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谁的棺材,真重"
《钢琴课》
所有人最后都要回归寂静。奇怪的是我不认为自己很静,那是因为我弹琴。
更多影评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女文青扒片
《钢琴课》是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的一部浪漫爱情片,也是一部反映女性觉醒意识的佳作,荣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01
这是谁的棺材,真重!
艾达(霍利·亨特 饰)是一个娇弱女子,她从六岁起就没再开口说过话,谁也不知道为什么。她父亲把艾达嫁给了一个住在新西兰且素未谋面的男人,在她看来,嫁给谁都无所谓。
艾达有一个女儿,弗洛拉(安娜·帕奎因 饰),她天真活泼,没有一刻能安静下来,可她却是艾达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艾达带着弗洛拉和她那架最心爱的钢琴来到了新西兰的一个小岛。抵达当天,由于天气不好,她的未婚夫没能来接她们。
粗鲁的水手卸下她们的行李后,就一走了之。只留下艾达和弗洛拉两人孤零零地站在岸边,茫然地面对着一片大海,心中充满孤独和恐惧。
第二天,她的未婚夫斯图尔特(山姆·尼尔 饰)带着人来把她们带回去,这个高大看似绅士的男子,见面之后说:“你真矮,没想到你这么矮。” 问候一句舟车劳顿来迟道歉都不知道吗?!!!
而且不顾她的恳求和同意就把她最爱的钢琴因为太笨重决定抛下。回到家在大雨中草草举行婚礼。刚结婚就打算出门买几块地,因为可以卖个好价钱。商人的利益性本质表现无疑。
然而他不知道,从小就丧失了说话的能力艾达,唯一能让她排遣寂寞的就是钢琴那优美动人的音乐。
已经失去和外界交流的声音,再失去钢琴音乐让她焦躁不安。爱艾达最终只能求助于邻居乔治·贝因(哈威·凯特尔 饰)。
贝因表示想听艾达的演奏。于是带艾达来到海边,艾达在海边发狂地弹琴,渲泄着她内心的寂寞和痛苦。贝因从这震憾人心的音乐中了解了艾达的心。贝因用一块土地与斯图尔特换走了钢琴,并费尽千辛万苦将它运回家中。
导演简·坎皮恩表示之所以选择钢琴,是因为钢琴不仅是文明的象征,而且从视觉上看,钢琴与新西兰土著人的生活也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那个时代,那个小岛上人们买卖都是土地,土地就是财富,和新文明发生有一定的冲突和对比。透过那凄美而又优雅的基色,娓娓答来一个弱小却坚韧的女性在其中挣扎。
02
一场交易
贝恩同土地和斯图尔特交换钢琴,斯图尔特让艾达教他弹钢琴。为了弹琴,艾达每天去给贝因上钢琴课。而贝因为了亲近爱达,提出用爱抚亲近可以换回钢琴。
两人做了交易。摸一次换一个琴键,慢慢的后来的躺着换五个琴键,裸体躺着啪啪啪换十个琴键。
在音乐与爱抚中,贝因比斯图尔特更深地理解和爱着艾达,他们两人的情感也逐渐滋长起来。
这是一部通过情色来描述沟通的一部电影,这看似鄙陋的通过交换而产生的爱情,却具有如此强大的震撼力。
但专横的斯图尔特发现这一切后将艾达与孩子都囚禁在屋中。然而这并不能阻止艾达向贝因表达爱意。狂怒之下,斯图尔特用斧头砍下了艾达的一根手指。
伴随着尼曼优美的旋律响,艾达被丈夫追赶和砍手的画面,会感到一种撕裂,甚至是疯狂。但是这样,艾达依旧坚定不移自己的爱意,当手指切下,也没有落一滴泪。
这么瘦小的艾达,像简·爱一样的女子,她们有自己的意志,在强大的势力面前,不屈服,不是为了依附男性而存在。
在这部电影里,艾达和内恩有很多情色的镜头。然而随着加深的肉体纠缠式的情色情节,虽然触目,但是完美烘托出的却是一个如泣如诉而且沉重深刻的爱情故事。
这种爱情,斯图尔特这类的人,只能通过缝隙观看。因为他永远不会了解真正的爱情。他们的眼里,利益大于一切。他想她会不会对自己动情,相信着宠物和主人也要时间来适应,而宠物也不会说话的道理。
