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热分子》(下)-精读 Day 2 团结催化剂(二)
Day 2 团结催化剂(二)
№.6 今日导读
№.7 团结催化剂:宣传与说服(一)
№.8 团结催化剂:宣传与说服(二)
№.9 团结催化剂:领袖(一)
№.10 团结催化剂:领袖(二)
№.11 今日总结
№.6今日导读
我们看看,拿破仑作为军事领袖,他的领导风范和个人魅力是怎样的:
拿破仑·波拿巴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拿破仑15岁便进入了法国巴黎的军事学校,后因家庭经济负担过重被迫停学从军,成了一名炮兵少尉。位卑困窘的拿破仑开始先后研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柏拉图的《理想国》,这些启蒙思想是使得他成为法兰西叱咤风云的军事领袖的重要原因。另外,强大的军事才能和突出的领导艺术,助他赢得多场胜利,这使得他的军队充满自信。
在拿破仑还不是很有名的时候,他就显示出超凡的人格魅力和个人声望,使得所有人都认为他将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
在军队中,有一个叫奥热罗的将军对拿破仑很不服气。此人身材高大,彪悍强壮,但蛮横霸道,是十足的一个武夫。他带着一肚子怒气来到军营,对这个从巴黎派来的暴发户(拿破仑)嗤之以鼻。在来之前,他就已经想好了很多刺耳的词和难听的话。但等他到军营后,拿破仑让他在外面等,给他个下马威。
后来,拿破仑腰挎佩剑出来,并下达作战命令。奥热罗本想灭灭拿破仑的威风,没想到一看到拿破仑,竟然忘记已经准备好的话。这下,奥热罗相信了士兵们的看法:这个小个子将军像魔鬼一样,身上带有一种立刻能压倒众人的气势。
你认为,拿破仑作为领袖,他具备了哪些才能?
№.7 团结催化剂:宣传与说服(一)
现代人对说服手段寄予厚望,认为从宣传主张到形塑行为,说服手段是万能的。但事实上,宣传单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叫那些不愿接受的人接受的,它只能打入那些本来就打开的心扉,或是把某些已经为人们所接受的主张强化。比如失意者可以单凭宣传被打动,因为他们把自己与现实世界隔离开来,他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他们想象出来的事情,所以宣传家鼓动的言辞很容易与他们自己的灵魂发出的音乐相配,更容易引起共鸣。

但是,当群众运动发展起来,光靠宣传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时需要把宣传手段和强制手段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宣传,与其说是为了说服别人,不如说是为了自己。我们越有理由内疚,我们的宣传就越狂热。因为无论是使用强制手段使人信服的人,还是因身受强制手段而皈依的人,都需要相信,他们所强加或被强加的信仰,是唯一的真理。
狂热和暴力可以相互促进,狂热可以带来暴力,暴力也可以孕育狂热。因为恐怖手段不但可以威吓“忠实信徒”和粉碎敌人,还可以让他们各自的信念受到激励和强化。比如美国南方每一次发生私刑处死黑人事件,不但会让黑人闻风丧胆或激起反抗情绪,也会让白人的优越感得到增强。这种暴力的施加者和承受者,都会发展出一种狂热的心灵状态,很难说出谁先谁后。
№.8 团结催化剂:宣传与说服(二)
征服与说服手段是相伴而行的,而后者往往是前者的借口和工具。
就像历史学家赖德烈(美国历史学家,20世纪初在中国传教和从事教育。虽然不会汉语,但因对基督教史、中国史、东亚与美国关系的学术研究而闻名)所说:“不管耶稣的精神和军队有多么不相容,也不管承认这一点有多么让人不愉快,前者往往是靠后者才能存活,却是明明白白的历史事实。”法国大革命就是这样,它真正穿透整个欧洲的,不是大革命的各种观念或思想,而是它的军队。
可见,说服手段和强制手段是相伴相生的,而且当一个群众运动只能在说服手段和强制手段中择其一时,通常会选择强制手段。因为“祈祷无效处,棒喝会奏效”。特别是当群众运动需要用无情和坚决的武力来制止时,狂热的信念可以有效发挥暴力。
但是,这里我们还要强调在群众运动的初期,宣传,也就是说服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在短时间里激起群众的热情,并让他们能采取有影响的行动,而这一过程需要领袖用词语和套语去影响群众。

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介绍了三种有效的手段,即断言、重复和感染。
- 断言,即言简意赅。有威望的领袖不考虑任何理性的推理和证据,简短断言最能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的头脑;
- 重复,即用措辞不变的词语来重复。断言的事情,只有通过不断重复才能在头脑中积累成深刻的印象,并且这种手段最终能够使人把断言当作真理接受下来;
