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有个故乡胃
![]() |
重庆雅舍,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 |
偶然翻开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惊为天人——美食文字竟然也可以如此清雅脱俗!禁不住一口气读完,齿颊留香.
-1-
在重庆,先生写就了《北平的零食小贩》,罗列了京城街头小吃,但点到即止,语焉未详,不够过瘾。
及至先生去了台湾,《烤鸭》,《炸丸子》,《烤羊肉》……一篇只着墨于一菜馔的文章多了起来。描绘细微,如临其境,阅读时舌根处不断有液体涌出,得加快喉头上下运动才行。
“酸梅汤的成功秘诀,是冰糖多,梅汁稠,水少,所以味浓而酽,上口冰凉,甜酸适度,含在嘴里如品纯醪(注:甜米酒),舍不得下咽”
光就着铅字,就能下饭两大碗呀!
![]() |
图片来源于花瓣网 |
-2-
记起15年欧洲旅行,起初什么都新鲜。牛角包,好!Gelato(注:意大利冰淇淋),妙!薄披萨,呱呱叫!一个星期后,不管热腾腾的火焰饼如何以香气撩拨,我也“坐怀不乱”,因为胃在呐喊.“我要虾饺!我要肠粉!”我的胃多么忠实于故乡。
先生必定也有这么个故乡胃,要不,怎会写出让人垂涎三尺的文章呢?
蔡澜先生说过,要写好食评,必须在三更半夜饿肚子时。
先生大半生颠簸羇旅,正如那夜半醒来饥肠辘辘的人,对家乡小吃只能凭回忆望梅止渴,于是细节就如同放在放大镜下,愈加明晰起来。
![]() |
图片来源于豆瓣网 |
-3-
一切佳馔,都在故土。
一离故土,便水土不服。
加之回忆替它镀上一层朦胧的暖光,所以任凭怎样花功夫,也难以再现家乡味。
先生也曾在异乡烹制家乡菜,可惜都以“聊胜于无”结局。字里行间,都能听到先生的声声叹息。
北京以外,再无家。
他乡,只有“雅舍”。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 |
图片来源于花瓣网 |
敬请关注我的公众号:五味子CANTON
不是在吃,就是在吃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