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查看话题 >漫步赤柱,听共处的艺术
![]() |
她卧在港岛最南端,让太平洋的湛蓝漫过一半。阳光与碧海,晚霞同归船,两百年光阴荏苒,酝酿时光的回甘。
朝阳初升,日光映海,一道红柱,惊艳沙滩。“赤柱”是她的名字,她的迷人却不仅于此。
如果有人问我,去香港,只停留半天去哪里最好?我的答案一定是赤柱。
“繁华”“物质”“自由”,这些都是香港的关键词,但对我而言,“共处”是她最迷人的记号。“共处”在哪里?在重庆大厦、在旺角街头?逃离高楼大厦,跟我来——最舒适的“共处”,在赤柱。
【同一时空,与他人共处】
不是口号,不是报道,不是官方片的炫耀,香港的多元融于本土,有目共睹。
赤柱,正是香港多元的缩影,并且剔除了石屎森林、拥挤人群。
走在赤柱大街,海鲜大排档牵着西餐小厅堂,法式面包味吻着泰式咖喱香,前一秒,你在天后古庙里虔诚烧香,下一秒,你在卜公码头远眺海浪,前一秒,你沉浸在林夕歌词里意乱情迷,下一秒,你跟着爵士蓝调扭动身体,从印度伯伯手中接过五彩气球,一转身,就撞进金发艺人的口琴声里。
![]() |
![]() |
1841年英军登陆,近三分之二香港原住民深居于此,而今时光轮转,大量欧美人涌入定居赤柱,带来的,还有“享乐”主义文化下的度假心情,这种心情先是学会放慢放松,与自己共处,再与文化迥异的他人共处。
操着美音的街头艺人,伸手邀请游人共舞,聚集的群众,无论是内地人、香港人、台湾人,无论你说国语、英语还是粤语,无论你的皮肤是什么颜色,都大方地把手交到对方手里,拉手画圈,围圈跳舞。
尽管我知道,在别的地方,还撞击着关于政治、文化、人权的种种争执,但在此刻,在此地,所有人都像是没长大的孩子,为同一件事,把眼睛笑成一条缝。
这种感觉,就像是走在街头,看到说国语的学生帮讲粤语的大妈提行李那样,就像是坐在的士,听本地司机感叹内地年轻一代素质高那样,就像是走在赤柱广场,素不相识的鬼佬坐在酒吧,举起啤酒朝你微笑一样,都是平心静气共处的美丽。
![]() |
![]() |
【穿越时空,与历史共处】
赤柱曾经是港岛的行政中心,在英国殖民时期也作为英军据点存在,今日她最出名的两个景点,却都是“移植”而来——独具维多利亚风情的美利楼(上图下),芳龄近两百,原址位于中环,曾留下过英军的铁蹄,印下日军的鲜血。27年前,政府将中环块地卖与中银集团,后来拔地而起的建筑,正是那座“切割的钻石”——赫赫有名的香港地标中银大厦。
而饱经历史沧桑的美利楼,被有心的政府分成三千多块,依次标号,运至赤柱,耗时八年,原版重建。
与美利楼相望的,是原址同样位于中环,始建于1900年的卜公码头(上图上),码头经过两次迁移,最终也落户赤柱,相伴晚霞与归船,成为历史的美丽韵脚。
至今码头依然有着渔船、小艇往来,鬼佬出海野餐、渔民靠岸卖鱼、闲者悠然垂钓、旅客听风阅潮,许多人,透过TVB的视角,从这里开始,为香港钟情到老。
![]() |
![]() |
如今的中环,是香港金融心脏,IFC、中银大厦等联袂献上全球最美天际线,高唱港式繁华,但原本属于他们脚下的历史,也用这样的方式留在赤柱,从未远去。
留住“会说话的历史”,让你穿越美利楼走廊,踩着黑白地砖,踩着时光琴键,去听军官的脚步声,让你漫步码头,相隔百年,与孙中山、英国爱德华王子的脚步重叠。
作为港英时代的建筑,美利楼与卜公码头的殖民色彩与生俱来,但历史从来不是用来“去”的,是用来“看”的,在这个时代,建筑大概是唯一不被添加主观话语,真实存在的凝固历史,而它的得失好坏,不是课本上的几行字所能表达,用脚步丈量,用眼睛观望,敢与历史共处,才不被历史束缚。
赤柱,并不是“生活在别处”,而是生活在共处——有时候找到心灵的地图,只需要一个下午。
![]() |
![]() |
![]() |
![]() |
个人公众号:小黛的歌和老街。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