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辽国·辽上京(一):南北塔
在赤峰逗留了半日,上午参观了赤峰(新)博物馆,下午坐大巴去巴林左旗(买车票时目的地得说“林东”,车程266公里,4个钟头),傍晚时分到达林东镇,趁着天光未暗,赶在太阳下山前后先去看了辽上京南北塔。第二天起个大早,先后游览了上京地区的配套景点,游玩顺序是:真寂之寺石窟(召庙)→辽祖州遗址+辽祖陵→辽上京博物馆→辽上京遗址。
几处景点相对位置如下:

南塔
因为我们是“辽中京→上京”的逆时空之旅,经受过中京大塔压迫性画风的审美洗礼后,再看上京的这两座小塔都不过是“小学生文笔”,不过考虑到这两座塔要么是在远离上京城的四野之地,可能是民间小庙之物(南塔),要么是早期与上京同期修建的附属建筑(北塔),那时并没有充沛的“幽蓟良工”可供支使,也就可以理解了。

南塔在上京城南八华里塔子沟山岗上,塔下曾发现有砖雕塔记铭残文“至第五檐……十二年”的字样,所以推测这座塔的建塔时间是在辽太宗天显十二年(937 年),但“辽塔君”指出,辽代年号中使用时间长达或超过十二年之久的不仅有“天显”,还有应历(穆宗)、统合(圣宗)、重熙(兴宗),辽塔君认为此塔风格偏中期,应为重熙十二年。

南塔八角七级密檐空心,高25米,须弥式塔座,修复后为砖砌素面。圆形倚柱,柱头有阑额、普拍枋,折角部位交叉出头,上有五铺作砖雕斗拱,补间斗拱无斜拱,柱头与补间之间还有栌斗架在拱眼壁上的斗口跳。

塔身四正面开券门,南侧券门原本可以进入塔内,现已被封堵,其余三面为假门,上有门钉、铺首。四隅面开假的直棂窗,窗两侧雕宝盖和三层密檐小塔。


八面门窗仅占了塔身一半的高度,门窗上面的大片空间则安放了很多小浮雕,有宝盖、菩萨、飞天、迦陵频伽、祥云等,可惜都已脱落或损坏,留下很多“坑”。如果全部复原,可以想象每面塔身应该都相当热闹。
目前仅有几面的几个坑里有小浮雕的复制品,真品存放在辽上京博物馆里。
比如西南面这个“有须道士”

比如东面这个“供养人跪像”,

“江河湖海四方客”游记(2013.10)里有比较完整的博物馆浮雕真品和塔身复制品的图片(我去时塔身复制品好像还没做完,至少四正面宝盖下的主佛像就没有)

是时已下午6点,它的南面无光,北面却还能照到阳光,说明此塔的朝向不是那么标准(应该整体往东南偏转)。

四正面门窗、四隅面八小塔——这两项因素让我想起了前一篇的辽中京半截塔,以半截塔“清宁三年”的年代来看,这个南塔推测为“重熙十二年”的确更合理一点。
南塔位于高岗上,视野宽广,面对夕阳,可以远眺上京遗址和林东镇。



北塔
北塔在一个居民小区供健身用的高处的空地里,高13.7米,六角五级密檐空心,转角无倚柱,修复后的塔身也看不出任何浮雕。


北塔造型特别简洁,每层密檐的层间距不是很匀称,出檐也比较短小,最上两层的砖仿斗拱几乎跟叠涩砖混在一起了,一般推测是唐代密檐向辽代密檐转化过程中的产物。

据说1990年修复时发现此塔有天宫,天宫还出土了装有48颗佛舍利的琉璃瓶、有佛教故事帛画3幅、小木塔3座、鎏金经筒、铜净水瓶以及盛有中药和香料的白釉碗碟等共16件,存放于上京博物馆。(←然而并没有在上京博物馆见到)
这么简单矮小的塔却能有高规格的佛教文物,只能说明它建筑时期应该是随上京同期的:够早期,所以“密檐”的造型远不像南塔那么制式化的标准,也应该够早期,所在的寺院应该是等级特别高的开国级的大寺院,所以能存放重要的佛教文物。
-------------------------------------
本坑其他篇: 春游辽国·锦州 春游辽国·朝阳(一) 春游辽国·朝阳(二) 春游辽国·辽中京(一):舔跪大明塔 春游辽国·辽中京(二):脑洞大明塔 春游辽国·辽中京(三):历史神游 春游辽国·辽中京(四):遗址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