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极平凡的一张翘头案,细观之下还是颇有韵味

夹头榫带托子翘头案(摄于上海博物馆)
之前在上海博物馆的庄志宸、庄志刚明清家具展馆里,走马观花式参观了一圈却未对一张翘头案深刻印象。好在今天的整理照片过程中仔细的评鉴中发现了它憨态下的那份如待嫁闺中少女般羞涩美艳,使我甚感意外和惊喜。

夹头榫带托子翘头案(摄于上海博物馆)
一看图片观者很难一下子捕捉到它的精巧细腻的一面,在第一眼对视人习惯的视角停留在这张翘头案上半部分:板面的边沿、牙板、牙头,各部分棱角分明、简素之至。牙头、牙板连一丝线脚的装饰都没留下,除了板面两端的起翘才有刀工处理呈一定弧度痕迹。然而这么硬挺的上半部分却与下半部分的细腻绵柔的雕纹曲线形成的反差。如果我们能将视线从上半部到下半部慢慢移到侧边就能看到的镂空的壶门式的板足,再移到底部的托子更是惊奇发现它的云纹雕刻。

翘头案局部
壶门式、云纹的线条柔美与素面牙头、牙板两种不同的处理手法,却在一张翘头案同时呈现。不免让笔者产生些疑惑,于是我翻阅了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和《明式家具珍赏》。从王世襄的描述中,也了解了这张翘头案的其他几个不常见的处理方式。“案面只用宽材作边,案板一直装入翘头下的槽内,使得案上少了两条缝线“、”翘头和抹头一木连作”、“侧边的圈口上部少了横枨”。

底部托子
通过这几点发现,我归结了下该案在结构上尤其是上部的案板直接插入翘头下的槽内和翘头与抹头一木连作,匠人们试图在稳固的条件下经过大胆的摈弃刻意使得整体更加精简、纯粹从而彰显典雅的美学语言。而在底部增加了的线条纹饰,让原本看起来呆滞的形象而更具观赏性,云纹雕饰和镂空的壶门有意将此隐藏在侧板和底部托子更能凸显了器物的儒雅之气而非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