在艾达靠自己赢回那架钢琴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我才不会这样失掉土地。”
自己妻子的喜好完全不管,金钱至上。
立即找到贝恩进行交谈:
“那我们的交易呢?我没钱买回那钢琴。”
“不用付钱,我送给她了。”
“我不清楚是不是应该要回那琴。”
“你妻子更需要它。”
那个粗野,纹着纹身的贝恩却读懂了艾达的内心,读懂了在世俗状态下的无法沟通的艾达,只能以精神层面的理解才能契合的状态。那是诗意的,深层次的,不可言说的交流。
心灵的相通,和外貌身份无关,他读懂了艾达内心的坚韧强烈,她的寂寞,并为此感到寂寞。
“那些相会,我觉得自己是个嫖客。”
“艾达,我不开心,因为我想念你,因为我只想想着你,什么也做不了,这是我痛苦的原因。我患了相思病,吃不好睡不好,所以,你如果没带任何感情来的话,请你离开。”
他们的交易因为爱情结束了。
而艾达渐渐发现,除了钢琴,贝恩是她的另一个心灵寄托。
03
琴失声了,不能弹了
斯图尔特在艾达病中。用心听见她的声音。
我要走,放我走,让贝恩带我走,让他尝试拯救我。
最终两个男人间达成了协议,贝因带着爱达和孩子以及钢琴离开这里。
在船上,艾达在强烈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决定抛弃这象征了她沉重的痛苦记忆的钢琴。她把它掀倒了海里。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别人无法倾听,自己无法诉说的世界。
当我们找不到知音,寻觅不到排遣忧愁之人,我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即是在别人看来是很奇怪的,觉得是神经有毛病的,甚至为了我们这种独立而感到火冒三丈。
当斯图尔特看到艾达将一张桌子当琴般弹,认为很怪,她根本不是哑,可能必这更严重,会不会是神经有毛病。
而家里的人,听了她弹的音乐更多的是感到怪异,
就像要传递一些情感给你。你弹的既简单又真实,这正是我喜欢的。那些琴音留在大脑里令人毛骨悚然。
因为,她有她的世界,钢琴音乐就是她的世界,就像新的文明人们很难一下子接受一样。其实艾达只是个平凡的女子,她不随大流,她坚强独立,反而让人更加歧视。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渴望被别人理解,被尊重,可是,却忘记了自身的努力。
正如同不能说话的艾达和她的钢琴演奏出的各色美丽音符,一端是沉默,另一端是永远的渴望与探索。
"这是谁的棺材,真重。"
"它就是一个棺材,沉在海里吧。"
这是片头和片尾别人对于钢琴的看法。
随着钢琴的入海,她踏入绳索中 ,茫茫的大海,让她感受到死亡。钢琴在那一刻确实快成为艾达的棺材。
死亡的滋味,好一个机会,好一个惊喜,我的意志选择了生命。
她挣扎着留下一只鞋子和钢琴一同沉入海底,过去的痛苦就一同埋葬在这里吧。
她开始说话了,因为——爱情。
我依然觉得怪怪的 ,送了她一个金属的银手指,我成了城中的怪物。可是能再次弹琴,我开始学习说话。
有时会想到我浮在上面,海底世那么多平静 ,令我进入梦乡,像一首怪异的安眠曲,就是这样,这就是我,一种寂静是无声的,有一种寂静是无声的,在深海的深处,全然静止。
或许在大多数眼中,觉得艾达应该和那钢琴一起沉入海底,一种壮烈。她孤独到极致,大海才是最相配她的。
可是,真正的壮烈,是在于发现怪异之后,直面世俗,选择为自己的幸福活下去,重新开始。承载过去痛苦沉重的“棺材”,是该扔掉了。
微信公众号:女文青扒片
所有人最后都要回归寂静。奇怪的是我不认为自己很静,那是因为我弹琴。
更多影评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女文青扒片
《钢琴课》是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的一部浪漫爱情片,也是一部反映女性觉醒意识的佳作,荣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 |
01
这是谁的棺材,真重!
