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中产阶级》
根据1950至1960年间,对M町的工薪阶层调研而撰写的研究报告,后续重版又追加了十年后和三十年后简单回访的情况对比。
该书是针对五十至六十年代期间研究结果的描述和分析,时效性上可能与当前日本社会存在区别,不过总体体现的特点和现象与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存在许多相同或类似的地方,应该可以作为当时日本社会和中产阶级的总体概括。
文章首先从日本当时的新中产阶级——工薪阶层入手,描述分析该阶层在战后日本的政府和新型大型公司所处的工作、生活模式。独立小业主和地主群体所代表的老中产阶级,其工作生活的相互渗透,雇员随时被雇主监督、差遣的工作模式逐渐式微,新型大企业和政府的简单而稳定的特点更为新一代日本年轻人所接受。入职大公司,不仅获得了更可观的经济收入,还额外提供各种保障,同时所带来的社会地位也会比小公司更有优势。
而后列举当时日本几个主要的社会角色,通过对比进一步体现工薪阶层的优势和特点。
1.成功的商人,雄厚的经济实力所带来的权利和责任,显赫的家族背景让他们生活在与普通工薪阶层截然不同的世界里。但显赫悠久的家族毕竟占少数。
2.独立从业者,在M町中,数医生和牙医具有代表性。虽然他们的收入比工薪阶层更高,工作更为自由,但没有大企业作为后盾,使得他们需要更谨慎地支配收入;同时需要有合适的人选作为其事业的传承。,否则难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3.店主,销售额不高的小店带来的收入也十分微薄,使得经济上的压力十分严酷。也就让其后代没有继续接手传承的打算。
4.相比以上3种社会角色,工薪族的工作生活有条不紊,尽管也很难有更多的收入可以支配,但好在有稳定的利益保障;无需考虑家族背景,也不用烦恼继承父业,通过升学考试从而进入公司谋职,成为了大多数普通家庭选择的发展道路。
他爱自己的国家,但按照自己越来越接受并践行的西方标准,他又很难再欣赏它。
战后的日本人渴望再次得到外国的尊重,但传承下来的传统和西方价值观的冲突,又很难让他们对自己的文化感到骄傲。
这方面也体现了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所提到日本人的“两面性格”,他们并没有故步自封完全否定西方文化,既然自己的传统受到了冲击和挑战,那就开始吸收西方文化的优越性,为自己所用。
或许日本社会最令人震惊的特点是存在着一系列联系紧密的群体,它们彼此间由一系列严格控制和高度限制的活动相互连接。
丈夫的职场圈子,妻子的与其他家庭主妇的社交圈以及孩子的同学圈,几个圈子同时存在时常会发生一些交集,但更多时候是刻意保持与其他圈子的距离。
妻子不深入丈夫的职场圈子,为保证丈夫在其他同事中的工作地位不受妻子评论和表现影响;丈夫不进入家庭主妇的社交圈,以便让主妇们更自由轻松的交往,同时不影响夫妻之间婚姻的和睦。
作为家族制度的核心,“家”是单系绵延繁衍的家族系统,不仅包括生者和逝者,而且蕴含孝道。家族成员的主要任务是告慰先祖、保佑家族绵延昌隆。
“家族制度”作为二战前日本国民详细学习的内容,在战后,新中产阶级的崛起让原本看似理想的家庭模式逐渐式微,在城市的分支家庭反而比在农村的本家更加富有,无需也无法从本家得到更大的帮助,本家的权威开始显得薄弱,家族观念在日本人心中慢慢淡化。
如今,不仅工薪族,而且大多数日本人对保障、物质财富和规律生活的渴望均已成真。十年前工薪族给与人们的模式和愿景也已基本实现。
1969年,傅高义再次回到M町,此时的M町住宅翻新,家庭生活富足,与之前变化明显。甚至,年轻人开始不再追崇成为一个工薪族,艺术或文学等有趣挑战的活动更为他们期冀。但社会的经济结构使他们不得不成为工薪族。
一九五九年,美元的价值高,M町的物价对我们而言比较低,富布莱特等美国基金都会资助留美的“贫困的”日本学生……到了一九八九年,日本的基金已经开始在资助“贫困的”美国学者。
三十年后的日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族自豪感不断提高,物质条件甚至可能超越了原本扶持他们的美国。
至此似乎看到了美好大结局的到来,但一九八九后的经济泡沫让日本经济增加开始放缓,同时其他的社会问题,例如青年人不再有远大的抱负,工作情绪不高等负面问题开始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