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虔诚的心打动,被悔恨的思绪洗刷
川端康成极为欣赏纤细的美,喜爱用那种笔端常带悲哀,兼具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我想,这不高的评分,幸许是看不懂吧】
第一次读川端康成的作品,就是这部久负盛名的《雪国》。看过一遍之后发现并没有对岛村、驹子、叶子之间的情感纠葛产生什么印象【看不懂诺贝尔文学奖系列】,反倒是聚焦到雪国这样一个梦幻般的地方,正如原著中描述的凄冷而梦幻。【炎炎夏日解暑必备】
这虽是一种冷冽的孤寂,但也给人某种神奇的媚惑之感。

正如日本文学呈现出的显著特点之一——自然主义与私小说。川端康成笔下的雪国极为纤细,驹子这个人物的塑造也极为细腻,充满了古典美。
都市的艺妓生活给她留下惨白的肤色,而今天又渗入了山野的色彩,娇嫩得好像新剥开的百合花或是洋葱的球根,连脖颈也微微泛起了淡红,显得格外洁净无瑕。
但正是这样古朴细微的笔调、平淡如水的情节和含蓄内敛的情感,看完一遍后的感受并不深刻。日本私小说所追求的便是在细水长流中含蓄或尖锐地寄托自我的所思所想,含蓄得可能让读者难以察觉,尖锐得可能使人难以体会,从这个角度上说写作者是自私的,把一个真实的自我带入作品之中,不论读者是否理解。正如《雪国》,一切细致入微的情感宛如被绵绵大雪所覆盖,岛村和驹子打情骂俏的日常,岛村不解人意的忧思感伤,驹子莫名而来的喜怒无常,所有的明面只会让人感觉奇怪而平淡。
幻象与现实的交融。
不论是雪国本身还是岛村、驹子、叶子身上,这个特点是贯穿始终的。
黄昏的景色在镜后移动着。也就是说,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在晃动,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出场人物和背景没有任何联系。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象,景物则是在夜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消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象征世界。
第一次被这样的手法惊艳了,平常黄昏时透过玻璃习以为常的画面在川的笔下也是如此梦幻。岛村本人可以说是一个徘徊于现实与幻象交界处的人,自然喜欢集现实和幻象于一身的驹子,驹子是个内心无比向往东京的艺伎,在雪国为了维持生计而努力打拼是她的现实感,让人感觉热烈而温暖,然而将三弦琴喑熟于心的她对自己在东京的昔日难以忘怀,这是她的虚幻感,虚幻与现实在驹子身上的冲突让岛村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徒劳。
看上去她那种对城市事物的憧憬,现在已隐藏在淳朴的绝望之中,变成一种天真的梦想。他强烈地感到:她这种情感与其说带有城市败北者那种傲慢的不满,不如说是一种单纯的徒劳。 驹子恪守婚约也罢,甚至卖身让他疗养也罢,这一切不是徒劳又是什么呢?……恰恰相反,他总觉得她的存在非常纯真。
岛村对于这样一种徒劳感与悲剧感又一种深深的偏爱,他欣赏驹子身上为了生存而奋力打拼的真切感,也可怜她终究只能在雪国这样一个荒凉凄冷的地方做着她的东京梦,借着三弦琴的绝美之音梦回东京的苍白感与无力感。
让我产生不解的是叶子这个人物,有人说这是驹子的虚像与化身,可能是因为情感体味过于琐细,自己没有这方面的情感体会,所以看不明白吧。
这是《劝进帐》的曲子。
突然间,岛村脸颊起了鸡皮疙瘩,一股冷意直透肺腑。在他那空空如也的脑子里充满了三弦琴的音响。语气说他是全然感到意外,不如说是完全被征服了。他被虔诚的心打动,被悔恨的思绪洗刷。
久而久之,她的弹拨自然就有力量。这种孤独驱散了哀愁,蕴含着一种豪放的意志。
在岛村看来,驹子这种生活可以说是徒劳无益的,也可以说是对未来憧憬的悲叹。不过这种生活也许对她本身是有价值的,所以她才能弹出铿锵有力的琴声。
驹子演奏三弦琴的情节让我联想到了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玲子演奏钢琴曲的情节。日本小说中往往通过一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情节寄托主人公深刻的情感体验,这一点在古典派的川端康成还是现代派的村上春树的作品中都得到了集中体现。小说中的岛村显然是个出世的人物,在与驹子和叶子的情感羁绊中也在不断的质问自己,这种对自我认知的哲思也许是日本小说中最吸引我的地方。《雪国》显然是悲剧性的,但是它的结局堪称壮美,我被深深震撼了。在银河的蓦然倾泻与火光的肆意摇曳之中,看到了岛村对昔日的回眸,与驹子、叶子的情感发酵这个过程,岛村也在不断认知这个徘徊于现实和虚幻中的自我,这样悲剧而清冷的感受才是对现实生活最真切的写照,如此细腻的心理描摹才是一个人真实可感的内心世界,哪怕只是冰山一角,这样的真实感也是我最欣赏日本文学的地方。不仅是岛村,就连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为虔诚之心打动,被悔恨之思洗刷。

(注:本文图片来自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