艾达(霍利·亨特 饰)是一个娇弱女子,她从六岁起就没再开口说过话,谁也不知道为什么。她父亲把艾达嫁给了一个住在新西兰且素未谋面的男人,在她看来,嫁给谁都无所谓。
艾达有一个女儿,弗洛拉(安娜·帕奎因 饰),她天真活泼,没有一刻能安静下来,可她却是艾达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 |
艾达带着弗洛拉和她那架最心爱的钢琴来到了新西兰的一个小岛。抵达当天,由于天气不好,她的未婚夫没能来接她们。
粗鲁的水手卸下她们的行李后,就一走了之。只留下艾达和弗洛拉两人孤零零地站在岸边,茫然地面对着一片大海,心中充满孤独和恐惧。
第二天,她的未婚夫斯图尔特(山姆·尼尔 饰)带着人来把她们带回去,这个高大看似绅士的男子,见面之后说:“你真矮,没想到你这么矮。” 问候一句舟车劳顿来迟道歉都不知道吗?!!!
![]() |
而且不顾她的恳求和同意就把她最爱的钢琴因为太笨重决定抛下。回到家在大雨中草草举行婚礼。刚结婚就打算出门买几块地,因为可以卖个好价钱。商人的利益性本质表现无疑。
然而他不知道,从小就丧失了说话的能力艾达,唯一能让她排遣寂寞的就是钢琴那优美动人的音乐。
已经失去和外界交流的声音,再失去钢琴音乐让她焦躁不安。爱艾达最终只能求助于邻居乔治·贝因(哈威·凯特尔 饰)。
![]() |
贝因表示想听艾达的演奏。于是带艾达来到海边,艾达在海边发狂地弹琴,渲泄着她内心的寂寞和痛苦。贝因从这震憾人心的音乐中了解了艾达的心。贝因用一块土地与斯图尔特换走了钢琴,并费尽千辛万苦将它运回家中。
导演简·坎皮恩表示之所以选择钢琴,是因为钢琴不仅是文明的象征,而且从视觉上看,钢琴与新西兰土著人的生活也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那个时代,那个小岛上人们买卖都是土地,土地就是财富,和新文明发生有一定的冲突和对比。透过那凄美而又优雅的基色,娓娓答来一个弱小却坚韧的女性在其中挣扎。
![]() |
02
一场交易
贝恩同土地和斯图尔特交换钢琴,斯图尔特让艾达教他弹钢琴。为了弹琴,艾达每天去给贝因上钢琴课。而贝因为了亲近爱达,提出用爱抚亲近可以换回钢琴。
两人做了交易。摸一次换一个琴键,慢慢的后来的躺着换五个琴键,裸体躺着啪啪啪换十个琴键。
![]() |
在音乐与爱抚中,贝因比斯图尔特更深地理解和爱着艾达,他们两人的情感也逐渐滋长起来。
这是一部通过情色来描述沟通的一部电影,这看似鄙陋的通过交换而产生的爱情,却具有如此强大的震撼力。
但专横的斯图尔特发现这一切后将艾达与孩子都囚禁在屋中。然而这并不能阻止艾达向贝因表达爱意。狂怒之下,斯图尔特用斧头砍下了艾达的一根手指。
![]() |
伴随着尼曼优美的旋律响,艾达被丈夫追赶和砍手的画面,会感到一种撕裂,甚至是疯狂。但是这样,艾达依旧坚定不移自己的爱意,当手指切下,也没有落一滴泪。
这么瘦小的艾达,像简·爱一样的女子,她们有自己的意志,在强大的势力面前,不屈服,不是为了依附男性而存在。
![]() |
在这部电影里,艾达和内恩有很多情色的镜头。然而随着加深的肉体纠缠式的情色情节,虽然触目,但是完美烘托出的却是一个如泣如诉而且沉重深刻的爱情故事。
这种爱情,斯图尔特这类的人,只能通过缝隙观看。因为他永远不会了解真正的爱情。他们的眼里,利益大于一切。他想她会不会对自己动情,相信着宠物和主人也要时间来适应,而宠物也不会说话的道理。
在艾达靠自己赢回那架钢琴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我才不会这样失掉土地。”
