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上世纪佳缘的日子
最近很少刷微博,主要是电脑上的浏览器清扫过一次垃圾,不知怎么回事儿,原有自动登录失效了,密码我也想不起来,甚至不愿意去想,只能用手机端扫码登录,但就是多干这一件事儿,我却迟迟不愿意动。以至于在电脑上不看微博,在手机上大多数时候刷朋友圈。
直到昨晚,有朋友问我知不知道骗婚事件,起初我感觉在国内各种骗局层出不穷,应该不算什么大事儿,待他讲明后,我才知道男主人公不幸离世,真是令人惋惜。其中提到过男主人公是通过世纪佳缘认识的骗婚女。这无疑也让我回想起早些年上世纪佳缘的经历。
我上世纪佳缘的时间比较早,那时候玩的游戏就很有时代感。
我上大学的时候,最火的游戏可不是英雄联盟,而是魔兽,确切的说是魔兽版DOTA,很遗憾DOTA最火的时候我在外地实习,以至于没有机会接触DOTA,但是对于魔兽,我和大多数玩家一样热爱。
当时,有个同学跟我讲过一个段子,说他的同学每晚回到出租屋内打几盘DOTA,之后上一下世纪佳缘,看看美女,便睡觉了。这样的生活,我也效仿过一阵儿。
最开始上世纪佳缘的时候,我还特意上传了一张我自认为很满意的照片。
那是高三的冬天,当时我的好友拥有一款波导手机,带摄像头能拍照,当时的像素是30万,这配置相当于现在的中端机了。他那次随意给我拍了张我那时最满意的照片,于是我一直保存在我的MP4里,终于在世纪佳缘上用得到了。
世纪佳缘上有很多女生,年龄也都和我相仿,而且看上面的照片,我感觉都是真实的,因为照片都是套图,日常的生活照。我曾经给一些自己心仪的女生发过私信,每写一次私信,便要花2元“邮票钱”,其实我并没有消费太多邮票,总共我的消费差不都也就10块20块左右,但当时对我来讲算是“高消费”。
说是“高消费”其实还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你不能接触到对方,也并不确定对方是什么情况,贴2块钱邮票,的确是有一种打水漂的感觉。但看着照片里的女孩,我感觉还是“值得”一搏。
我回想我写过私信的女孩,印象里我有一个非常喜欢的女孩,但是我的确记不清是什么样子了,大体能回忆起是短头发,另外还有一个护士和一个刚毕业的女学生,其余便没有太多印象了。有一阵,我同学问我搞对象了吗,我为了不丢人,总是拿世纪佳缘上的照片搪塞一阵儿,后来感觉这样做挺不靠谱了,也就不在说谎了。
如果把我喜欢的这些女孩综合在一起,还是很能反映我的择偶观,工作稳定、有学历、长相一般。其实这些算不算高要求呢,其实是算高要求的,我反思过,自己期望中的另一半,肯定是超出自己实际合适的那类女孩至少50%。
人们在能选择的情况下,会大大超出实际的条件限制。
举个例子,比如吃自助餐会心大口小。比如买车,总会喜欢的车型超出自己的预算。
好在那时的网络骗局不多,我也是屌丝不会成为诈骗团伙的目标,总之,我也在不了了之后放弃了通过网络找对象的可能。我无法证实网上的那些女生的真实性,但在每次收到一封封冰冷机械性的回复后,我感觉内心上有一定的挫败感。
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些回复的私信中是这样写道:“谢谢你的私信,但是我感觉彼此不适合,祝你早日找到幸福。”
瞧,我当时很单纯,以为这句话是对方手敲上去的,后来我知道,有些回信是有固定的模板,像是邮件一样很套路的回答给你。说实话,那时收到这样的回信,内心挺失落的。
这种挫败感会让我一直低沉下去吗?正常来讲是不会的,顶多半天也就不想了。在我的生活中,有一种最宝贵的品质——不如意就赖别人。
我想这可能源于家庭小时候的教育,在我小的时候刚学会走路的阶段,我时不时会摔倒后嚎啕大哭,家长会马上扶我起来,并赖那块绊脚的石头,而不会说是我个人的错。
正是这样的心理,我会是个愤青,也会是个吐槽美女爱物质的屌丝,正因为我没有“错”,以至于我永远对自己的生活抱有希望,因为我的心理基于自己没有错。
我把正确留给自己,把错误丢给别人。
我上大学时候遇到过一个好朋友,他资质比较平庸,我曾经看过他的同学录,他在“你最高兴的一件事”上写道:“高中会考及格。”想必我不用多解释,高中会考的含义,我能想象出我这位朋友得知会考通过时兴奋的心情。
我想说,他找对了自己的位置,从而他不会不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