 在伦敦的CURIO + TĀ TĀ,什么菜都想配着米饭哼着小曲吃 (现在已经结业)。这是起源于英国的一款经典甜品,也被翻译成奶油拌水果,上面是山羊奶冰淇淋。
![]() |
杏子蜂蜜味雪芭,撒上烘培的杏仁粉和蜂花粉,入口真的很顺滑,甜美。没有过于甜腻的不适感。
![]() |
Petit Four 结账小甜点对于不爱巧克力的人来说可谓是折磨,最右边的是酒心巧克力,同伴吃了一个之后皱了皱眉头,等到再咬巧克力时候直接咬一口就把巧克力包在餐巾纸里叠好塞进兜里,打算出去时候扔掉...小玛芬还是不错的。
![]() |
整套体验下来差不多用了两个小时,回看菜品,还算是很丰富,菜品的颜色整体搭配也很时髦。但就是似乎缺少什么高潮,风骚的小松鸡算高潮?回头想想还的确让人印象深刻。但是明显感受到这一餐蔬菜很少,这和之前大厨的理念:以蔬菜为主,似乎有点违背。2014年的时候就餐还是很多蔬菜的,如下图。
![]() |
和我就餐时间前后脚不超过半个月的赖博士说他当时就餐时吃到的高潮是1906年马德拉酒配鸭汤,因为酒的香气浓郁且珍贵,服务员只给他们倒了一小口在杯子里,喝完之后直接给他们在高脚杯里倒鸭汤,鸭汤的鲜甜味道完全被马德拉带了出来,堪称完美。只是可惜了,我上次去没有喝到。
![]() |
不过我还是很喜欢The Clove Club 经常换菜单这种创新意识,每次都有一点点惊喜,而不是停滞不前一直吃老本。这也是世界排名餐厅评选时候的一个重要因素:餐厅有没有持续创新的能力。
当然,伦敦有意思的创新餐厅还是挺多的,这家想起来就随便吃吃好喽。就这样,走走吃吃,一直在路上吧,嗯。
今日互动:留言说说你吃过的印象深刻的山珍海味吧。
友情提示:【Honey随笔】吃,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
官网:http://thecloveclub.com/
The Clove Club
味道7.5/10
环境7/10
服务 7/10
价格 RMB800+每人
性价比7/10
推荐指数:7/10
Ps:本文独立视角,未和餐厅有任何利益关系。
微信/微博:全方味Honey
想进读者群的朋友加微信:honeyiscoming
![]() |
“全方味Honey”公众号博主,羽辛|英国博士在读
美食、健康和文学撰稿人|主要写菜谱、食评、养生及励志随笔。
商业合作、约稿、转载等邮件联系:3612912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