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笼效应
① 以前的我需要由别人来构成。 我总是容易受别人的影响,许多选择都在无形的他人影响中,放弃了,妥协了,不再坚持了。进而推广到每一个迷茫的小个体,他们需要由别人来构成。构成他们的,不是自己,至少大部分不是。父母的期望、批评、赞美,同学的期望、批评、赞美,依靠从中诞生的价值感作为养分,满足,然后就可以活下去。 但我做不到,我需要来自里面的期望、批评和赞美。我想不通,没人能让我想通。只要我心里想得开,没有什么过不去,但是同样,如果我放弃了,就没人能救我。像《肖申克的救赎》所说:“你自己都放弃自己,还有谁能救你。”自我意志的丧失,何尝不是一种“死”?它是不是作为芸芸大众的一部分,持续到生命的尽头?是不是就藏在生活的角角落落?是不是就在我们脚下?
② 牢笼效应
在这层思考上,「宿舍」作为实体,可以抽象出背后的意义:「培养皿」——“死亡的培养皿”。自我意志的死亡能在这里诞生。拓展开来。不止是宿舍,一切「局限的小圈」都可能成为「培养皿」,抑或称之为——「围城」。宿舍只是学生时代的一种“围城”罢了。各行各业,或是人生,处处都是“围城”。当自我意识丧失的一刻,一道无形的围墙就会把你框定在内。我必须走出去。比我年少的人,比我年长的人,都在其中挣扎。人终究要活在社会的群体中,但把你框起来的也终究是你自己,又正因为是你自己所造就,所以你也能靠自己打破。要打破这一切,必须学会独行,学会自我思考。依然是叔本华的一句话:人的内在空虚才是无聊的真正根源。 不断提升自身拥有,保持自我意志,只有这样,我才能成为我。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