自己妻子的喜好完全不管,金钱至上。
立即找到贝恩进行交谈:
“那我们的交易呢?我没钱买回那钢琴。”
“不用付钱,我送给她了。”
“我不清楚是不是应该要回那琴。”
“你妻子更需要它。”
![]() |
那个粗野,纹着纹身的贝恩却读懂了艾达的内心,读懂了在世俗状态下的无法沟通的艾达,只能以精神层面的理解才能契合的状态。那是诗意的,深层次的,不可言说的交流。
心灵的相通,和外貌身份无关,他读懂了艾达内心的坚韧强烈,她的寂寞,并为此感到寂寞。
“那些相会,我觉得自己是个嫖客。”
“艾达,我不开心,因为我想念你,因为我只想想着你,什么也做不了,这是我痛苦的原因。我患了相思病,吃不好睡不好,所以,你如果没带任何感情来的话,请你离开。”
他们的交易因为爱情结束了。
而艾达渐渐发现,除了钢琴,贝恩是她的另一个心灵寄托。
![]() |
03
琴失声了,不能弹了
斯图尔特在艾达病中。用心听见她的声音。
我要走,放我走,让贝恩带我走,让他尝试拯救我。
最终两个男人间达成了协议,贝因带着爱达和孩子以及钢琴离开这里。
在船上,艾达在强烈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决定抛弃这象征了她沉重的痛苦记忆的钢琴。她把它掀倒了海里。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别人无法倾听,自己无法诉说的世界。
当我们找不到知音,寻觅不到排遣忧愁之人,我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即是在别人看来是很奇怪的,觉得是神经有毛病的,甚至为了我们这种独立而感到火冒三丈。
![]() |
当斯图尔特看到艾达将一张桌子当琴般弹,认为很怪,她根本不是哑,可能必这更严重,会不会是神经有毛病。
而家里的人,听了她弹的音乐更多的是感到怪异,
就像要传递一些情感给你。你弹的既简单又真实,这正是我喜欢的。那些琴音留在大脑里令人毛骨悚然。
因为,她有她的世界,钢琴音乐就是她的世界,就像新的文明人们很难一下子接受一样。其实艾达只是个平凡的女子,她不随大流,她坚强独立,反而让人更加歧视。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渴望被别人理解,被尊重,可是,却忘记了自身的努力。
正如同不能说话的艾达和她的钢琴演奏出的各色美丽音符,一端是沉默,另一端是永远的渴望与探索。
"这是谁的棺材,真重。"
"它就是一个棺材,沉在海里吧。"
这是片头和片尾别人对于钢琴的看法。
随着钢琴的入海,她踏入绳索中 ,茫茫的大海,让她感受到死亡。钢琴在那一刻确实快成为艾达的棺材。
![]() |
死亡的滋味,好一个机会,好一个惊喜,我的意志选择了生命。
她挣扎着留下一只鞋子和钢琴一同沉入海底,过去的痛苦就一同埋葬在这里吧。
她开始说话了,因为——爱情。
我依然觉得怪怪的 ,送了她一个金属的银手指,我成了城中的怪物。可是能再次弹琴,我开始学习说话。
有时会想到我浮在上面,海底世那么多平静 ,令我进入梦乡,像一首怪异的安眠曲,就是这样,这就是我,一种寂静是无声的,有一种寂静是无声的,在深海的深处,全然静止。
![]() |
或许在大多数眼中,觉得艾达应该和那钢琴一起沉入海底,一种壮烈。她孤独到极致,大海才是最相配她的。
可是,真正的壮烈,是在于发现怪异之后,直面世俗,选择为自己的幸福活下去,重新开始。承载过去痛苦沉重的“棺材”,是该扔掉了。
微信公众号:女文青扒片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