- 感染,在一个断言被有效、无争议地重复后,所谓的流行观点就会形成,而这时,强大的感染过程就开始发生了。
就像法兰克福学派(一种社会哲学流派)的阿多诺在分析法西斯主义宣传得逞的原因时,所指出的:“从表面上看,法西斯主义的宣传是如此之单调,杂乱无章,可实际上它有一套严格的程式,挂着法西斯招牌的宣传资料,形成了一个带有总的共同概念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结构单位,它决定了所说的每一句话。”
№.9 团结催化剂:领袖(一)
当条件尚未成熟,一个领袖本事再大,也是不会有追随者的。所以,领袖都是要等到时机成熟才能扮演他们的角色。正如在20世纪30年代,丘吉尔作为一位潜在的领袖,虽然在人民眼中拥有突出的地位,而且天天都发声,但是,没有人愿意追随他。只有到后来战争的灾难从根本上动摇了这个国家,个人自主的生活变得无法维持的时候,丘吉尔才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那么,什么样的人能成为群众运动的领袖呢?换句话说,群众领袖应具备哪些才干?霍弗认为有如下11点:
- 大胆破格,以桀骜为乐;
- 钢铁般的意志;
- 狂然相信自己掌握了唯一且独一的真理;
- 相信自己是命定的领袖,总是受幸运之神眷顾;
- 具有强烈憎恨别人的能力;
- 藐视现在;
- 懂得利用人性弱点;
- 喜欢排场(壮观的场面和典礼仪式);
- 厚颜无耻,可完全不顾前后一致和公道公理;
- 认识到追随者渴望的是集体性,而且再多的集体性也不为过;
- 有能力赢得和维持一群能干助手的绝对忠诚。
最后这一种本领是最重要和最难学的,比较重要的还有第3、9、10条。这样的领袖为了他们的信念可以牺牲自己和家庭的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一切。他们忘掉了自我,努力追求的就是为神圣事业献身。他们疯狂的信仰使得他们的讲话极具有煽动性和感染力。群众总是愿意听从激情四射的人所做的振奋人心的演说。而这些领袖非常清楚怎样吸引群众,极力迫使群众接受他们的观点,而且聚在一起的人很容易丧失自己的主见,无意识地投靠一个看起来十全十美的人。
№.10 团结催化剂:领袖(二)
领袖必须是个务实者和现实主义者,但说起话来又得像个梦想家和理想主义者。
务实与现实是指领袖一定要有坚固、具体的利益使得追随者忠贞不二,视死如归;而说领袖像梦想家和理想主义者,是指有效的领导权需要某种程度的蒙骗。就像希特勒能争取到群众是因为他的无边自信,这种自信给群众带来了巨大的支撑力量。
这里我们需要区分自由社会的领袖和群众运动的领袖。
在自由社会,一个领袖必须找出人民的意向,才可以领导他们。也就是说,一个领袖与其说是领导人民,不如说是追随人民。
群众运动的领袖则不需要追随人民,反而是人民在追随领袖。因为这些追随者是完全放弃自我的追随者,这样的“忠实信徒”是一个恭顺服从的人,他们乐于以独立性来交换免于做决定的自己,这样,他们就不需要为失败负责。失意者之所以追随一个领袖,与其说是因为他们相信领袖可以把他们带到一片应许之地,不如说是因为领袖可以把他们带离他们不想要的自我。
其实,上述领袖的才干对于群众运动来说,还有一个前提,就是领袖要了解群体的心理、掌握群体的心理,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好领袖。只有对群众的特性有着正确的认知,才能在取得掌舵的地位时决策正确。例如拿破仑就对其治下的国民的心理有着超凡的洞察力,但有时对其他种族的群体心理知之甚少,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把握,体现在征讨西班牙时,特别是远征俄罗斯时,他让自己陷入了很可能是致命打击的冲突,而这最后注定让他在短时间内走向毁灭。
№.11 今日总结
关键词:
说服,强制,领袖
要点:
- 征服与说服手段是相伴而行的,而后者往往是前者的借口和工具。
- 领袖必须是个务实者和现实主义者,但说起话来又得像个梦想家和理想主义者。
- 领袖最重要和最难学的本领是有能力赢得和维持一群能干助手的绝对忠诚。
思考与讨论:
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史上,拿破仑和华盛顿、杰弗逊等一批优秀的新制度的领导人,都被当代和后世的人们赞誉为运用权力的大师。德国诗人歌德曾说,权力对于拿破仑来说,犹如乐器对于伟大的演奏家一样。
拿破仑的声望远远比他的寿命要长得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声望还在强化,以致今天的人们还在传颂着这个人的丰功伟绩。所以说,领袖在群众运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团结的催化剂。
想一下自己有欣赏的领导者吗,他的才干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